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与思考

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与思考

日期: 2010-6-17 4:58:31 浏览: 2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本站编辑

王 冠 (武汉市第十一中学 湖北 武汉 430022)
摘 要 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成败,影响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创新型国家的创建。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必须深化以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完善创新能力考核体系,构建科学的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和实践教学新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 青少年 创新能力 素质培养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青少年作为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加强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成败,影响着国家竞争力的增强。
1 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1.1 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资源将进行有效配置,从而带来劳动力的转移和职业岗位的转换,对劳动力能力与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劳动者不仅要具备从业能力,还必须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即创新创业能力;另外,随着国民教育的蓬勃发展,各类学校毕业生数量增长远超社会整体就业岗位需求,就业形式日益严峻,加强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又是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的需要。

学海网

1.2 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国家间的竞争看似经济与军事的较量,其实质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教育改革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国民教育创新体系的关键性环节和基础性内容,必将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1.3 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是提高实践能力,促进全面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创新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科研活动来实现。在科学研究实践活动中,青少年所学知识是分析问题、探索问题的主要工具。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科学实践重要形式,既有助于加深青少年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掌握,发展自己的才能,学会做事,又有助于在实践中培养其社会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及团结协作精神,学会做人,从而使其自身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1.4 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是丰富第二课堂,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不可否认,青少年在校期间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首要的任务。但是,积极鼓励并支持他们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不仅能丰富第二课堂内容,促进青少年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且还能繁荣校园文化生活。因为在科技创新活动中,青少年要开展系列社会活动,如社会调查、创办社团、举行学术研讨等。这些活动本身在培养青少年能力的同时,极大地活跃校园的学术气氛和文化氛围,更加丰富他们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2 影响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为了确保这一人才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避免走弯路,必须认真研究分析影响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外部环境。当前影响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主要有:
2.1 思想认识偏差
社会各阶层对创新能力思想认识有偏差。主要表现在有人认为青少年在校学习期间把专业知识学好即可,勿需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人为把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培养割裂开来,导致国民教育中“死读书”、“读死书”现象愈演愈烈。有很多家长甚至认为只有那些学习成绩不好,没希望考上大学的学生才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所谓的“副业”寻求就业。还有人把创新能力束之高阁,认为创新能力培养是对少数能力较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开展的教育,是精英教育范畴,对大部分学生是难以满足的。这些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严重挫伤了青少年创新教育的积极性。
2.2 教育方式陈旧
青少年从入学开始就长期接受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采用“老师教,学生听,课后练”的被动接受知识的陈旧教育方式。启发式、诱导式等先进教育方法和现代教育手段在学校被披上神秘光环,仅作为应付检查、教学比赛与观摩活动的表演节目,平时很少运用,导致我国青少年与西方发达国家青少年相比较,普遍存在逻辑思维能力强、形象思维能力弱、创新思维能力缺乏的弊端。
2.3 人才评价标准与选拔机制不科学
在国民教育中,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与培养目标错位。许多教学评估、学习评价仍然只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简单认识和复述,以学生回答问题是否与标准答案一致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学生对问题的全面思考,深入的分析和评判,发表个人的见解和意见,在评价中极少涉及和体现。另外,在人才选拔机制上,仍延用“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方式,不注重对青少年全面素质的考察和特殊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综合素质高、思维活跃,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精神的“专才”被挡在高等院校校门之外,剥夺了他们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造成了人才流失与浪费。
2.4 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校的课程设置对人才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很大。当前,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科上过分的专业化、功利化,学生过早分科教学,导致学文科的不懂自然科学,学理科的缺乏人文素养,甚至文理分化,各执己见。二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在实践教学中,大部分实验是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偏少。即使在验证性实验中,一些学校由于实验条件差,往往是实验课时得不到保障,或教师做实验,学生观摩,实验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5 师资力量薄弱
在创新教育中,教师起着关键性作用,没有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就难以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因此,提高青少年创新能力,教师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创新能力。
3 加强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3.1 深化以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
国民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主渠道。如何依托国民教育,通过课堂教育充分发掘青少年创造潜能,应在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基础上深化教育改革:教学内容文理兼并,充分体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教学方法尽量采用诱导式、启发式等开放式教学,教学手段大量应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学会自主探讨研究性学习。具体来说,要重视通识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注意增加相关学科甚至于边缘学科的知识,如给理科学生适当开设历史、地理、中国人文经典、西方人文经典、西方文明史等人文素质培养课程,给文科学生开设相关理科方面的课程,使其能接受一定广度与深度的自然科学教育,使学生得到完美发展。另一方面,不断创新教育方法与理念,实施开放式教学。例如给学生提供交流、探讨、研究性和谐发展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触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成为教学互动的主体,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讨论,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本身。
3.2 完善创新能力考核体系,构建科学的人才选拔培养机制
在学生评价体制上,应实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由单一的课程成绩评价转变为综合素质评价,以增强学生成绩评价的全面性。对现有考试模式要有计划地进行改革,使之从主要反映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转移到综合体现知识水平、能力强弱、素质高低的轨道上来。另外,改革人才选拔机制。如改革高等院校招生制度,实行全国统一考录标准,真正实现教育公平。条件成熟时,参照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招生办法,实行各高校单独招生,这样既增强了高校的竞争力,又满足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喜好,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挥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当前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高校招生自主权,对特殊“专才”考生实行单独考试,择优录取。
3.3 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发现问题,大胆地开拓思路,多途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来说,一是加大教育技能性课程、教育实践类课程的比重,如开设劳动技能课程,增加实验课时,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例,增设科研性专题实验,实施开放的实验室管理制度,鼓励并支持学生进行课外自主实验和科研实践。二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各种竞赛活动传、帮、带、促,培养和发现一批尖子人才,对有科技发明的优秀人才在高招等上学深造机会上实施优录政策。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影响并制约着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因此,要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中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观念,由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把传授教材为主要目标变为以增长经验、发展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变纪律严格、循规蹈矩的课堂教学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在学习中发挥内在潜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如通过各种渠道组织学习考察、训练、培训与学术交流,轮流送学深造等,为教师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