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环境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
(福建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当前,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无论是专家还是各级教师培训机构,都把教师专业化提到了教师教育的重要议程上。中小学校都在努力地通过各种渠道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这无疑是件好事。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强调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今天,我们所做的工作真正能为教师专业化发展起到多大作用,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这里我想就以下问题谈谈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对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的分析
当前,各地通过大力开展各类培训,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许多教师整天忙于参加培训,到头来,自身并没有感受到专业的特有品质。
一是自上而下的集中培训,忽视了教师的个体需要。新课程实施以来,各级都非常重视教师培训,一级抓一级,层层搞培训,一集中就是几天,从头到尾就是台上讲台下听,参与者不但是听,更是忙于记。因为觉得专家讲的句句都是宝,正是忙于记,哪来得及理解、消化。在培训时,培训者忽视被培训者的身份——教师,由此,就忽视了给教师上课应有别于给学生上课,忽视了给教师上课的目的,也就谈不上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是各类培训缺乏统筹规划,忽视了专业提升。当前,各级培训机构都在举办骨干教师培训、学科带头人培训,参与培训的教师有一定的收获是无疑的。但是由于各类培训缺乏统筹规划、评价指标、专业发展的课程设置、不同级别培训的衔接,出现了培训内容重复、不同类别培训内容相同的现象,导致资源浪费,又难以使受培训者专业水平得到提升。
三是培训目标不明确,忽视了专业化的内涵。当前各级各类的教师培训,普遍存在着目标泛化,认为只要培训就是在提高教师水平,没有真正明确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因此,在培训过程中,注重的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排满课程,而忽视了要促进培训对象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四是被培训者对专业化内涵不明确,忽视了自身专业化发展规划。许多教师作为被培训者,只认为参加培训可以增加知识,拓宽视野,这就是提升专业素质,对教师专业化的真正内涵不明确。因此,许多教师就等着参加培训,认为只有通过参加培训才能促进专业化发展,而没有很好地去规划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参加培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制定好自身专业化的规划,使自己在这个规划中一步一步成长。
五是校本教研泛化,忽视了“研”的质量。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各地都在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这无疑给教师提供了参与教研的机会。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许多地方的校本教研虽然形式多样化,但真正能促进专业化发展的并不多。其根源就是在于“研”的质量不高,活动形式化、表面化,没有真正触及专业化的核心——教学的个性化。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任何教育规律的实际运用都不能机械照搬,而是需要教师个体在运用规律时,结合具体教育情形(如学生个体、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及自身特点等),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并非是致力于建构模式化、标准化的整齐划一的教学。
二、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识
有人说过,一名非医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他可以去当教师,但是他绝对不敢去当医生,因为医生的职业是专业的。可是我们现在又一再强调教师专业化,那么,如何使教师的职业专业化,我想,应该考虑以下几方面。
一是条件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前提。作为教师,必须达到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有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没有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也不行。因为“教师资格条例”明确要求,申请教师资格人员必须获得教育学、心理学合格证书,这就是作为教师与其他行业所不同的,也就是说,教师专业化的特征就是体现在教师必须具备教师专业所必须的教育专业理论知识。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包括教育理念、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方面。教育专业理论知识是教师专业的条件性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内容。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使自己实现专业化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教育专业理论的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潜心研究教育教学工作,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牢固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使教师工作成为不可替代的专业。教师条件性知识是教师工作专业化的前提。
二是不断学习应是教师职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专业化是教师职业由普通职业转化为专门职业的过程。普通职业一旦成为专门职业时,这种专门职业就是不可替代了,从事这种专门职业成员的社会地位就会不断提高。教师要从普通职业转化为专门职业,并由此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学习、善于学习,自觉成为终身学习者。传统的观念认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就是对教师知识储备的基本要求,而现在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知识日新月异,如果还停留在原有的“一桶水”已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尽管学校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但如果没有知识的传授,学校教育也就无从谈起。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更新自己已有的知识,使自己对知识的占有超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优于学生,对知识的视野宽于学生。特别是在新课程的今天,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增强了,学生所需要的是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作为教师应如何面对,我想惟一的办法是孜孜不倦地学习,条件性知识要不断更新,本体性知识要不断拓宽。也只有这样,教师专业化水平才能体现出来,否则,教师还是等同于“文化人”。
三是善于反思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要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归纳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这说明了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已有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经验进行不断反思,否则,教了几十年的书,只不过是在机械重复老一套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互动、对话、交流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动态生成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在活动中面对的是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学生,学生每天都有不同想法与问题,学习的内容也不断地变化,教师所面对的是动态场景而不是静止的画面。因此,教师的教学不能一成不变,而应随着学生思维的变化、对象的不同、教学内容的变换而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经验进行反思,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内容及时调整和改变教学策略,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是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改进和调整教育教学行为,使教育教学实践充分体现教育理念,这就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所在。由此可见,教师对教育教学的反思过程应该是教育理念内化的过程,教师寻求教育理论与教育行为最佳结合点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过程。
四是“一切为了学生”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信念。如果说教师的专业化是实施新课程的需要,那么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就应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根本理念。新课程强调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作为教师就必须从“一切为了学生”的高度,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为学生发展服务,把服务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发展为己任。“一切为了学生”也是教师的基本道德,只有当教师具备这一基本道德时,教师才会去学习与研究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才会去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才会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只有当教师树立 “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教师才会自觉地去追求自身的专业发展。否则,教师只是在被动状态下参加培训、参加教研,更谈不上什么专业化发展。由此,我认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建立在良好师德和崇高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师德教育应成为教师专业化的必修课程,离开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理想与信念的教育,一切的培训都不可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因为“教育不是简单的操作性行为,而是基于信念的行为。”
五是塑造教师个性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纵观优秀教师乃至教育家,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观点,都有自己对教育的独特理解和对教育的信念与追求。教师专业化也不例外,它追求的不是统一的“标准”,而是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专门的研究方向。因此,在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和实施不同的课程内容,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具体的教育案例开展培训,要引导教师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要让教师有自主发展的空间。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因人化育、因材施教,同时塑造专业化教师的独特个性。正如北京师范大学肖川博士在《名师不可仿》一文中所谈到的,听过了许多名师的课至少可以得到两点重要的启示:“其一,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人性化的,而不是冷冰冰的,要有趣味性,要富含人类的情感,要与学生生活经验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即使是科学教育,也应努力营造富有情感的学习氛围;其二,教师的语言修养、自我反思的能力和明确的教学追求也是极其重要的——这不仅对于教师的个性表现力和个人影响力的扩张是重要的,对于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也是极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