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对当前形势下高职高专如何培养国际贸易人才的思考

对当前形势下高职高专如何培养国际贸易人才的思考

日期: 2010-4-24 0:08:29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李德萍

摘要 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跨国投资以及各种经济技术合作日益密切,企业聘用外经贸人才也呈现新特点。因此,高职院校只有改变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外经贸人才培养模式,转向以实践为主、合理设计教学课时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应国际经济发展所需的外经贸人才。文章分析了当前国际经济形势背景下企业用人新标准,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对高职院校在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外经贸人才问题上如何创新实践教学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 国际经济形势;企业用人标准;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式
  
  一、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新特点
  
  (一)信息技术价值潜力无穷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信息全球化的共享,人们对信息的使用更方便更频繁,信息已成为国际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资源。信息的巨大价值正逐渐地被释放出来,几乎所有的企业与个人都可以从中受益。

学海网

  
  (二)通讯技术日渐成熟
  当今世界经济得到如此迅猛的发展得益于成熟的通讯技术。电话、传真、网络、电子邮件、网上QQ等通讯工具使人们交往或从事贸易往来时在何时何地都能零距离沟通,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国际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实现了信息流动自由及共享,人才的流动性加强,同时,国际物流业在世界范围内也得以迅速发展,跨国间的商品流通快捷且有保障。
  
  (三)国际分工合作重要性日益凸显
  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从市场调研,到产品开发,到物料采购,到生产组织再到商品销售,都可以依据不同地区的优势原则安排在世界不同的地区进行。比如一家澳洲公司,可以在美洲把产品设计好,在非洲采购物料,到亚洲加工生产,再把产品卖到欧洲。这种经营方式在跨国公司是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一般地,技术发达、消费水平较高的欧美国家成为产品设计及销售的主要场所,而劳动力丰富、资源成本低的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往往是产品生产基地。因此,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的日益深入,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也有新的特点。
  
  二、企业对外经贸人才要求的新标准
  
  (一)有很好的技术理解与运用能力
  从当前国内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特点可以看出,企业不管是在从事进出口技术含量高的商品与设备,还是引进技术或提供售后服务方面,都要有良好的技术理解与运用能力的专业人才,特别是进行技术引进时,一定要有专门的人才对技术指标进行准确的评估,否则就会吃大亏。
  
  (二)具备更专业的外语沟通能力
  现在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几乎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换及沟通,因此,在交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进行产品技术性能等交流要比面对面时困难得多,尤其是与普通用户或者非专业人士进行贸易时,商务英语函电所用的语言必须地道与准确,企业要顺利完成交易,必须有既熟悉国际贸易操作又能自由运用外贸英语能力的外经贸人才。
  
  (三)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及国际活动应对能力
  外贸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广阔的商业世界,现在外贸企业推广新产品,寻找或挖掘新客户,开拓国外市场,一般都是走这些途径,比如通过参加商品展览会、商品交易会,举办新产品发布会,参加政府举办的博览会、运动会等方式找到商机。因此,国际贸易人才的思想要与世界同步,不但要熟悉国际交易规则或潜规则,更要有一定的国际活动筹划与组织能力。因此,传统的只具备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外语知识的国际贸易的人才已很难适应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
  新产品、新技术、新行业、新规则一直在不断涌现,外贸企业要想在新的经济环境中处于不败的地位,那么所用的外经贸人才必须是顺应经济发展,能够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工作技能型的这一类,毕竟在国际贸易往来中很多经济现象在国内都是首次出现的,外贸人员只有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
  因此,目前外贸企业所需要的是能较好理解各种技术并能完成技术转让合同的签订、擅长网络贸易作业和熟悉国际相关规则以及具有一定国际活动操控能力的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三、目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目标不合要求
  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是:专业理论知识要与企业实际运作相结合,学校与外贸企业密切合作。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培养国际贸易人才时,一般把“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必须进行实践教学的核心课程,并且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普遍为:一是“本科压缩型”;二是“岗位技能型”。这两种培养人才目标都有明显的缺陷,前者是把学生当成本科生来培养,重视学生的理论基础,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后者只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但没有注意到学生系统掌握理论知识对他们今后可持继发展的重要性。因此,这两种目标模式培养出来的国际贸易人才要么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要么会做不会说,只知其言,却不知其所以言。
  
  (二)实训资料陈旧
  据调查和观察得知,实践课使用的资料一般都是某个合作企业三年前的资料,或者是从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某本书上抄来的资料或案例,并且实训在很多时候都是针对某个章节做一些练习而已,没能串联起来做实训,学生通过实践还是无法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网络。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混杂
  一般地说,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理论教学课时占总学时的2/3,实践课时占1/3,但大部分教师在上理论时,往往把在讲授过程中穿插一些案例,然后叫学生思考甚至做一些练习也当成是实践教学;或者在上实践课的时候,差不多用一半的时间进行理论复习,然后让学生做一些练习也自认为在实践,如此一来,计划中的1/3实践课时就被减少了,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东西还是以理论为主,少得可怜的实践课时让学生毕业后很难一上岗就能上手。可见,很多教师对实践教学内涵意义的了解比较肤浅,这当然也与教师的自身能力和经历有关系。
  
