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试论县域高等职业教育适农体系的构建

试论县域高等职业教育适农体系的构建

日期: 2009-11-12 15:41:44 浏览: 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陈诗淼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我国农村经济努力实现第二次飞跃的背景下,如何构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农性体系,使高等职业教育更深、更广地通向农村、服务农村,是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从建构高等职业教育适农体系,使我国高职教育成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的角度,探讨高等职业教育适农体系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适农性体系建设的若干设想。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适农体系;县域发展模式
  
  中国的现代化要依靠农业的现代化。现阶段,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次飞跃的出路就在于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能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从目标、内容、形式、结构等诸方面,彻底改革农村现有教育体系,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

学海网
其途径之一就是以高等职业教育为载体,发展县域城乡高等职业教育,统筹城乡教育资源,构建适合农村发展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县域高等职业教育适农体系的
  初步界定:教育与服务
  
  县域高等职业教育适农体系以科教兴农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理念为指导,以高等职业教育性质的教育机构(如县域城乡发展学院)为依托,面向县域范围内的农村,统筹本城内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等除农村义务教育以外的多种类、多层次教育类型,并与团、工、妇等团体组织合作开展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为政府决策提供相关情报和咨询。同时,它也是政府与农民沟通的桥梁,是集教育(教化、培训)、服务(咨询)等功能为一体的县域城乡文教体系。
  
  构建高职教育适农体系的
  “本质规定性”:性质与功能
  
  高等职业教育通向农村、建立适应农业发展需要的农村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是由高职教育的本质规定性所决定的。
  就性质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在层次上属于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类型上,它又属于职业教育,强调较强的实践技术和专门技能,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乡镇企业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需要更多更高层次人才的今天,高等职业教育的上述属性决定了作为与社会经济生活联系最为直接、最为紧密的、教育层次较高的高等职业教育必然会走入农村,成为农村建设的重要智力支持。
  就功能而言,高等职业教育正如《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中所提及的“职业技术教育把人才资源转化为智力资源,再把智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那样,是通过提高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来促进生产率的提高,进而促进经济发展的。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发达国家调整高教结构的共同趋势”。
  
  构建高职适农体系的可能性:现实与基础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农性”
  高职教育是能够适应和服务于农村建设的:
  高职教育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和适应性。它可以根据所在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如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县域人口基本素质、县域文化等,因地制宜、灵活地开设专业和办学,始终切实地服务于本县、本村建设。
  高职教育的专业性和服务性,有利于其利用自身的学科、知识、技术、人才、设施和信息等优势,直接参与县域农村的综合改革与发展,通过产、学、研的结合,不断推动农村发展,促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高职教育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我们可以挖掘它更多的功能。也就是说,除了通过“三教统筹、协调发展”的方式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职业培训外,还可以依托其开展社区服务、终身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高层次”性,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市知识经济的发展,对职业岗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中初、中级职业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通过高等职业教育为农村人口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是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有效措施。
  (二)从农村发展现状看高等职业教育建立适农体系的现实条件
  从农业增长方式上看,我国农业正由劳动力密集和资源密集型的发展方式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发展方式转变。农村产业形态的变化使其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发生了根本转变,同时,对农村人才的层次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农村提出了现实要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不断加大“三农”工作的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措施,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构想,从而为高职教育通向农村创设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我国“入世”后,国内国际统一的农业市场日趋成熟,使得农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组合,逐渐形成了按比较优势和市场需要布局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这种思路必然促使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专门化和产业化转变,这种转变又需要包括适应当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管理人才和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的外贸人才在内的各种新型农业人才。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性,要求建立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新型教育制度。如教育观念滞后,传统轻农思想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农村职业教育缺乏热情,在坚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只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忽视了对“人的培养”。又如“以农谈农”教学内容陈旧、无视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等。因此,在更新观念,明确目标、革新内容的同时,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开展农村职业教育。
  随着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农民对受教育的愿望尤其是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正在升温。现有的教育资源明显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教育类型在农村将具有发展的广阔空间。
  
  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
  必要性:发展与需要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县域(农村)为重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建立适应农村建设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中国特色”之一。不可否认,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社会认可度较低。这一方面与社会价值观、教育传统有关;另一方面,又与高等职业教育本身在结构、体系定位上的不明确、服务社会职能发挥不充分有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应该从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建设入手,积极寻找在更广阔领域里服务社会的切入点。铺桥设梁,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农体系,使高等职业教育通向农村,是一条极其有意义的发展之路。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农体系,将会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天地更加广阔。
学海网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其价值取向之一即为机会均等。城市中上大学的人数比例已经很高,但城乡间的差别却依然存在。我国城乡人口比例的差距虽然在缩小,但农村人口仍占多数,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大众化”就很难真正实现。当前我国农村建设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上。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客观上也要求必须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为农村培养一大批高级实用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通向农村,构建适农体系,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
  农村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人类历史走过农业经济形态、工业形态,正迈向知识经济形态,但我国广大农村总体上仍处于以土地和人力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形态。要推进我国农村发展,就要推进农村经济形态的转变,农村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是这种转变的关键。据统计,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占34%,中级的占0.13%,未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温家宝总理在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后五年,要实施“四大人才培养工程”。其中两个工程关系到农村人才的培养,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实现这两类人才的培养,高职教育是主力军。
  构建高职教育适农
  体系的操作性:探索与展望
  
