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与探索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与探索

日期: 2009-1-11 16:39:20 浏览: 1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深圳社会经济结构的演进是工业化和信息化两个过程同时交织在一起展开的。为适应深圳的社会经济结构,培养深圳产业发展所急需紧缺的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使深圳率先实现代化,深圳市政府于1992年开始筹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1993年深职院租借深圳教育学院的场地,招收了首届两个专业59名学生,至今已有全日制在校生5400余人。6年来,我们始终高举高职教育的旗帜,坚持劳动力市场需求导向、产业导向和积极为深圳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原则,不断地深化改革,基本形成了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办学模式和教育模式。

  一、办学模式的基本特色1、以培养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为目标我们认为,高职与中职在培养目标上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一个“高”字。这个“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职业发展能力较强;二是学生对前沿性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较高;三是高职教育专业具有复合性的特征。

学海网
例如与CAD紧密结合的CAM在制造业中的大规模推广,急需大批既会机加工技术,又会计算机辅助设计及计算机辅助制造的复合型人才;高楼大厦的出现,急需大批既会物业机电的诊断、维护和维修,又同时具备大楼综合布线方面知识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我国汽车业的大规模发展以及汽车技术本身向电子化、智能化、高级化方向的进化,汽车维修技术及测试技术是在与传统格局完全不同的基础上得到了大规模的更新和发展,因此也急需培养大批既懂机、又懂电、还会动手维修和维护的复合型人才,等等。这样的人才是中职教育培养不了的,必须依靠高职教育来培养。所以我们把培养目标定位在既具有大专程度的专业知识、又具有高级技艺、善于将工程图纸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的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为了使我院培养的这类专门人才能够适应多个岗位的需要,具有多种技能或技艺,并且可以从事相关的多种职业,我们还十分注意使这类人才成为具有“多重优势”。例如我院的餐饮管理与制作专业培养的是懂管理的餐饮制作技术人才和懂得餐饮技术的管理人才相结合的专门人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是懂室内设计的工艺师及懂施工技术并能作现场技术指导的环境艺术设计师相结合的实用人才;电算会计专业培养的是既通晓电脑、又通晓会计业务的财会人员;服装设计及工艺专业培养的是既能进行服装设计,又能根据设计图打板放样、缝纫制作的工艺型设计师或设计型工艺师相结合的专门人才,等等。

  2、承担多重办学任务根据深圳市经济发展需要和人力资源的现状,我们强调学院应承担起多重的办学任务,主要有:(1)作为培养高级技艺型、操作型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基地,并与中等技术教育相衔接;(2)作为培训及考核高级工及技师的主要基地;(3)作为深圳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推广新技术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配合培育和发展新产业进行职业培训的“现代改行学校”,以及对现有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再教育的主要培训基地;(4)作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技能课教师的主要培训基地。

  3、专业设置体现职业性的特征传统的普通高教体系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就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专业在这里不是职业分类概念,而是学科分类概念。而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是在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在专业设置上必须突出其职业性。为此,我们在专业设置上遵循如下三个原则:一是以销定产原则。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紧缺什么样的人才,就针对其需要设置什么样的专业,尤其是根据深圳市的支柱产业、新兴的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一些特殊职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来设置专业;二是行业定位原则。即以行业定位为主导,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来设置专业;三是复合原则。即专业复合,将不同的专业复合起来(例如商务英语、电算会计,物业机电与综合布线专业等);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复合,将专业理论的传授与专业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例如服装设计与工艺、酒店餐饮管理与制作等)。

  在设置专业的具体操作过程中,首先我们要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确切掌握各行业和职业岗位群的人才需求;其次,聘请各行业的权威人士分析论证专业设置的可行性。经过这两个环节后再确定专业的名称和培养方向。我院从1993年的2个专业,至今已发展到32个专业,几乎每年都有一批适应市场和产业需求的新专业诞生,但同时也不放松对已有专业的调查、论证,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以适应社会对某类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

