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议正确把握就业导向内涵,全面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浅议正确把握就业导向内涵,全面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日期: 2010-10-22 23:32:15 浏览: 5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许旭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论文摘要:当前以就业为导向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的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应全面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内涵,认真执行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切实保证文化课及专业基础课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注重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全面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但是,当前一些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认识还存在偏差,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并没有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得到很好的落实。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人认识和把握以就业为导向的内涵,以保证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全面实现。

学海网

    一、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实践中,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一些误区
    (一)对以就业为导向认识的片面性
    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将以就业为导向简单的理解为培养某种具有狭隘专业技术能力的职业人,局限于以学科为本位,以单一的产业需要为导向,针对特定职业岗位、工种(甚至工位),进行特定类型的人才教育,使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演变成单纯的面向特定职业岗位、工种的操作技能培训。这样一来,毕业生就业面窄,就业风险大,他们不但在毕业后不能为进一步进修提高或参加更高一级学校的人学考试创造条件,而且如果工作条件或工作内容有所变更,也很难通过自学方式较快适应。这样就使中等职业教育成为一种“终结性教育”,仅局限于为学生毕业就业做准备,并将其确定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唯一任务。一些中等职业学校从专业设置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往往都是以“胜任某种岗位”为出发点,以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能力作为毕业生学习合格的衡量标准。这种教育观念的理论基础,是基于每个劳动者都固定在一个岗位上,形成不变的分工体系的设想。与这一设想相对应的是以岗位为中心的职业教育,以劳动者终身束缚在一个固定岗位上为前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者一岗定终身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少,简单职业正向综合职业发展,一次性的终身职业正向多种职业擅变。对以职业为导向的简单理解和片面认识,显然是与以就业为导向的目的和要求相背离的,也难以适应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长远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在能力本位教学指导思想下,往往将以就业为导向狭窄的理解为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从业型”人才,片面迎合当前不健全的人才市场出现的功利性竞争,迎合当前一些学生、家长、企业急功近利的思想,过多地关注其职业技能而忽视其人文素质的养成与提高。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初次就业率高,然而却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忽视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重“专”轻“文”现象严重
    一些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对以就业为导向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只要搞好专业教学就行,只要学好专业、学好技术就行。一方面学校只注重专业课教学,忽视文化课教学,认为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可有可无,大量削弱、削减课时,有的甚至干脆砍掉课程。另一方面,学生也只注重专业课和操作技能课程的学习,上专业课时认真学习,而上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则提不起精神。结果导致文化课和专业基础往往是老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被随意压缩,形成重视专业技能教学,忽视文化和专业基础课教学的重“专”轻“文”现象。
    (三)随意变动教学计划,任意缩短学制
    由于对以就业为导向的片面认识,一些职业学校和老师不按教育规律办事,随意变动教学计划。主要表现一是不按教学计划开设课程,随意增减课程、课时,有时为了保证一些专业课程,故意压缩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二是不按教学规律办事,随意调整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有的职业学校为了迎合学生迫切希望学习专业的心理,将本来应该在下一学期开设的专业课提前。由于一些专业基础课还没有学,结果学生学得艰难,老师教得痛苦。有的学校甚至提出学生想学什么,就教什么。三是任意缩短学制,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指出,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为3至4年,以3年为主。但实际上当前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制随意性极大,认为只要学生能就业就行,学制无所谓等等。
    (四)强调被动就业,忽视主动就业能力的培养
    由于当前社会转型期就业的巨大压力,人们往往将以就业为导向理解为面向特定岗位的被动就业,强调学生适应特定的岗位。开展的也是以适应特定岗位的职业教育,注重适应特定岗位、工种的职业技能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学校也往往是为学生去找工作、找企业、找岗位,强调被动就业,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就业。其实,创业是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就业方式,是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这也是以就业为导向所积极倡导的。现在和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就业都将是中甲巫待解决的难题。但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和中职学生更多的是立足于现有就业岗位的竞争,很少有学校和中职学生去主动创业。

    二、正确把握就业导向的内涵,全面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全面理解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以市场为前提的教育,建立紧跟市场、贴近行业、依托企业的职业教育机制,其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并非简单的特定岗位、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培养目标上,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要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他们应当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一培养目标的确立,要求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素质,还要培养包括思想品德素质、基本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从而全面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学海网
    (二)加强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并不否定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的作用,因为文化课和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所能起到的作用,是专业课和操作技能课不能替代的。同时,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承担着实施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和培养职业能力的任务。而文化基础课程的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其科学文化素养,打好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和接受继续教育的基础。教育部明确规定,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课时比例一般应为4: 6,要保证基本的教学时间,还要求文化基础课程的必修内容应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德育课、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和体育一般应列为必修课,对文化基础要求较高的专业,应根据需要对课时比例作适当的调整。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应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认真搞好文化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当前虽然一些中职学生专业能力强,但在就业过程中同样存在很多间题,有的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有的不能很好的与同事沟通,有的不能适应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的变化等等。从表面上看是学生的问题,从根本上看,还是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存在欠缺。而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需要通过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来培养和提高的。
    要搞好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必须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从课程内容上应考虑课程内容现代化,从课程范畴上处理好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的关系,从课程形态上处理好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乃至核心课程、社会实践活动的关系,从课程类型上处理好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分选课程和自选课程的关系。要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融合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确保中职学生充分就业。
    (三)严格执行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文件,是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其业务规范,按照招生对象和学制,对学生自人学至毕业全过程组织教学活动的总体工作计划,以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严格而系统的教育,从而实现预定的培养目标。制订、修订、审定和执行教学计划都是科学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学校在执行过程中,必须维护其严肃性。虽然教学计划可以在保证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对课程设置、教学环节、教学时数及次序,作适当的调整。但原则上教学计划一经制定,必须严格执行,一般不宜随意变动,至少在一个周期内(同一届)不宜作较大的变动。虽然当前在教学管理方面提出了学分制、选修制、分阶段跨地区完成学业、全日制和部分时间制并举等制度,提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定向培养、合作培养的办学模式等。但同样也是在相应的教学计划指导下进行,并不是随意和无计划的。因此,各职业学校应自觉遵循教学规律,维护教学计划的严肃性,必须保证基本的教学时数,不能简单的用技能操训练作来替代专业理论教学,用顶岗实习代替专业技能训练。应从人的生存与发展出发,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把学生培养成既具有专门职业素质,又具有综合职业素质,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四)积极开展创业教育
    面对当前中职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客观现实,中等职业教育在切实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应注重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思想观念、心理素质、综合能力、社会实践等方面加深对创业重要性的理解,打好自主创业的基础,毕业后走自主创业的道路,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创业教育视为学生在文化知识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基础上的“第三本教育护照”。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发展较快。开展创业教育,培养中职学生的创业能力,要从培养和强化中等职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起步,对中职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设计教育,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努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要重视典型创业事例的教育,把企业界的创业案例搬上学校的讲坛,及时收集校友创业方面的素材,通过各种形式的“现身说法”,鼓起中职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