  (四)师资质量不高
  高职高专普遍存在着用人不当的现象,如担任国际贸易课程的实训教师要么是一些学校到学校的教师,要么是脱离企业很久的教师,那些还在企业真正兼职做的实践教师是极其少的。这样,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活动中,只能去网上或者在某本书上找一些案例照本宣科来分析一下或者让学生练练;或者总是在引用几年前、十几年前的那些陈年旧案讲给学生听,帮助学生消化一下,学生得到的知识信息比较陈旧,而且没有企业经验的教师只是一个拿来主义者,不可能根据企业实际所需要的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选择或者对教材进行优化整合。因此,前人所谓的“名师出高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前提是要有名师,没有名师,就很难培养出高徒。
  
  (五)辅助教学软件使用不具普遍性
  信息革命给教育带来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众所周知,多媒体教学不只是单纯地让教师写一些课件,或者从网上找来一些东西。让学生得到一些信息,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使用教学辅助工具来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环境,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信息。发达国家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建筑专业、机械专业还是国际贸易专业,都有相应的实践教学模拟软件辅助教学。但在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的辅助教学软件使用不具有普遍性。这样一来,教师没有辅助软件进行实践教学,给学生上课,难度很大,这种没有教学经验或者没有企业经验的教师给学生的训练,只不过是随便找一点题目让学生做做练习或者照本宣科让学生按某一本实训书做一做思考题而已。
学海网
  (六)课程考核不科学
  在我国,不管是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在教学中很难做到因材施教,最常见的做法是,教师的教学就如在地上撒一把米,学生就如同小鸡一样,自己主动去吃才能吃得饱,自己不去吃,时间一过也没有人理睬。教师对学生能力的评定也是局限于一张试卷的卷面成绩。这种笔头考试方式让教师对各个学生实际能力的了解不够客观,没有鼓励作用,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是一种教与学的脱节,不能相辅相成,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针对现状。立足企业需要,创新实践教学
  
  (一)创新教学目标
  当前高职高专要想处于不败之地,那么在培养外经贸人才时必须立足于社会所需,根据当前企业用人的特点以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实践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合格人才。而创新的实践教学目标分别是:初级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
  初级目标:基本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英语基础一般,熟悉对外贸易的业务流程,属于一些私营物流公司、船务公司以及外贸企业所要求的人才类型。
  中级目标:对国际贸易专业所开的课程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英语基础比较好,笔头能力较好,能进行简单的英语会话能力,熟悉对外贸易的业务流程,工作细心、责任心强,适合生产外销产品的工厂和国内中小型贸易公司所需的外贸人才。
  高级目标:有比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英语功底很好,能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工作,能通过英语来获取工作所需的信息,不但懂得国际贸易惯例,熟悉对外贸易业务流程,而且动手能力强,有开拓国内外市场的能力,交际能力强,工作细心,责任心强,这种外贸人才适合到“三资”企业、跨国公司、海外承包工程公司和国际劳务输出公司工作。
  
  (二)优化实训教材
  时下国际贸易专业所用的教材很多都是理论型的,内容安排不够合理并且比较笼统。实践方面的教材很少。因此,教师在校内对学生进行实训时,首先对选用的教材进行优化整合,具体的做法是按岗位群进行编写相关的实训教材,比如船代实训教材、货代实训教材、物流实训教材、制单实训教材、工厂英语实训和外经贸口语实训教材等。教师在编写相关的教材时。要立足于大部分企业需要,直接到企业拿到最新的案例。对每种实训教材至少要以某一具体产品作为例子,模拟进出口业务流程。例如,编写制单实训教材时,以具体产品来实训学生的制单能力,进出业务基本上围绕“约——货——船——款”展开。因此,教师要围绕这几个字来编写教材,比如:约——买卖双方在业务洽谈成功后,会签订一份买卖(销售)合同,这样会涉及到如何制定一份买卖(销售)合同,编书时就要附上一份真正的买卖合同;货——买卖双方都要自己编制的订单,即买方给卖方下的订单或者卖方为便于工厂生产也要根据买方的订单制定一份生产单,这种订单应该如何制定也要附上样例,在这过程还会出现一些QA对产品进行检查所产生的初期、中期和终期检验单,附上某一产品的相关单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看和理解这种单的特点和意义;船——产品准备装船前,作为卖方要准备哪些单据才能保证拿到货款,在此也要附上一些单据样本比如装箱单、发票等;款——附上提单、支付形式的样例比如汇票样例、信用证样例等。编写完这个过程之后,应该举几种具体产品比如自行车、家具、冰箱出口时,从业务洽谈到卖方收到货款,这之间都可能涉及哪些流程,让学生独立思考按照样例制作相应的单证。总之,一本真正实用的实训教材可以让学生在校内的实训中都已能牢固掌握整个外贸业务流程及一些相关的技能。
  