  4、在课程建设中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现在仍处于创建时期。一方面,传统的本科压缩型教育模式还有相当的市场;另一方面,忽视文化知识教育而偏重职业技能训练的职业中学教育模式也在发挥着作用。这两种相反的倾向,有其共同点,即理论和实践脱节,专业面过于狭窄。

  在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中,我们注意从培养目标出发,努力处理好如下几对矛盾:第一,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重视实际技能和具体应用,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但我们认为,理论并不是没有应用价值的空洞概念、事实和命题。在变化的职业世界中,理论的广泛迁移性和概括性,将为学生应付新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路和背景。因而在办学实践中,我们力求使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并给予理论学习独立的存在价值。这应是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策略。第二,现实和未来的关系。高职教育十分强调教学内容的现实实用性,即与现实岗位的相关性。但值得注意的是,过度讲求实用,是否会牺牲学生未来发展,导致学生对变化的职业毫无准备?这是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我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不仅要为学生的当前就业服务,而且要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把现实需要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是高职教课程建设应遵循的重要原则。为此,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应从终身教育的角度加以整体设计,使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第三,稳定和变化的关系。课程一般应具有相对稳定性,即科目、大纲和教材是基本确定的。高职教育的课程也是如此。但是,由于高职教育和社会职业变化紧密关联,又使得课程必须及时反映职业变化的新要求、新信息。如何处理稳定性和变动性关系,是高职教课程建设的重要问题。对此,应对不同内容区别对待,基础文化、理论课程可以比较稳定,而职业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应强化内容的动态性。注意课程的类型多样化,如必修、选修、模块组合等不同课程形式的结合。

  5、实施“三明治”式的教学模式我院实行的是以能力为中心、以满足职业岗位群需要为导向的素质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要强化对学生的技能训练。

  首先,我们在教学上实行所谓“三明治”式的教学模式,即把传统的文化课室变成“教、学、做”相结合的特殊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要能看、能摸、能操作,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做边学,教、学、做合一,手、口、脑并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实行“高标准、严要求、强训练”的方针,使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密切结合在一起,学生所学习的理论和掌握的技能融为一体。

  其次,我们投资2000万元建立了一个建筑面积为16000平方米的“工业中心”,作为校内实训基地,目前“工业中心”下设有30个模拟车间,配置实训(验)设备1300余台(套)。在现有的设备中,有一批与当前高科技生产相适应的教学设备,如FDM快速成型机、加工中心、无土栽培实验室、商场管理的POS系统、机动车检测用的电喷发动机(带自动变速器)实训台架、电脑绘图板(VACOM)等,软件中有UG-II、Solid Edge V6.0、Auto CAD、Master CAM7.1、3D MAX2.5、Inter CAD等。使学生在这里受到严格的工业技能训练,同时还受到现代企业精神的熏陶。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在生产第一线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及管理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敬业精神。

  第三,规定每个专业必须在社会上挂牌建立3个以上的学生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舞台。迄今我院已在104个设备较为先进、管理较为科学的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实习基地,要求教师和学生定时、定点到这些企业实习,在对学生的技能考核上与行业或企业中确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共同进行。

  第四,实行“双证书制”。即学生不仅要取得专业知识考核的合格证,还要取得技术考核合格证书或岗位操作证书,方能准予毕业。

  与此同时,我们还努力探索信息技术在高职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高职教学改革创造条件。如利用计算机开创模拟教学的新方式,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技能训练;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技术,通过集图像、声音、文字于一体的方式,把枯燥的理论知识、难以表述的内容,生动、清楚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

  6、强调师资队伍建设的双师型职业教育能否办得好,关键仍然在于教师队伍。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和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高校,所以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我们师资建设的核心目标。所谓“双师型”,有两层含义:一是从教师队伍构成来说,既有来自高校的,又有来自企业的;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专业技能教学的。从教师个体来说,既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又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逐步向讲师工程师、讲师技师(高级工)、讲师注册会计师等复合方向发展。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在招聘教师时专门留出三分之一的编制,来聘请一部分确有专长的高级工、技师或高级技师(包括部分返聘的退休教师在内)来充当技能训练的教师。同时我们还十分重视同企业的联系,聘请一部分行业中的专家或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我院的兼职教师。与此同时,我们非常重视教师的培训和再教育。对不同学历、资历的教师我们都相应做出具体的规划,要求专门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到对口的企业去学习或代职工作,使其熟悉现代企业的运作,以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要求专门从事实训课教学的教师到对口专业学习深造,使其系统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以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