  一个好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学历与非学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举,使教学模式多样化,让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需求的公民都有机会接受教育。
  (一)功能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适农体系建构的关键是对这一体系的功能要有全面的认识,从而切实服务于农村的发展。高职教育在适应和推动农村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性功能这是该适农体系的基本功能。该体系根据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开展适应本县域农村人口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和其他方面教育、培训需要的教育活动,培养农村适用人才、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村高考落榜的学生和其他有一定基础的农民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适应性功能这是适农体系构建成功的基础。该体系中的各个组成元素所开展的活动都要立足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施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以非学历教育为主;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相结合,以非全日制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课程为主;全面发展与一技之长相结合,以一技之长为主等,致力于使学习者具有适应农村生存发展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辐射性功能这是极具高等职业教育适农体系特点的功能。该功能由体系的分散性、网络性特征所决定,具体表现在服务面的辐射上,而这种辐射又是由远程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的服务地域范围、受众群体面广造成的。
  服务性功能这是适农体系的基本职能之一,是高等职业教育植根于农村的基础。体现在职业技能培训、卫生保健、文化传播、农业推广以及为政府决策提供体系范围内农村的信息情报资料等。
  发展性功能这是农村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生命力所在。这一教育体系所构建的终极价值取向是建设学习型“新农村”,促进、推广农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整合性功能这是体系的内在功能。通过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整合县域农村中原有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普通教育,使之与团、工、妇等社会团体合作,共同开展农村教育,使其集社区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高等教育和各种培训于一体。
  (二)教育教学体系
  教育目标这是构建体系的基础。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高等职业教育本质相结合。笔者认为,一个高等职业教育适农体系构建的目标应包括对农民适用知识、技能、能力的培养,促使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发展学习者的生存与发展的潜能等。
  教育内容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现实需要,增强课程、教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建立普通教育与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以技术培训为主,同时,还要满足农村居民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
  教育模式强调因县、因村、因人制宜,根据当地的发展状况和人口素质,采取能够适应学习者学习发展需要,以及能够充分发挥学习者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重视实践环节,并且在教学组织中要有弹性、灵活性。
  教学评价应根据体系中的不同教育类型,分类型、分层次地制定评价制度。如一般学历性职业教育应与国家通用评价方式相衔接,实行双证书制度,并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核;培训式的职业教育则应以该技能所对应的岗位要求进行考核,颁发职业资格证书。
  (三)制度体系
  构建农村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可以以现有的县域职教中心为基础,从农村发展的实际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出发,整合诸如电大、技校、职校、夜校、成人学校等现有教育资源,创办“县域城乡发展学院”。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且一体化的县域农村高等职业教育网络体系,开展从高中到大专层次的学历与非学历职业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农村咨询服务和农业科技推广等工作,并逐渐发展为集职业教育、补偿教育、社区教育和通识教育为一体的教育机构。
  作为新型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在制度上需要一系列的创新,以保障功能的实现。如建立以县域政府统筹下的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其他农业、科技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外部管理机制。在内部管理上应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并且创造条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从而使学校在服务中求生存,在服务中求发展。
  在招生考试方面,可适当降低甚至不设录取门槛,实行“来去自由”的原则,以吸引更多人入学。同时,注意与更高层次的学习衔接,以提高这种教育类型的吸引力。在无法大范围衔接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由地级市加以统筹。由于我省几乎每个区市均设有一所本科院校或面向地区的高职学院,这就为在本地范围内的衔接创造了条件。
  在师资方面,县域高等职业教育在经费、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与其他高等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别。如在办学目标上,除了一部分的学历教育外,更多的是服务于农村农民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更注重实用性、地方性;在办学经费上也存在着困难,因此,在引进师资时的思路应该是“少花钱,多办事,还要办好事”,教师可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非专业课的教师可适度控制,应将教师聘任重点放在职业技术课程的教师上。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我对高等职教的看法[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18).
  [2]刘金桂,史秋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3]高耀明.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4]毛詹然.美国社区学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5]梁儒谦.我国农业现状对农业职业教育的需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2).
  [6]刘尧,傅宝英.关于建立县(市)农村社区发展学院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7).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