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甘肃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对策措施研究

甘肃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对策措施研究

日期: 2010-4-23 1:54:38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作者:赵伟 刘颖 刘慧明 桑维军 白元儒 邵璀菊

  摘要:甘肃是一个农业大省,加强农业职业教育,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是解决甘肃省“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应对现阶段甘肃省农业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结合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大政方针,对发展甘肃省农业职业教育进行思考,提出对策。
  关键词:甘肃省;农业职业教育;对策
  
  甘肃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经济相对比较落后,部分农民仍处于温饱的边缘,整体素质偏低。正视甘肃省情与农业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充分学习和借鉴发达省份农业职业教育的经验,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构建适合甘肃省情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对推动甘肃省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甘肃省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长期存在,城乡差别较大,农村经济文化落后,农业职业教育仍然面临许多问题。

学海网
就甘肃省而言,落后的经济状况、国家宏观职教政策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时出现的失真现象以及地区的传统文化惯性等因素,影响和制约着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
  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甘肃省乃至全国在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农业职业教育的问题上,思想观念始终存在误区。首先,地方政府没有给予职业教育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普遍存在重普教、轻职教的倾向,忽视了技能人才的培养,带来的后果是技能型人才短缺,受教育者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有较大差距。其次,承担农业职业教育的学校对自身肩负的使命与重任认识不到位,学校发展定位不准,缺乏对农业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改革和发展思路偏离本行,没有在“农”字上下工夫,这对本来就处于边缘化环境的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极为不利。再次,传统的重工轻农、重商轻农的思想根深蒂固,“上学不种田,种田不上学”的落后观念依然占据着人们的头脑,大部分农民送子女上学就是为了“跳农门”,而农业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培养服务于“三农”的人才,大量的受教育者需要扎根农村,不能到城市就业,因此,学生及家长主观上不愿意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缺乏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热情,“以农为主”的农业职业教育对广大农民青年的吸引力越来越弱,导致农业职业学校的生源严重不足。
  政府投入不足,经费来源单一虽然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但就农业职业学校而言,经费增加的幅度远远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需要,在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师能力等方面所需的经费严重短缺。农业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资金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技能训练,其培养成本大大高于同级的普通教育。而现阶段的农业职业教育,除了学生的学费,政府的投入是学校唯一的经费来源渠道,还没有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格局,缺少引入资金的机制。办学经费的不足,不仅制约着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会导致学生接受教育的成本加大,增加受教育者的负担,从而影响学校生源。
  办学定位不准,师资力量薄弱甘肃省农业职业教育受“精英教育”的影响,仍存在办学定位不准确,职业特色不鲜明的状况,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不能完全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学科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与地方农业经济和职业教育发展结合度不高,办学模式与普通教育趋同,教学中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操作,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导致培养的人才动手能力差,职业教育的特点没有得到彰显。另外,甘肃省农业职业教育师资短缺,能结合社会需求、教会学生从业技能、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更为匮乏。很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差,很难培养出社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强的学生,因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为适应市场和扩大生源而开设的一些专业,由于缺乏符合条件的师资,教师只能现学现教,甚至出现非专业教师教专业课的现象。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现有的教师不能及时得到深造与培训,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手段落后,极大地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育人与用人相脱节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或专业定向教育,旨在造就受过良好职业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现阶段,甘肃省农业职业教育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给职业教育带来的新变化,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距离,相互联系不够密切,学校没有完全按照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存在育人与用人相脱节、需求与供给相矛盾的现状。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差,缺乏专业精神、从业意识与社会竞争能力,不符合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从而导致一方面学生就业十分困难,另一方面农业人才又非常缺乏的现象。
  
  发展甘肃省农业职业教育的对策
  
  职业教育是关系到全社会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2006年11月20日,温家宝总理在主持召开的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国家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甘肃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69.98%,因此,甘肃省应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将农业职业教育作为重点优先发展。
  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实行政策引导,全面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与农村经济有着紧密而直接的联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在农业职业教育中,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职业教育政策,理顺农业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强化对农业职业教育的管理,建立和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规范劳务市场招聘用工,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职业教育新体系和新机制。在推动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肩负着重大的责任,要加大统筹力度,宏观上加以调控,政策上给予支持,资金上加大投入,真正把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推动地方经济的战略措施,把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群策群力,真抓实干,注重落实,把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在发展农业职业教育上用足用好,全面推进农业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整合资源,建构甘肃省农业职业教育新体系农业职业教育要结合农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根据农业现代化、国际化的要求,立足省情,着眼于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构建省、市、县三级并存的以高等农业职业院校为龙头、中等农业职业学校为依托、县级职教中心为基础的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高等农业职业院校要以提高质量和就业率为重点,培养既有专业技术,又有创新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中等农业职业学校要大力培养专业技术好、实践能力强的中等职业人才;县级职教中心要大量举办各类有利于培养农民科技能力、紧贴农民需求的科普培训,将其建成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在大力发展职前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行非学历教育与培训,健全职后教育和转岗培训机制,形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存,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并举的人才培养机制。搭建运行科学合理、方式灵活多样、深受社会尤其是农民欢迎的农业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体系,为培养、培训适应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面向市场、面向农业、面向农村的各类实用型人才提供保障。