学海网

  7、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一般认为,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至少应具备七种基本素质:①基本的职业技能素质;②职业道德素质;③理性素质(主要表现为以现代科技知识为依托,能尽快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并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④创造性思维素质(它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是相对于简单性思维和机械性思维而言的);⑤判断素质(主要是指对社会环境变化的判断能力);⑥悟性素质(人类迄今创造的知识可分为四种形态,即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其中后两种知识又称可意会知识,它们一是靠实践获得,另一主要途径就是靠个人的感悟能力);⑦心理素质等。

  要培养具有上述素质的高级实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我们认为除了要对学生实施全面的职业教育外,在当前尤其要:

  第一,把职业技能教育与加强基本理论教育和拓展学生知识面相结合,重视基础知识对人的总体提升价值,使“学术性”真正在高职教育中有所体现。为此,我们在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中充分考虑到:①以育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职业才能自然是高职教育的重点。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也是社会成员,也要承担社会义务,也要寻求自身的不断发展。因此,培养学生作为社会人所必备的全面素质也是高职教育追求的目标所在,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所有高等教育的共同目标。②从新世纪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着眼,处理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现代科技信息、现代教育手段的关系。在构建基础学科和必修课时,既要考虑到基础知识的全面性、综合性,又要考虑到新世纪基础知识的新内涵、新要求。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中既要注意书本知识与社会经济的实际紧密结合,又要考虑到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活动空间,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③精选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潜在课程和实践课程的作用。在教材建设中必须改变过分重视学科体系和学术性的传统,坚持“必须、够用”的原则,务求使编写的教材学生能看懂、能研习;在课程设计上也要减少一些可有可无的科目,实行综合课程,真正给学生留有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尤为重要的是要充分潜在课程和实践课程的作用,使学生在乐于参与的各种实践中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研究方法,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二,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加强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

  从历史的视角看,人文、科学这两种文化经历了从融合、分离到重新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对教育的影响是深刻的。在古代,人文与科学两者是融合在一起;到了近代,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程,推动了科学的分化和社会的分工,于是专门教育应运而生,自然科学教育逐步与人文、社会科学分离;到了今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已见端倪,职业内涵日趋复杂,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及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更加深刻,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技术创造都涉及到人,涉及到人从事科技活动的动机、精神、态度、方法及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人文精神,所以时代又强烈呼唤人文与科学两种文化的重新融合。因此,高职教育除了要突出职业教育的应用性、职业性特点外,还要进行以提高人的基本综合素质为目的“通识教育”,即在高职教育中要强调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与现代自然科学技术教育的结合。为此我们通过开设一些文、史、哲、美学、艺术、经济、法律等单项课程和课程模块(当然人文精神的培育除了要靠一定的课程教学外,更要靠环境熏陶,要把这种精神渗透到所有的课程中去),切实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完善,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活动能力和健全人格的人。

  二、办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我们的办学过程中,始终得到了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无私援助。这是我们学校能够在短期内有较快发展的重要原因。不庸讳言,在办学过程中,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高职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给我们的高职教育带来不利影响。

  1、思想认识不清,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重视不够首先,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在社会各界还有相当大的影响。几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教育一直沿袭古习,将注重人文科学、钻研“四书五经”者捧为可治人的劳心者,而将有技术和技能者斥为“雕虫小技”的工匠,使技艺的传授一直登不了大雅之堂。这种思想的流毒至今仍未肃清。鄙薄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思想,在社会上,甚至教育部门都存在,他们把普通高等教育看作“正规教育”,把高等职业教育看作不正规的教育、低层次的教育,甚至认为它不能算作高等教育,学生及学生家长认为接受职业教育没“出息”,只有考不上普通中学的,才上职业学校,只有考不上大学的,才上高等职业院校学习。这样,一方面造成优秀的中学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的人很少,学校生源质量普遍较差,另一方面,也使高职院校学生自觉低人一等,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自卑感,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不思进取;这些都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其次,作为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企业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职工素质对产业升级、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关键性作用,视职业教育和培训为消费,而不是投资。再加上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分配与企业用人都由国家统包,企业只管用人,不用投资,因此,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不愿承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对学校的设备投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缺乏应有的支持。高等职业教育本来是与企业和行业,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然而,目前学校与企业在产学研的联合方面困难重重。

