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论电视的本质

论电视的本质

日期: 2009-3-4 13:34:13 浏览: 17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付华峰

摘要:电视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时至今日,电视已成为影响当代人类社会的最强最有力的媒介之一。但电视传媒在它辉煌发展的同时,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它在人们生活态度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等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电视媒介的发展历程开始详细的讨论电视的本体特性、电视受众的接收特点以及电视的本体特性对电视节目创作中的诸多影响,从而揭示出电视叙事的本质。进而提出21世纪电视传媒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电视;本体特性;接收特点;电视本质

1前言
电视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时至今日,电视已成为影响当代人类社会的最强最有力的媒介之一。电视的历史虽然不长,但是从电视诞生之初关于电视本质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从电视艺术能不能算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到电视传播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从电视节目是文化沙漠到电视传播改变人们生活态度,电视这一普遍而又特殊的传播媒体始终处于学术与大众讨论的风口浪尖之上。电视所产生的问题不容我们忽视和回避。本文将从电视媒介的发展历程开始,详细地讨论电视的本体特性、电视传播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电视的本体特性对电视节目创作中的诸多影响,从而揭示出电视的本质是什么。让电视这一媒介在21世纪的今天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对人类进步和社会改造产生更加重大的影响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电视的本质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主要从书籍、相关网站等查阅关于电视本质的资料,对已有的资料.整理.分析。
2.2.2逻辑分析法:电视的本体特性、电视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及电视的本体特性对电视节目创作中的影响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了电视叙事的本质。揭示出了电视的本质,指出电视的本质在于叙事。从而为电视传媒的健康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2.2.3归纳演绎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和整理。

3结果与分析
本文全面分析了电视的本体特性,揭示出了电视的本质,指出电视的本质在于叙事。从而为电视传媒的健康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4电视的发展历程
1936年11月2日,英国在伦敦市郊的亚历山大宫,开办了世界上第一座正正规规的电视台,揭开了世界电视史的序幕。电视的诞生和崛起,在人类传播史上和文化、艺术史上都是一次革命。人类的传播史大体是沿着口语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三大阶段演进的。人类传播史就是一部不断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历史,电视也不例外。
4.1 绘画、照相到电影、录音,不断突破时间限制的电视艺术发展之路
从古老的绘画到艺术摄影,我们的先辈们一直在苦苦的追寻着,渴望能够逼真地再现现实世界,并且欣喜地赏玩着各式各样的再现性作品。静止的二维画面尽管能够制造出三维深度的幻觉效果,却很难表现在时间维度上的运动。历来写实主义的绘画与摄影作品只能通过把握那种富于戏剧性的运动瞬间,来暗示出某种动态的意境。这种时间维度上的局限性激发了绘画和摄影艺术家巨大的艺术潜力,让他们在创作极具动态的静止画面时展示了艺术天才,但静止的画面毕竟没有真正的动起来,它与真实的外部世界还是有着太大的距离。
