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略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

略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

日期: 2010-10-23 1:35:24 浏览: 6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谢?h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就业导向 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课程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要以就业为导向,充分考虑培养目标定位、就业市场需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当前,我国经济正在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中,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高级人才短缺,尤其是高层次、高技能的人才更加紧缺,这使得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备受社会关注。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但也暴露出许多函待解决的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不能针对就业岗位的需要;课程内容对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缺乏明确要求与具体规定;课程开发模式单一;课程中对技能训练的重视程度尚显不足;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等等。

学海网
由于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尚未形成适应市场需要、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1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黄炎培先生曾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就是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高职教育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培养急需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的出发点,也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院校的主要特征。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开展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既是由职业教育的目标所决定的,也是为了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高职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一是不同的学生其发展呈现多样性,二是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方向也存在多种可能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爱好和专长,对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有各种设计和规划,成才目标不尽相同。从以人为本出发,高职教育应推出不同的课程组合和实施途径,引导他们有意识、有选择地参加各种素质拓展活动,挖掘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特长,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成才。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和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步伐不断加快。虽然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途径和就业方式趋于多样化,但同时也面临着多种多样的就业问题,其中许多问题都与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体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2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方向
  2.1课程开发主体多元化
    课程开发从学校单一主体,转向学校与市场多元化主体,企业参与专业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这种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模式主要有两种具体形式:一是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即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向学校“预定”毕业生;学校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内容。二是建立有企业管理者、技术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让行业和企业的专家能切实、深人地参与到学校课程开发和建设中来。行业和企业专家熟悉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让他们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和评价考核标准、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有利于高职课程建设真正建立在职业能力需求的基础上。
  2.2课程设置趋向交叉与复合
    现代企业中,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作往往是综合性的,必须用多学利一的知识和多种技能才能解决。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要突出高职特色,根据生产第一线对跨专业的要求,结合不同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交叉、复合型的课程。在这方面,不少高职院校已经开始了有益尝试。有的将不同的专业复合起来,例如商务英语;有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复合起来,例如服装设计与制作;也有的根据工作任务或流程需要设置课程,复合了多个专业,例如“建筑编码”、“机械及电子设备安装”等。
  2.3课程内容注重实用性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既要能动脑,更要能动手,经过实践的锻炼,应能迅速成长为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因此,课程内容要注重应用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这就要求高职课程内容要打破学科性和系统性,使内容组织服从于岗位职业的实际需求。另外,高职院校要积极与企业、行业合作,大力开发实践性课程,使实践性课程有充实的内容、明确的课程标准,有必要的、先进的、现代化的实验和实践设施设备作为保障。学生充分有效地利用高职教学体系中的实践学时,将专业知识与职业实践有机结合,增强其岗位适应性。

  2.4课程教学重视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更是全面的素质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解决就业问题;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课程教学中要灌输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通过人文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学会做人,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高职教育的实用性很强,但在深层次意义上所表现出的人类理性内容使它同样可以超越其实用价值。由此,高职教育不能过度追求功利性价值。如果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只是在于给学生一本学历证书或者帮助学生得到一个岗位的话,高职教育就会失去精神的内核。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不能忽略人文素质类课程,而要根据学的发展方向、兴趣、特长,有针对性地整合和创新课程,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丰富并完善学生个人道德和职业精神上的追求,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学海网
  2.5课程实施的开放性
    课程实施是课程教学的实现过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实施是一种开放的教学过程。一是教学管理的开放,把学生放在教学管理的中心地位,给予学生一定范围的学习选择权,包括课程或课程模块的选择、教师的选择、学习进度的选择等,让学生在选择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制订学习计划、掌握学习技巧、懂得自我学习管理;二是学习资源的开放,教学不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现成的概念和结论,而是向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法和途径,包括提供各种参考书、各种视听材料、计算机软件,提供实验实训设备、模拟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等,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探索和思考,锻炼和掌握工作技能。
  2.6课程质量评价立体化
    建立以“社会评价”为核心,结合“学校评价”和“学生评价”的多维度、立体化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社会评价”主要有两个指标:一是空间维度,即毕业生与就业岗位之间是否能实现“零距离”对接;二是时间维度,即毕业生与就业岗位之间是否能实现“零间隔”对接。“学校评价”主要包含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等指标;“学生评价”主要指毕业生对学校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的满意度指标。对课程质量的评价是衡量高职院校是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法,尤其要通过“社会评价”,掌握毕业生岗位适应情况,才能了解学校所设置安排的课程是否符合预期的目标,才能进一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和“学生评价”可以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实现,前者是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后者是对毕业生进行调查。“学校评价”可通过学校组织课程评估、教学督导评价和学生评价三方面来综合实现。
  3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对人的需求”与“人对职业需求”的辨证统一
    一方面,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职业岗位的需求,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招生、学生的培养及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甚至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高职院校为了确保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必须对市场需求进行充分的社会调查,弄清经济社会、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就业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地区产业政策,了解当地的主要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开展人力资源调查,弄清当地人才分布的现状与需求情况,做好人才需求预测。通过社会调查,对拟设置的专业和相应的课程安排组织论证,确保所开设专业的课程设置适应市场需求。许多高职院校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就是根据职业岗位培养人才的一种有效模式。
    另一方面,高职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就业,它还具有育人功能、经济功能、传播先进文化的功能。高职教育既要帮助学生在未来岗位上有所作为,更要指导学生自主创业和保障其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应把创业教育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的一门主修课,把敬业意识和创业意识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并渗透到各门课程教学中去,应建立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机制,对于有创业愿望和行动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引导学生将创业作为个人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高职教育既要从职业对人的需要出发,培养具有高度职业岗位适应性的人才,又要从人对职业的需要出发,尊重人对职业的选择,进而探寻满足需要的条件,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黄炎培先生在《中华职教社章程》中指出: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为个人谋生之准备”,“谋个性之发展”。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要处理好学生近期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既要把学生培养成胜任某种职业的人才,又要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发展”,拥有健康的职业人格、自主创业的意识、终身发展的能力。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