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大学组织特性与大学竞争特点探析

大学组织特性与大学竞争特点探析

日期: 2009-1-12 0:24:06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李立国

    摘  要:从管理学角度看,不同组织的竞争具有不同的特点,而竞争的不同特点是由其不同的组织特性所决定的。大学竞争的特殊性是由大学组织的特性所决定的。大学组织具有非营利性、利益相关性、模糊性、二元权力结构、教师的“双重忠诚”、趋同性、连带性、非进步性与
成本最大化、复杂性和多样性等特性,这些组织特性决定了大学竞争的特点。
    关键词:大学组织特性;大学竞争特点
  
    Abstract: The competition of different organizations has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in view of management, while the characteristics are decided by the traits of different organizations. The speciality of competi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depends on the features of university. University is characterized with such features as non-profitablity, interest-relatedness, object-il- legibility, double-powered structure, double-loyalty of teachers, tendency, relation, non-advanced and mass-cost, complication and diversity, which determine the features of competi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Key words: traits of university organizations;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competition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我国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大学被推人竞争的浪潮,竞争成为一种突出的客观存在。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也逐步确立了大学相对独立的法人实体地位,从制度上保证了大学的竞争主体地位,使其得以直接参与竞争。

学海网
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大学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高水平师资的竞争;二是生源竞争;三是办学资源的竞争;四是无形资源如大学社会声誉的竞争。而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大学之间的国际竞争也逐步加剧。可以说,竞争已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其范围之广泛、程度之激烈,都已超出人们的想象。从持续时间上看,大学面对的是旷日持久的竞争,一旦开始,就不是一场“百米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从竞争结果看,大学之间的竞争虽不像企业那样惨烈,但同样
 存在优胜劣汰的现象。可以说,大学同样经受着不进则退、缓进则退,甚至是“生存还是死亡”的巨大压力,因此,任何大学都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对自身的生存、发展和未来高枕无忧了。研究高校竞争的理论与实践,站在战略的高度审视高等学校的竞争问题,已成为时代的呼唤与必然,成为新时期我国高等学校管理发展的重要选择。
    从管理学角度看,不同组织的竞争具有不同的特点,而竞争的不同特点是由其不同的组织特性所决定的。大学竞争与企业竞争不同,具有自身的特点。大学竞争的特殊性是由大学组织的特性所决定的。因此,在分析大学竞争特点之前,首先要分析大学组织的特性。
    一、大学组织特性
    从11世纪诞生到现在,大学组织经过了800余年的发展历史,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制度。教育专家安德森(G.L.Anderson)在比较了现代大学和中世纪大学的诸多特征后指出:“当代的大学,即使其机构已经扩大并且变得更加复杂,但在结构上与中世纪大学相比没有发生变化。”[1]没有哪个组织像大学一样受历史影响最深、最持久而能保持其基本特征不变,大学是惟一能称为历史发展文化积淀的产物。大学随历史进程而永恒地追求、传播真理和创造、传播知识的本质属性,构成了世界各国所有大学的共性,即“它们都有共同的价值准则和办学宗旨,吸收共同的遗产”[2]。这就是大学的同一性,同一性使处在多样性发展的世界各国的大学具有共同的本质属性,并因此而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