19世纪中叶,让画面活动起来的渴望使许多发明家和幻想家积极行动起来,电影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诞生的,它终于满足了人类由来已久的描绘活动中的事物的愿望,在时间维度上突破了历来静止造型的艺术局限性。当1985年卢米埃尔兄弟的第一批电影纪录片《工厂大门》、《火车进战》等展现在世人面前时,曾经引起人们的极大的震惊与欣喜。[1]
电视作为一种视听的结合体,正是沿着平面图像的不断摹仿和有声语言的逼真纪录这两条主线逐渐发展起来的。声音与画面的完美结合不仅带给了受众极大的审美快感,也构成了电视艺术最主要的构成元素。所以完美的再现外部世界作为电视发展的初衷,也就成为电视传播媒介最为重要的本体特性。
4.2 古代的通讯方式、电报到无线电广播,不断突破空间限制的电视艺术发展之路
电视的发明者最初的设想是“能使处于甲地的物体在任意一处乙地被看到”。[2]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它所及时传送的活动影像越来越清晰完美,音响系统也更加完备,同时传输的距离在地球范围内达到了无限远的程度。依靠现代的卫星传输技术,我们可以几乎同一时刻同雅典奥运会开幕式现场的观众一起看到第28届奥运会的开幕式!也可以在每年元旦,同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观众一起欣赏新年音乐会。
如果说从古代岩画直至电影的发展,标志着人类试图通过复制外部世界影像来超越时间达到永恒的努力,那么从远古的烽燧到现代卫星传输的发展线索,则体现了人类试图冲破空间障碍的追求,电视正是在突破时间束缚与空间束缚的两条母线中不断的发展起来,而创造了今天辉煌的电视传媒。
能够即时传播作为电视的重要本体特性之一,也是电视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电视从诞生之初,电影界就称其为电影的小弟弟,因为电视无论是声画的结合方式还是内容体裁的结构方法都是从电影的理论和实践中借鉴而来的,所以对于电视发展之初电影界以及整个艺术界对于电视的误读也就无可厚非。但是随着现代传输技术的发展,以卫星技术为基础的远距离现代电视传播手段将电视艺术与电影艺术明确区分开来。[3]电视利用即时传播的特性叙述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件,使受众能够感受事件发生的现场,从而使受众的视界扩大到全球每一个角落,极大的拓展了人类认知世界的范围。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电视由即时传真所体现出来的真实性,仍然是存在于多重假定之上的真实。因为任何一种艺术门类都不可能存在绝对的真实,所有的真实都是基于创造者的主观创作之上的。
同所有的再现艺术一样,“电视艺术为人们提供的不过是关于外部世界的幻象。但是由于电视媒介所具有的即时传播的特性,它所提供的幻象让接受者更感到亲近,更真实,更像生活的原生形态。这种类似生活原生形态的再现,满足了人们关照现实的外部世界,并由此实现对自我生存状态的理解和评价的本能需求,并因此而产生出精神上的愉悦。” [4]
5电视的本体特性
5.1 电视节目传播的瞬时性、一次性
作为一种电子传播媒体,电视的传播方式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瞬时的、线性的一次性传播。虽然电视的传播范围很广,传播速度很快,却是一次性的、不可保留的。电视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播出新鲜的东西,而正是因为电视在内容上的大容量需求,加上电视台自己的制作力量跟不上,于是就造成了现在电视上大量充斥着信息量不大、内容上只为凑数、填充时段的节目,这些节目虽然也投入了人力物力,但是不具备再次消费的可能。
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瞬时传播特性决定了电视艺术本身的形态。
电视传播的这一特性又将电视与其他的传播媒介明显的区分开来。因为不论传统的平面媒体--报纸、杂志、书籍,还是新兴的网络媒体,其传播都不是一次性的、瞬时的,它们可以通过大规模的复制,使接受者保存其传播母本,从而能够使接收者反复欣赏,理解,学习,达到审美愉悦。电视节目的传播总是线性的、瞬时性的,接收者必须按照电视台规定的播出时间观看,按照编导规定好的思路理解,按照编导结构好的镜头画面欣赏。如果你错过了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只好等待下次的重播了,而不像传统的传播媒介一样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观赏。
电视的这种瞬时性、一次性传播既有优势又存在劣势。