  (三)合理分配实训课时
  高职院校开设的“国际贸易实务”总学时是90,而理论教学课时占总学时的1/3,校内实训占总学时的1/3,企业实践1/3。这种课时的安排要求授课教师在理论教学这一方面不能够照本宣科,必须以知识框图为主来穿插相关的内容或者以归纳的方式进行授课;校内实训在没有模拟软件辅助教学的情况下,随堂进行小实训,在模拟实训室则按某一具体产品进行整个流程的模拟操作实训;让学生到企业通过顶岗来完成实践效果会很好。在实训实践中,教师只有严格按照课时安排完成相应的教学步骤,才能帮助学生建立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同时帮助学生具备必要的动手能力。
  
  (四)创新课程考核方式,因材施教
  要实现上面所提到的三个目标以及教师要做到孔子几千年前提倡的因材施教,一方面教师理论课的笔头考核方式要改为口试形式,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考题,通过口头考核学生了解每个学生对专业知识体系掌握及理解情况,通过理论知识口头考核情况,把学生分成初级目标人才、中级目标人才和高级目标人才,这样教师在对这三类人进行实训教学时要根据他们的接受能力选择适合他们的实训资料、方法及手段,当然初级目标这一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及实训也可继续接受培养达到更高层次。
  要实现这些目标,最主要的前提条件是学校要重新调整教学计划,即一般规定2+1的教学计划可以灵活调整,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可以长点,也可以短点,所有的学生在学校学习了1年半后,就应安排他们到合作企业进行1年的实践,这种实践不是让他们去观摩,也不是去合作企业呆上一两个月,听某个部门的负责人按自己的工作流程传授工作经验总结,而是让他们以轮流顶岗的方式来实践,学生不只是在一种行业里进行实践,而是在2或3种行业都能工作一段时间。这段社会实践不仅使他们获得社会经验,懂得实际工作的要求,还可挣些钱,减轻学业负担。实践1年后,还有半年的时间才能拿到毕业证,那么这半年时间,学校也不用要求每个学生都出去实习写调查报告,如果有学生觉得有必要继续回到学校接受半年的学习,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各个要求,对他们进行辅导。学校对毕业生的评测不必用千篇一律的“毕业”,可以给予更多更灵活的评定,如“优秀的高级人才”等等。这样可以把他们的层次区分出来。如果学生当中有自感某一方面不足的层次不够的,就算毕业后也可以让他们通过交纳一定的费用以后,回到学校再接受某一方面的培养,如此一来学校的人才培养就更具有延续性。学生毕业时,除了拿到毕业证之外,另外还有一份教师根据毕业生自身的能力与知识结构状况提供的一份建议书,以便于他们工作后根据教师的意见,针对自身的不足在工作中学习提高,不断增强综合能力。
  
  五、高职院校教学制度创新有助于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纵观大部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归纳起来有以下几项:(1)具有较完整的知识结构;(2)具备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3)具有随机应变、临场周旋的能力与经验;(4)具有广泛的社会关系,能借助他人的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5)具有较高的素质、较好的道德修养及一定的人格魅力。
  其中第1项是学校应该能做到的,也是第2项的基础,具有较高决策能力的培养机构也能激发学生第2项能力所需的灵性;第3第4项更多地来自于社会实践;第5项与个人的自我教育关系密切。
  这样的人才该如何培养?大体而言,要做到几点:(1)首先要明确的培养目标;(2)依据不同的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3)实践绝对不能少。 具体到上面所探讨的如何去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来培养社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总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的确需要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出发,沿着能力形成路线,才能一步步达到前述人才的培养目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只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另一半由学校制度来决定。众所周知,任何一个高职院校(培养机构)一定要有足够大的自主权和内在驱动力才能促使其更好地完成培养工作。要达到这两个条件,高职院校(培养机构)要从由国家支持的非营利性机构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营利性机构,逐步地(最终完全地)脱离政府的控制,成为市场经营的主体。这点很重要,高职院校唯有放弃政府的有限支持,才可能彻底地摆脱一些制约,才能自主地按照市场的真正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与方式来培养人才。只有真正承担起自负盈亏的风险,培养机构才有可能获得丰厚的市场回报,才能发展壮大,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并且吸引更多资金进入此行业,使行业获得更大的发展,从而做到利国利民。另一方面,自主经营的市场压力可使培养机构不断发展提高,培养出更好的人才。事实证明,唯有为生存担忧的个人或团体,才会努力去进步,也就是所谓的“生于忧患”。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假如一个培养机构本身都无法创造经济效益,又怎能培养出会赚钱的学生?
  此外,高职院校要想真正通过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来培养合格的国际贸易人才,还必须与众多的生产经营企业结成战略联盟,相互合作,共同发展。学院可以为企业培养高层次的人才,而企业会成为学生真正的实践场所,企业的专家可以成为学院的讲师,为学生讲授其专业领域中的实践经验与知识,而学院的专家亦可在企业中任职为企业解决较大的难题,这种双赢的合作要切切实实去实施。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