    同时,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并为一定社会环境所塑造。大学作为一个高度社会化的组织,它需要通过努力竞争来获取稀缺的社会资源并在学校内部进行合理配置才能生存和发展。这样我们就不能把大学单纯看成是只强调理性的知识组织,还应承认它是需要适应环境的社会组织。
    大学组织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大学组织的性质特征——非营利性
    在社会系统中,大学的使命是独特的。它虽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是却担负着决定社会发展方向的重要使命,探求新知识、新技术、新的生产方法和管理方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并履行社会批评的责任。大学独特的社会使命决定了大学是非营利机构,办学经费来自于政府拨款、学费、社会捐赠及其他收入,办学盈余只能用于学校进一步发展。这种非营利性与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营利性形成了鲜明对比。由于学校本身不能营利,因此在战略管理中,一方面学校比企业更要高度重视外部机遇,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也使得大学的寿命普遍长于企业。
    2.大学组织的产权特征——利益相关性
    企业的主人是股东,他们投资于企业,因此享有对企业的控制权。这样,公司治理结构有比较明确的运行目标,即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与企业不同,大学是一个利益相关者组织,政府、教师、学生及家长、校友、捐赠者、校长及行政管理人员等都是大学的利益相关者。大学在进行战略决策时,就必须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必须以社会价值为目标,必须具有社会责任,而不能以现有的教师、行政人员或学生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决策者必须在诸多利益主体之间寻求平衡,不能仅仅强调某一方面的利益,而导致战略管理的难度增加,速度减慢。
    3.大学组织的目标特征——模糊性
    对于大学而言,制定组织目标是重要的,但这种目标本身具有模糊性,难以进行操作性评价。公司、企业的组织目标很明确,就是赚钱,警察的组织目标就是维护社会安定,这类组织的目标很容易细化和进行操作性评价。
    现代大学的功能是创造知识与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并服务于社会。无论创造知识,还是传授知识,都决定了大学组织目标的模糊性。与物质生产相比,知识生产很难定价和市场化。知识的价值不容易被立即鉴别出来。历史地看,某些观点、理论过于“迂腐无用”,基本是“异端邪说”,但在经历长时间的考验之后,却发现当时被人们所摒弃的“无用之学”被证明是最有价值的。有些理论与思想,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当时只能为个别人所理解,普通人无法理解和接受,而一时走俏的观点在若干年之后却被人们发现是错误的。这方面的例子在大学史上屡见不鲜。市场不会给无人问津的产品以任何的“宽容”和“理解”,而学术界却必须为某些“不实用”的研究和探索保留必要的生存空间。同时,知识产品还存在由同行评价的必要。一般产品都不是由行业人士评价,而是由分别独立的消费者群体来评价,因为真正的价值是对消费者的价值,消费者认可才是最重要的。但知识产品只能求助于生产知识的同行评价,因为除了知识创造者群体本身之外,没有他人真正有能力去评价一个学者的研究成果。[3]
    从知识传授的角度看,一方面由于人才培养的复杂性,一个学生的成功或失败很难归咎于某位教师的培养责任,另一方面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他们也没有能力去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教师传授知识的工作难以量化。
    由于没有一些非常容易量化的指标,所以大学的声誉变得非常重要。在现实中,我们一方面痛恨大学排名,另一方面又非常关注大学排名。因为排名关系着学校的声誉和未来。在战略管理中,如何使得大学的每一个成员、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关心学校的声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现代组织理论认为,当组织目标模糊不清时,组织对于制度环境很敏感,为了获得社会的认同,获取外在环境的合法性支持,可能会将一些重要的使命和职责暂时放在一边,仅仅注重“形象工程”。大学组织的目标模糊性也会导致学校容易模仿其他成功的大学,故高校之间容易出现趋同的现象。
    4.大学组织的权力特征——二元权力结构
    科森较早就发现,大学管理表现出“组织结构上的一种奇特的二重性”。在大学中同时存在着两种结构:一种是传统管理科层结构;另一种是教师在其权力范围内对学校有关事务作出决策的结构。这种二元控制系统由于没有统一的授权或结构形式,因而更为错综复杂。
    埃茨尼指出,这两种控制系统不但在结构上相互分离,而且也是建立在不同的权力系统之上的。管理权力的基础是上级对活动的控制与协调;专业权力的基础是自主性和个人的知识。两种权力的来源非但不同,而且相互对立。