电视的瞬时性传播使电视节目能够同一时间被成千上亿的观众所接受,从而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电视传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是从古至今任何一个传播媒介都难以达到的,因为从成本学的角度来分析,电视传播对于接受者成本较低,只需要一次性的购置电视接收设备以及按期交纳电视接收费用,就可以每天观看五彩缤纷的电视节目了。[5]但是报纸、书籍、杂志、电影、唱片等传统的传播媒介每次接收其信息都需要重新付费,并且因为其信息量少,内容狭窄,时效性不强等因素,使它们面对电视媒体时越显疲态。
但是在时间维度上的一次性传播同样给电视带来了劣势,使受众在面对电视屏幕时除了掌握遥控器的权利外,对于节目内容本身的参与较少。所以在新时期面对电视的这种劣势,各电视传播机构也想出了热线电话、网络电视、短信互动等多种交流方式,来加强观众对于节目的参与度。
5.2电视节目接收的被动性
电视接收的被动性包括收看时间的被动性和播出内容的被动性。
电视为了能够维持固定的收视群体,以及由于电视播出体制的限制,现在的电视节目有严格的播出时间限制和播出时长限制。虽然播出时间的限制有助于形成固定的受众,与观众形成一种隐形的约会。但是固定的播出时间同样限制了受众随时观看电视节目的欲望,使处于接收方的受众相当被动,只能按照严格的播出时间收看喜欢的节目。电视的这种限制在强调参与性与互动性的新媒体时代越发显眼,所以为了克服电视被动接收的特性,互动电视呼之欲出。
目前互动电视开始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向千家万户扩张,它使观众从过去只能被动地接受电视编排,到能够主动地选择节目内容和收看时间,享受前所未有的节目点播服务,一定程度上拥有了收视主控权。并且,观众还有机会扮演传播者的角色,通过同一信道传播自己的信息。电视传播的这种新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观众实现传播自主权的要求,为观众主动性与参与性的发挥开辟了更大空间。
5.3 电视节目内容的综合性
电视艺术的即时传真性使它几乎能够包容已往的一切艺术样式,将其融合于自己独特的形态里。电视不仅能够在自己特殊的艺术形态内溶入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文学等传统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段,而且可以直接把各种其他样式的艺术作品通过电波传达给受众。
电视艺术巨大的综合性特点确实极大地丰富了它的内容。电视几乎奇迹般的包容人类社会所有的艺术门类,并且能够将这些艺术门类与自身特点相结合形成新的艺术门类,电视自身的发展也是在不断的继承人类已有艺术门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是电视的这种继承与吸收,让人们在电视发展之初认为电视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兼收并蓄的综合性使得电视艺术内部的门类纷繁复杂,远远超过了其他传统艺术样式,这种情况又造成了电视界对电视节目五花八门的分类体系。[6]所以在音乐电视风靡全球的同时,戏曲电视、相声电视、舞蹈电视、电视小品、电视散文等等层出不穷,虽然大多数含有试验的性质,并没有什么生命力可言,却从侧面表明了电视艺术巨大的包容能力。
5.4电视的叙事本质
电视传播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从其功能切入看看会得出什么结论。电视属大众传播,查尔斯•莱特认为,大众传播的功能共有四个:监视环境、舆论引导、传承文化、娱乐。[7]胡正荣据此概括为: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功能决定了电视节目的编排。在大多数的电视节目里,浸透的是叙述。[8]那些电视剧、供电视播放的影片、动作系列片、卡通片、新闻、纪录片等等,都是叙述性文本;那些供消遣娱乐却有着描述、教育或论证之类目的的其他电视节目也往往以叙述作为达到目的一种手段。“惟一的一种贯穿始终都避免叙述的电视节目是那种依自身的交替规则结构十分明显的节目:例如游戏节目,体育锻炼节目、记者招待会、访谈节目、音乐节目、体育竞赛等。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叙述也在悄悄发挥作用。比如说,一场足球比赛就可以看成是一个队胜利和另一个队失败的故事,可由体育竞赛播音员来叙述”。[9]因此,叙述不仅是电视中起主导作用的文本类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叙述结构就像是一座大门或一个栅栏,即使是非叙述性电视节目也必须穿其而过。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是由叙事话语规则构成的世界。由此,我们自然得出电视的本质是叙事。