  再次,产业工人、技术员、技师的技术贡献被低估,技术评价体系注重的是技术成果的产生而不是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利用。这种观念不转变,就不可能给以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应有的地位,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鄙视职业技术教育的传统观念,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科技成果运用于生产实际的利用率低下的局面。

  2、高职教育的法律与相关政策有待于进一步明确从七十年代未的职业大学开始算起,中国高职教育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其特色正在逐渐显示出来,但与这种特色相适应的制度创新并没有同步取得进展,主要体现在,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没有取得相应的法律地位,高职教育的一些特殊要求没有得政策支持。例如,高职教育教师的双师型特点要求有不同于普通高校的职称评定系统,其招生、学费收取、评价等均有自己的特殊需要,但所得到的政策支持不能满足教育改革的需要,这样是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

  3、教育经费投入不够由于职业教育更加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实习、实验设备和条件要求较高,尤其是高职教育,没有一定的投入是办不好的。据有关专家统计和估算,高职院校的生均培养经费投入应该是普通高校的2.68倍。然而,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各级政府的决策和教育投入往往偏向于普通教育,没有给职业教育以足够的重视,更不要说给高职院校比普通高校更多的投入。这样就造成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普遍感到经费严重短缺,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和实训教学的设施。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由于深圳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应该说这几年在经费的投入上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多的,但是仍然存在经费短缺的问题。因此,如何切实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不断充实和完善高职教育必需的实训教学设施,多渠道解决教育经费短缺问题,已成为当前发展高职教育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4、高职院校办学的高职特色仍然不够鲜明如何办好高职教育?如何深化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我们认为关键是要办出特色。目前高职教育内部存在的最大问题不是要不要高举高职旗帜的问题,而恰恰是高职特色不够鲜明。主要体现在:

  第一、学科教育化倾向仍然相当严重,改革力度不够大。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因此,高职院校要按照社会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模块组织教学,对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不强调基础理论的系统化,要大大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一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为5.5:4.5∽5:5左右。但是,由于我们的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很深,思想观念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很难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框框。如在教学中要落实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在课程设计时,就必然有个分解与整合的问题,即将几门课程的内容根据职业岗位群能力的要求,将其分解后整合为一门课程。然而我们教学设计对有些课程的分解与整合不够,有些应该开设的课程没有开,有些没必要开设的课程却开了。对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问题,我们有的老师做了片面的理解,将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割裂开来,只是将基础理论学习的时间与内容作简单地压缩而已,而没有将基础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缺乏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教材。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要体现高职特色,离不开教材的编著。在这方面我们正在努力,我校与北京联大、上海第二工大等高职院校合作,试图编写出一批高职院校教学需要的教材,有的已正式出版。但总的来说,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大部分是借用原来的专科教材,有的即使编出了一些教材,高职特色也不明显。因此,尽快组织力量编写和出版一批与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相适应的声像同步、图文并茂的教材,已经成为当前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第三、市场意识不强,市场参与度不高,产学研结合方面进展不大,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程度不高,没有形成灵活有效的办学调节机制。

  5、管理体制不畅,没有形成有序发展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例如,深圳市的职业技术教育就长期存在多头管理问题,工人的培训、考级和技校由劳动局管理,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由教育局的中专职教处管理,高职归教育局高教处和市政府管理,造成资源分散,专业设置重复,浪费很大。因此,有必要借鉴香港的经验,成立职业训练局,统一管理深圳市的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及深职院,由它来统一规划和领导全市的学历与非学历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工作。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