    大学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大学有其自身特殊的权力结构,即要求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两种权力并存。大学内部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可以做到互补和协调,两者互相协调的基础是遵循知识和学术发展的内在要求,又使大学适应自身运行和外界需要,实现大学目标。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二元权力结构决定了大学在进行战略管理中,必须考虑到两者的平衡,既要防止行政权力对学术事务介入太多,又要防止学术权力对行政事务的过分干预,影响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按规章制度处理问题。
    5.大学组织的人员特征——教师的“双重忠诚”
    教师职业具有“双重忠诚”(dual loyalties)的特点,与忠诚于所在学校相比,大学教师更加忠诚于自己的学科或专业,所以教师的组织属性相对较弱,学科归属感较强。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科领域比大学对于教师的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高等学校的教师每人都有自己的学科专业和学术领域,专门化不仅是高等学校知识的特征,也是高等学校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鲍德里奇(J.V, Baldridge)等在《决策与有效领导》一书中谈论高等教育组织的基本特征时,阐述了高等学校教师的专门化的学术活动:高度专门化的人们支配着学术工作,这些专门人员的重要特性是:(1)要求工作上的自主与不受监督;(2)专业人员有“世界主义”倾向,他们对于全国范围的自己学科同行的忠诚有时会与他们所在的组织喜好的“地方主义”倾向相冲突;(3)在一个组织内部“专业人员的价值标准”与“官僚主义”的种种期望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由此会加剧专业人员与管理者之间的冲突;(4)专业人员要求同行评价他们的工作,拒绝非同行的管理者评价,同时,高等学校的专业人员又被分割为各个专业领域,没有哪一个领域的人员能够占有支配地位。[4]
    高等学校教师自身的职业特性决定了他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或几个学科领域,他们终身的事业是和这些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几乎是倾其所能,把毕生的精力和才华都投人到了为之奋斗的教学和研究的学科领域。他们往往把对本学科、本专业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看得高于一切。在他们心中,最有权威的人不是握有行政权力的官员,而是具有高深专业造诣、忠诚于学科发展规律的专家。这种特有的学术旨趣决定了在高等学校中应该由教师广泛控制学术活动,因为“他们最清楚高深学问的内容,因此他们最有资格决定应该开设哪些科目以及如何讲授。此外,教师还应该决定谁最有资格学习高深学问(招生),谁已经掌握了知识(考试)并应该获得学位(毕业要求)。更显而易见的是,教师比其他人更清楚地知道谁最有资格成为教授”[5]。
    6.大学组织的制度特征——趋同性
    现代社会组织运行主要遵循两类机制:一是效率机制,二是合法性机制。效率机制强调的是成本的最小化或产出的最大化,其基本假设是无论个人还是组织,其行为都为追逐私利的动力所驱使。按照效率机制,一个组织的定位应依据组织的目标、任务和环境的不同而不同,组织之间因为目标、任务、环境等方面的不同,需要在组织结构设计上表现出差异性与多元性。合法性机制是指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外部环境中具有合法性的组织结构或做法的这样一种制度力量。合法性机制的基本思想是:社会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观念成为人们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具有强大的约束力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合法性机制就是寻求“正当性”和“合理性”。合法性不仅约束组织的行为,而且可以帮助组织提高社会地位,得到社会承认,从而促进组织间的资源交换。
    不同社会组织的运行机制不同,其合法性来源及其提供的合法性支持的大小和程度也存在差别。企业、公司等商业组织是典型的追逐利润的组织,尽管在其运行中也必须遵照合法性要求,还要遵循基本的社会性参与要求,但支配其运行的更多的是效率机制。政府、学校等非营利组织尽管也会因为资源有限,必须考虑资源的利用效率问题,但其主导的运行机制是合法性机制。
    合法性机制使得组织不得不接受制度环境里构建起来的具有合法性的形式和做法。合法性机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一是强意义上的合法性支持,这类研究认为组织的行为和组织形式都是制度,在环境面前,组织没有自主选择性;另一种是弱意义上的合法性机制,这类研究认为,制度通过影响资源分配或激励方式来影响组织的行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展开,从理论上分析,大学的合法性机制正在由政府强意义上的合法性支持转为弱意义上的合法性支持。但是,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仍由政府主办,政府对高校的投资和激励政策对学校的发展起着关键的导向作用,政府对于高校办学资源的分配决定着高校的发展甚至命运,故政府对于高校而言,仍是关键性的合法性支持。对于高校而言,最主要的不是追求效率,形成特色,而是寻求合法性,取得政府的支持。当学校办学特色与寻求合法性支持产生矛盾时,学校的选择当然只能是舍弃特色,寻求合法性。因为只有扎根于制度环境,才能得到合法性支持,从而提高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也才不会受到环境的冲击。所以,大学是典型的制度型组织,受制度环境影响大,受技术环境影响小。