6电视受众的接收特点
6.1视听双通道接收
电视以光电信号为载体传播动态的视听符号,观众则通过视觉和听觉器官同时接收电视信息。观众这种视听双通道接收特征,区别于读者和听众的单一视觉或听觉接收模式。
人们读报时也要运用视觉,但读报所遵循的主要是一种“阅读——思考”模式,要求思维的深度介入;听广播要调动听觉,但单维度的声音传播,与阅读报章一样,都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由抽象到具象的解码过程,即文字符码和声音符码的还原过程。相比之下,看电视所遵循的更多地是一种“观看——知解”模式,无需经过太多的解码和还原过程。通过眼睛,看到事物的空间形状、颜色和运动形式;通过耳朵,听到事物运动的声音;眼耳并用,从而知悉和了解事物的概貌和基本特征。很显然,观众的信息接收是最直接、直观而立体的。
视听接收的双通道性,对于调动观众的收视热情,有效地消化、吸收和记忆信息十分有益。中外不少研究都表明,电视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从传媒界的后生一跃成为受众最多、最受大众喜爱的媒体,很大程度上是与它同时诉诸人们的视听觉、全方位刺激人们的视听器官相关联的。
6.2共时分享性
一般来说,大众传播的受众不仅与传播者在时空上相分隔,他们彼此之间也往往处于“相隔”状态。
电视观众的收视行为既不同于报纸读者也不同于电影观众。电视观众以同时、分散的方式接受信息,即观众在不同的地点、在同一时间、彼此同步地收看电视信息,共时分享信息,或者说同时分散共享信息。
电视观众这种“不共空间共时间”、同时视听而又分散共享的接收特征,为电视传播较大范围内尽可能地取得大规模的受众群体效应,提供了的可能。[10]特别在“零时间差”的重大事件现场直播中,观众的收看与传播者的传播、与事件的展开同步,这种共时分享的观众效应可谓达到了极致。在同一时刻,无数分居各地、素未平生的人们守在电视机前,怀着好奇、悬疑和期待,分享同样的信息。随着情节起伏或议程深入,他们不约而同地或喜、或怒、或哀、或乐,心潮和思绪扣着同一节拍跃动。从城市到乡村、从内陆到边疆,这种共鸣跨越疆域,穿过浩浩宇空,何其广泛、何其强烈。
日本传播学者藤竹晓曾经指出:“同时享受同一内容这种电视传播特征,使其成为在全社会范围内令共有体验增殖的媒介。”[11] 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正是通过提供这种同时共有体验的诱惑,并赋予其增殖的社会潜能,才成为凝聚最多注意力的媒体,这也是电视媒体真正的优势之所在,真正的大众性之所在。
6.3习惯性与仪式性
观众接收行为的习惯性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指电视深入家庭,已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就像每天要刷牙、洗脸和吃饭一样,是一项例行性活动。电视具有强大的新闻、教育、娱乐和服务功能,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丰富精神生活的主渠道;它周而复始经年累月地传播,渗入人们的起居行止,构成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
其二是指观众对某些频道和节目的习惯性收视。这种收视习惯是因长期收看某些频道和节目而相对稳定下来的一种行为规律,是观众视听经验积淀的结果,也是电视频道和节目与观众互动的结果。
大多数电视观众在与电视的不断接触中,都日积月累地形成了一定的收视习惯。他们对于频道和节目的选择,大体受其收视习惯的支配,并非漫无边际的。与习惯性相近,观众收视还存在所谓“仪式性”特征。不少观众的电视收视是“无目的”的,没有特定的需求指向,他们基本上处在“无所用心”的消极状态,只是被动地、毫无抵抗地接受电视的“轰炸”。对他们而言,“看电视”可能比“看电视节目”的说法更准确地描述了客观现实。美国学者鲁宾和柏斯(Rubin & Perse)曾经指出,这一类观众收看电视的动机大半是为了消磨时间,并不感觉媒介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很接近,或者很少去思考这一类问题;他们通常是被动消极、不加选择地使用媒介,很少专心地涉入电视内容。[12]台湾一项受众调查曾经发现,尽管受访者中有七成以上收视动机是为了娱乐和求知,多数人在收视态度和行为认知方面偏向“主动性”,但是,也有六成以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收看电视也有因无聊想打发时间的动机 [13]。这是很明显的“仪式性使用”特征。显然,在显性的有指向需求的收视倾向下,还有相当一些无指向需求的收视倾向存在 。
相形之下,读者行为更具主动性与目的性。
7从电视的本质出发,对电视传媒在21世纪发展的几点思考
