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成果与进展综述

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成果与进展综述

日期: 2010/10/22 浏览: 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成果与进展综述

[摘要]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通过血液与体液传播,具有慢性携带状态的传染病。乙肝临床表现多样化,易发展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少数病人可转变为原发性肝癌。乙肝在我国广泛流行,人群感染率高,是当前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传染病。目前,还没有治疗乙肝的特效药。本文通过结合以前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研究进展对乙型病毒性肝炎作一综述。

[关键词]

叶下珠 乙肝免疫球蛋白 体细胞技术 乙肝病毒“开关”

[正文]

一:乙肝的简介:

1.定义: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流行性疾病。

2.我国病情:在我国,乙肝病毒感染者大多始于幼龄期,特别是经母婴传播,幼龄感染者中90%可以发展为慢性肝炎,其中又有40%可以发展为肝硬化,而成人感染者中只有5%转为慢性乙肝,其中有5-20%会发展为肝硬化。根据学者采用ELSIA法对4980例高中生进行乙肝病毒5项标志物检测的调查,乙肝感染率4.2%,乙肝疫苗接种率30.1%,5项标志物均阴性64.5%。高中生乙肝感染率偏高,乙肝疫苗接种率偏低。

3.HBV的主要传播途径: 经血液传播,胎源性传播,医源性传播,性接触,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4.辅助检查:(1.)肝功能检查。(2.)特异血清病原学检查。(3.)肝脏活检(肝穿刺检查)。(4.).血糖、尿糖、尿常规等。

二:乙肝的预防:

目前并未发现治疗乙肝的特效药。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共3 针,按照0、1、6 个月程序(应答迟缓的人可对此可加注1~2针,或者重新接种疫苗,并且适当增加剂量。或者采用0、1、2、12个月的免疫程序等),即接种第1 针疫苗后,间隔1 及6 个月注射第2 及第3 针疫苗。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越早越好,要求在出生后24 h 内接种。新生儿的接种部位为大腿前部外侧肌肉内,儿童和成人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肉内注射。单用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保护率为87.8%。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接种疫苗后都能够获得免疫能力。据调查:

所以:

三:乙肝研究进展与展望:

叶下珠治疗乙肝:叶下珠的提取物具有非常强的抗HBV和阻断纤维化的作用,对于急、慢性乙肝及肝纤维化、肝硬化具有理想的治疗效果。有学者研究叶下珠提取物在体外抗HBV以及抑制HBX表达的作用,结果表明:叶下珠不仅对全基因的HBV有抑制作用,还可能直接对X基因表达有抑制作用。

乙肝的母婴垂直传播是一条重要途径,宫内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据文献报道,HBsAg?阳性及HBsAg-DNA?阳性携带者分娩的婴儿血清HBsAg-DNA?达50%~60%。多年来的研究资料证明,HBV携带者中35%~50%在围生期被感染,而孕早、中期感染率较低,HBV?可以清除,很少发生宫内感染。HBV?经胎盘感染主要发生在孕晚期。滋养细胞层变薄, HBV更易通过胎盘屏障。有学者研究,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蛋白被动免疫方式对阻断HBV母婴传播具有重大作用,同时加强产时、产后新生儿主被动免疫,减少了母婴垂直传播(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减少了乙肝传播。

据报道:我国体细胞技术乙肝治疗获得成功。解放军261医院联合国内多家科研单位研究,一种高通量的HBV基因突变检测、体细胞疗法体系、可视化的生物芯片疗效评估体系近日在临床上获得成功,目前,常规的西药和中药是通过持续抑制HBV的复制、清除或减轻肝脏的炎症而阻延疾病进展,很难从根本上去除病毒。“体细胞技术”则完全摆脱了药物治病的概念,治疗中不使用任何药物。它是从患者体内采集出单核细胞,进行体外特殊培养,使其发育成树突细胞并大量扩增后,再回输患者体内,这些经过培养的自体细胞,专门攻击杀伤HBV,却不会伤及正常肝细胞。这种治疗方法虽然效果较好, 但收治标准较为严格包括年龄或肝病合并症等,只有符合标准才能接受治疗并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此项研究还有巨大的潜力。

控制HBV 的“开关”: 复旦大学免疫生物学研究所熊思东等人锁定了一种叫TRIM22的分子,它如果被被迅速激发,携带者便可诱发相应免疫应答,抑制病毒复制,清除体内的HBV。这个分子,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控制HBV “开关”的作用。找到了“开关”,将为乙肝临床治疗与研究带来重大改变。新发现的分子可能发展为HBV感染者临床预后、疾病进程重要监测指标,以此协助医生制订治疗方案,新发现却揭示了激活TRIM22分子可抑制病毒复制,这将推动乙肝治疗领域中免疫调节类药物的筛选。此外,有不少中药证实对抑制乙肝病毒有效,却苦于缺乏理论依据,新发现很可能揭示中医药在乙肝领域的作用机理。

[参考文献]

[1]张贵军. 4980名高中学生乙肝两对半检查结果分析.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05.

[2]---------------------.

[3]彭立生 贺劲松 童光东 周大桥 张希 潘金波。叶下珠提取物抗乙肝病毒及乙肝病毒X基因的研究,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6 16(6):200.

[4]蒋秀娟、王继荣、李笑一,科技日报,2009-4-15.

[5]张弋; 付鹏; 王文君;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临床应用进展, 中国药师; 2004 01.

[6]李朝路, 刘卫芳. 乙肝治疗的研究概况[J]. 中国现代临床医学,2008.10(1):40-43..

[7]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6,9(1):8-18.

[8]张斌,金瑞,陈恩华.肝功能正常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肝组织病理结果分析[J].临床荟萃,2004,19(1) :42-43..

[9]Chen CJ,Yang HI, Su J,et al . Occurrence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ross a biological gradient of serum hepatitis B virus DNA level.JAMA, 2006 , 295:65~73.

[10]贾继东. 乙型肝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7):539.


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成果与进展综述.do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