    7.大学的产品特征——连带性
    耶鲁大学的汉斯曼教授指出大学教育的产品属于“连带产品”(associative goods)。所谓连带产品指教育是一种通过亲身经历才能掌握其品质的产品,,人们在接受教育之前不能作出准确判断,因此,人们在选择教育时会参考选择此类教育的其他人的特征,教育质量与接受者的水平是联系在一起的。企业产品不具有这种特性,企业产品特性外在于使用者。
    从商品生产的眼光看,大学组织实现了高级劳动力商品和科技知识商品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大学组织具有与其他组织,尤其是企业组织在产品和客户方面所不同的特性。当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学校需要为他们提供服务,可以说他们是大学组织的客户;但当这些学生学成毕业时,他们成为一种什么样的人才,能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又取决于大学教育,也可以说他们本身是大学组织通过教学活动而输出的产品。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生是所有组织的客户中最忠实的客户。因为他们诋毁学校就是诋毁自己。另外一方面,对于大学教育这一产品的需求,还取决于其他客户的质量。校友和在校学生的质量越高,学校对新的学生的吸引力就越大。
    对教育这种产品而言,品牌的价值就变得非常重要,而且这种品牌不是在短时期内就能塑造的。反过来说,一个大学一旦建立起来要倒闭也是非常难的。同样带来的问题是:大学改革和变革的压力可能比较小。
学海网
    8.大学组织的管理特征——复杂性和多样性
    大学是我们迄今看到的最复杂的社会组织。大学组织的成员复杂,既包括教师、学生、行政管理人员,又包括教辅人员、技术支撑人员、后勤服务人员以及附属中小学、出版社、医院的人员。大学组织的结构复杂,既具有科层性质的庞大的管理机构,又有非科层化的教师、学生群体。大学内部成员的复杂性也导致了其结构关系的复杂性,如组织成员之间既有制度化的正规关系,又存在非制度化的非正规关系,不容忽视的是非正规关系对大学各级组织的影响作用。此外,大学组织的权力结构也较为复杂,它具有教授个人权力、教授行会权力(学院式权力)、大学行政权力及董事会权力并存的权力架构。
    大学职能具有多样性。在各类社会组织里,很难找到类似于大学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于一身的组织,而且每项职能下面都包含了更多的与其内涵相关的具体职能,譬如社会服务就包括了咨询、专利出售、资源共享、产学研合作、社区改革、人员培训等。大学职能的多样性,一方面与来自人类社会发展对大学不断提出要求的压力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大学本质属性必然外显的结果。大学目标具有多样性,体现在各国都确立有自己的教育目标,但每一所大学均形成了具有各自办学特色的目标倾向及多目标体系。同时,大学的多样性还明显地反映在办学模式、办学风格、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诸多方面。
    9.大学组织的技术特征——非进步性与成本最大化
    大学是一个“非技术进步型”的机构,自身无法通过技术进步来降低对教师数量的需求,从而提高
 教师工资水平和教师职业的竞争力。因此,在劳动力市场上,大学往往不是工资的主动定价者,而是工资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工资水平的变化常常落后于经济领域具有相同背景人员工资水平的变化,并且前者工资的增长是随着后者工资的增长而增长的。①
    大学是一种非营利性组织,不以经济收入作为考评标准。政府财政预算、学费和社会捐赠是大学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不论是政府拨款、学生学费还是社会捐赠,都倾向于流向学术水平卓越的大学。在这种机制作用下,大学成为发展目标无限和成本最大化的机构。
    因此,大学教学、科研活动的特征决定了在劳动力机制作用下,学校成本呈递增趋势,具有技术非进步特性;同时,大学运行机制不是建立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而是以追求卓越与提升声誉为目标,有成本最大化的倾向。
    二、大学竞争特点
    1.竞争结果的缓显性 