7.1文化品格
电视是传播媒介,大众的需求是它的命脉,赢得观众的青睐、提高收视率、争取大量的广告客户,自然是电视传媒首当其冲的选择。但电视存在的目的是什么?无可否认在21世纪的激烈竞争中,文化品格对于电视的长远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应当承认,当今的电视节目已相当丰富多彩,电视人为了创新出彩,费劲心机,甚至沉迷在花样翻新、搜奇弄异之中,以至能想到的花招没有不被绞尽脑汁的电视人匆匆塞进各种各样的节目中去。但可惜的是,单纯形式的探求难免造就为了标新立异,甚至引张虚张声势、炫耀技巧的死胡同中去。尽管厌弃陈规旧套、期求新颖悦目的可人节目已成为创新的动力,但急功近利、浮躁骚动终究难以造就动人的精品、光有形式之奇不会留住观众。
7.2 创造意识
过去的几年,电视仿佛进入了竞相模仿的魔洞中,在试图改版的良善动机下,上演的却多是拾人牙慧的模仿剧,从无聊的侃戏,到遍地开花的情景喜剧,从千篇一律的扭捏独唱加伴舞到无所不用其极的耍弄游戏节目,一潮接续一潮。曾经创造过中国电视辉煌的电视人在收视率的杆杠面前,忽然变得莫名所以手足无措。决不是当代人瞬间失聪,而是长期包打天下的无冕地位造就了创造力的弱化。另外,电视曾经没有对手,但从无线到有线,网络到卫星,独领风骚的一统天下被竞争打破。并且,老百姓的口味变得挑剔苛刻,即便是最富魅力的节目也容易消逝其悦人光环。就节目而言,思想贫乏,缺少内涵,文化意味的淡漠等缺憾已不在少数,即使是只求轻松愉悦的人们,看多了强做欢愁的节目也会倒胃口的;就形式而言,老套的样式已经激不起人们的热情,主持人走马换将也好,形式换汤不换药的变化也好,只要没有触及实质改观,就无法再现往日辉煌。
必须毫不含糊的提出,电视必须改变的更主要因素是增强创造力。过去这一年喧闹荧屏的热点竟然是雷同克隆现象,实在让人悲哀!电视初始是主动强迫观众接受的,但又是本质为大众服务、被大众欣赏所支配的。实际上,在21世纪更为激烈的竞争条件下,强制功能必然减弱,主动寻求益发增强。但细细想来,电视媒介总是主导的,而观众也总是被动依赖的,在这里传媒的关键实际是要更为主动创造,引导观众的情趣、兴趣。可惜,过分强调从众随俗,导致低水平迎合,被动附庸现象触目皆是。
7.3 沟通形态
做为传播媒介,电视理当把大众需求做为自己的节目标尺,如果失去百姓兴趣、引不起社会关注,电视的节目生命力就自然丧失。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节目缺少深刻意味,但老百姓却被吸引并沉醉欢呼的原因所在。但就观赏而言,不违背大众化的取悦趋同现象,当然要以某种程度的牺牲为代价,却实在是电视传媒所不能不做的。把眼光投注在百姓的喜怒哀乐上、迎合他们的爱好关心,是电视工作者理当具备的素质。它使我们的电视真正成为百姓的生活伴侣、家庭的重要成员。但缺憾也难免相应伴生,俯就大众的另一面是屈就时潮、混同流俗,前已述及。这不能不提醒电视工作者对如何建立沟通“定位”形态问题的关注。电视要面向大众、电视节目要适应国情民心,这当然是定位基础;具体节目的口味、表现方式要针对何种对象,这更是定位的要义。沟通形态包括强化栏目意识,建立约会习惯,明了雅俗分流,贴近参与本质等内容。
电视栏目化已经成为共识,栏目实质是沟通的无形契约,它首先把观众与电视放在平等的位置,尊重观赏的主动选择权。同时也符合电视自身的独立价值。电视原本就是综合的产物,它要适应最大可能的观众群收视,杂拌式的各类节目天然综合在一起,形成无所不能的媒介魅力。
栏目化连带而出的是电视和观众彼此之间的“约会关系”。栏目的固定化从表面上看,是和观众约会好时间和内容,但其实质是情感相约。除了《新闻联播》的众人皆知,愈来愈多的专门栏目成为招引各类观众的品牌。定时定量的节目形态变成了观众有目的的寻求对象,连接在栏目和观众之间的若隐若现的情感牵挂,造成观赏的定式和固定观赏群,这种沟通是有生命力的关系。强调这一点是提醒电视人必须把建立更多稳定的约会习惯作为自己有目的的创作目标。
雅俗分流的趋向也是电视传媒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电视的大众媒介性质,决定了要把拥有最为广阔的观众群做为明确的方向。但时代发展的现实和电视观众的现状加速了观众分流,分众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它使得某一类型节目具有了更为充裕的施展延伸可能,这对电视而言是非常明显的事实。比如娱乐节目拼命拉开面子,加强活跃色彩,试图老少咸宜;而戏曲节目和一般歌舞节目“分庭抗礼”,满足传统老年观众需要;MTV则把青年观众笼在自己的天地中,电视诗歌散文节目则满足高雅观众的心理需求。即便是同一类型的观众,也还有各异的偏好。比如体育节目近年火爆,以足球为中心的观赏热,夺走了巨大的收视人流,无论是残酷的拳击、优雅的台球、动感的NBA联赛,“静态”的象棋、围棋对弈,都有可观的收看群。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于是,日益分流的收视现象把曾经主宰电视的欢歌笑语、光彩斑斓的文艺节目弄得心神不宁。雅俗分流的获益者是观众,得利的也是不同欣赏需求的对象。随着电视的发展进步,电视人很快遇到的问题将是人们更加挑剔的口味,和更为专一的收视要求。