学海网
  结合省情,深化改革,加强教育教学内涵建设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1.科学定位是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核心。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是甘肃省的基本省情。因此,甘肃省农业职业教育要紧密结合省情,在多元化教育质量观背景下,转变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科学定位,提高为农村经济服务的意识,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创造型的劳动者为目标。面向农民、农村和农业办学,既要培养为农业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又要为农村经济建设培养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善创新的新型农民。同时,要把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开发、扶贫开发和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普及农业先进技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2.重视专业建设是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根本。专业是学校与社会的结合点,是人才培养的依托,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与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农业职业教育只有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市场的需求,合理调整和设置专业,促进与之相关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才能实现农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办学特点,提高办学质量。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必须以现代农业的观点统筹规划,拓宽学科专业领域,注重发展交叉学科、综合学科、边缘学科,增强专业综合性、创造性、预见性,使专业与区域经济的产业化结构及劳动力流向一致。同时专业建设应主动适应农业产业链发展的需要,将农业职业教育的功能延伸到第二、第三产业,扩展自身的功能和服务范围,拓宽发展空间,保持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现代农业服务。甘肃省农业职业教育要紧密结合省情,重视发展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养殖业和科技含量高的精品农业、加工农业、创汇农业、观光农业、籽种农业所需要的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专业,改造和淘汰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陈旧专业。通过专业调整,培育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从而带动整个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方面,应树立现代农业的理念,结合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围绕知识与技能的“双高”培养目标,精选课程、整合课程、凝练课程,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与动手创造能力。
  3.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农业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农业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甘肃省农业职业教育师资短缺的情况下,一要增加教师编制,大力引进专业教师,扩大专业教师数量。二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素质,建立教师培训制度。通过培训、进修、深造等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拓宽教师视野,及时更新知识。三要强化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造就“双师型”专业教师。针对农业职业教育的特点,专业教师每年应至少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深入到农村、农场或农业科研院所参加调研,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探索农业职业教育的新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四要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农业方面的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要鼓励支持教师积极参与科教兴农的各项活动,参加农业生产实践与学术交流活动,以科研带教学,以教学促科研。五要建立开放型的师资管理模式,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原则,聘请一批适合学校教学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农业科技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从事教学或辅导工作,推行教师专兼结合制。
  4.重视实践教学,培养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培养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农业职业教育要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结合“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实施,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技能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大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拓宽实践教学领域,增加实践教学时数与经费投入。通过参加生产实习、农业调研、服务农业生产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职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加快培养爱农业、学农业、懂农业的全面型技能人才。
  实现产学研结合,着力推动甘肃省地方经济的发展农业职业教育要坚持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增强全面服务意识,面向区域经济、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拓展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建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机制,实现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和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建立与完善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加强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推动学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一要加大为农业生产和区域经济服务的力度,根据农民致富和创业的需要,举办各类短期培训班和科普知识讲座,开展技术服务和农业生产服务活动,宣传、推广、指导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运用,不断提高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和能力,加快农业科技化进程。二要根据农业经济对人才不同层次的要求,实行灵活的办学体制,采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农业经济发展培养各类应用型、技能型、创业型人才。三要紧密联系地方农业科研部门,积极参与农业科研项目,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努力开发和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与科研成果。
  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努力构建多元化办学体制教育投资体制多元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相对较少,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多方面、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是解决教育经费短缺的有效途径。农业教育部门要转变办学观念,更新思想,改变完全依靠政府,在办学经费上“等、靠、要”的习惯,要走向社会,走进企业,多方寻求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政府、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之路,在合作中求发展,在合作中求效益,拓宽经费来源渠道。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改革与创新,推进现有教育资源的整合,进一步激发农业职业教育的活力,实现教育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化。一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加大政府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政府投入能基本满足办学需要。二要争取社会支持,承担相关行业和部门的培训任务,推行“订单式”培养制度,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三要加强科学研究,培育各类成果,重视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让。四要扩大与加深服务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范围和内涵,拓展生产服务与技术指导的领域。五要在有条件的地区鼓励发展民办农业职业学校或开办相关专业,大力开创与企业、行业联合办学的局面,逐步形成适宜于本地区的多元化办学体制。
  
  参考文献:
  [1]梁修才.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
  [2]吴晓昱.甘肃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3]柯妍.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对策思考[J].职教论坛,2004,(4).
  [4]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11-14.
  [5]陈至立.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开创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N].中国教育报,2005-11-24.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