21世纪的传媒依然会以电视为代表,所以电视节目创作者应该紧贴电视的本质创造出观众喜闻乐见得电视节目,创造健康的传媒环境,为人们提供高营养的精神粮食。
8.结论
然而在当今社会电视和电视媒介以成为人们生活和媒体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电视媒体中依然从在着一些有待电视工作者和媒体工作者一同解决的问题,如电视电视传媒对社会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还有电视媒介分流的趋向也是电视传媒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电视的大众媒介性质,决定了要把拥有最为广阔的观众群做为明确的方向。但时代发展的现实和电视观众的现状加速了观众分流,分众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它使得某一类型节目具有了更为充裕的施展延伸可能,这对电视而言是非常明显的事实。
研究电视的本质就是叙事.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时候,电视的这一本质都不会变.我们只有牢牢把握电视的这一本质,才能真正解决目前电视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推动电视传媒更好更快地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

注释及主要参考文献:
[1]张凤铸.中国电视文艺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4.
[2]朱羽君.中国应用电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4.
[3]苗隶编.电视艺术哲学[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56.
[4]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5]萨拉•科兹洛夫.叙事理论与电视[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 刘志明.电视学原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41.
[7] 叶家铮.电视传播理论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6.
[8] 索福瑞.中国电视市场报告[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2002:22.
[9] 罗明.中国电视观众现状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4.
[10]张暖忻.沙鸥——从剧本到电影[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146.
[11] 黄葳葳.走向电视观众[M].台湾:时英出版社,1997:4~6.
[12] 刘燕南.电视收视率解析[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2000:153.
[13]李永新.法律基础知识[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
[14]周庆山.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5] 方晓红.传媒•语言•社会[M] .北京:新华出版社出版,2005:173.
[16]洪伟.大众传媒与人格权保护[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
[17]白润生.中国电视通史纲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18]方晓红.中国电视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9]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0]十年聚首的空镜. 央视面对面:光影百年[ EB] https://news.sohu.com/20060117/n241483946.shtml,2006,1,17 /2008,5,1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