    1991年,先后担任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和加州大学校长的克拉克?克尔系统地分析了 1906一1982年间美国大学的声誉排名状况(美国大学的第一次声誉排名是在1906年进行的),发现大学声誉的变化过程是缓慢的,在近80年间,只有3所大学从前15名掉了下来,但落幅不大。[6]他也曾经做过—个统计,发现在1520年以前,全世界建立的组织中现在仍然用同样的名字,以同样的方式做着同样事情的只剩下85个,这85个组织中有70个是大学,余—F的15个是宗教团体。[7]大学竞争的缓显性也如哈佛大学前任校长博克所言:“学术竞争的过程是奇特的。随着时光的推移,大学的名次变动甚微。事实上,1980年的前20名院校也是1970年、1960年和1950年的前20名院校—一尽管它们内部的相应名次有所变化。”[8]大学竞争结果的缓显性,是由高等学校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大学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组织,其功能就是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和应用知识。而创造知识和培养人才的结果都具有长期性的特点,不像企业创造的利润那样马上可以显现出来。所以,大学的竞争结果具有缓显性,而大部分企业是短命的。有人统计过,道一琼斯指数的企业只有l/4是超过50年历史的。
    2,竞争因素的连带性
    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其他绝大多数产品和服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是一种“连带产品” (associative good)。[9]连带产品的特征是:当顾客选择商家时,他不仅关心产品的质量和价值,而且还关心其他顾客的个人价值。例如,当学生选择大学时,学生考虑的不仅是大学的教师、课程和质量,而且会同时考虑学校里其他同学的情况。因为同学的这种或那种属性强烈地影响着学生的教育经历和社会经历的质量,影响着他今后的社会关系(包括婚姻),影响着他的个人和职业声誉。其结果是,最优的学生形成一个群体,集中到为数不多的精英院校,次优的学生集中于另一类院校,以此类推。这种连带性不仅表现为学生的分层,而且也表现为教师的分层倾向。因为教师喜欢好学生,学生喜欢好教师,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了连带性的链条。其结果是,不但使优秀的师资和生源集中到少数大学,而且会使政府的拨款、社会的捐助以及其他资源都向少数高校集中。正是这种连带性使得美国大学本科院校排名出现了一个引入注目的现象:三个世纪以来,尽管美国高等教育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新学校不断涌现,但大学排名一直保持相对稳定。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呈现出像大学系统这种的高度稳定性。
    3.竞争中外部因素的重要性
    企业的竞争更多地是依靠自己的战略定位、发展策略及产品选择等。对于大学而言,这些因素固然重要,但是,与企业相比,作为非营利机构和利益相关者组织的大学,其竞争更为明显地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例如,大学作为非营利机构,办学经费除学费外,更多地来自于政府拨款、社会捐赠、科研经费及自我创收等途径。经费是办学的基础。美国学者卡特的研究表明:美国太平洋海岸4个州的8所重点公立大学中,州拨款额和平均州拨款额与学术成果(发表论文数和被引用数)基本上是成正比的,经费的增长和学术成果的变化总体上也是一致的。在英国公立高校中,政府拨款基本上是按在校生平均分配,因此各校经费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政府拨款外的差别上。在诸多因素与综合评审名次排列的关系上,通过回归分析可以看出,关系最密切的是政府拨款外的收入这一因素。[10]美国私立大学之所以优于州立大学,其主要原因就是二战之后,美国联邦政府直接资助大学的科学研究,巨额资金如潮水般涌进大学,而其中获益最大的是私立大学。如联邦政府主管战时研究开发的“战时科研办公室”与大学签订的研究合同中,金额总数排在前10名的大学中,只有加州大学为公立大学,总数为1400万美元,排第 5位,仅及麻省理工学院合同金额的1/9,其余皆为私立大学。靠联邦政府的钱,麻省理工学院从一个二流私立技术学院发展成为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同时,美国的私人捐助也主要以私立大学为对象。一是因为私立大学的校友相对富裕,二是因为社会上普遍认为公立大学的经费来自政府,无需私人插足。据统计,从1967年到1999年底,美国私人捐助大学超过3500万美元的巨额财产共有87笔,总额约?0亿美元,这些钱八成以上流向私立大学,一多半是著名私立大学。在美国大学联合会的62名成员中(包括两所加拿大高校),加州大学系统共有6所分校进入,占了全国的1/10,这主要是得力于加州经济的增长繁荣与加州政府对州立大学的巨额投入。
    作为利益相关者组织,大学的竞争与发展受制于政府、校友、企业、学生、学生家长、教师、校长等各种利益相关者。如美国州立大学在财务上依赖于政府,使州立大学不仅受到经济起伏的影响,而且受到政治势力的左右,学校当局要与州议会周旋,大的改革要得到州内各种观点的认同,因此校长难有大的作为。而美国私立大学成名之时,几乎毫无例外地得力于伟大的校长。
    4.竞争对手与手段的特殊性
    大学之间的竞争,所采用的竞争手段不同于企业。第一,作为非营利机构的大学,一般不会使用价格机制去招收那些希望高额付费的较低水平的学生入学,从而提高学校的收入。所以,无论多么著名的大学,其学费不可能无限制上涨,并且这些大学还会提供奖学金,以吸引那些家境贫寒而成绩优异的学生入学,以提高学校的竞争力。第二,大学不会无限制扩大规模以满足入学者的需求。面对需求旺盛的市场,企业会积极扩大生产规模去满足市场要求,占领市场份额,而大学一般会保持一定的规模,录取学生时会保持较低的入学率,以提高学生的质量,保护学校的品牌。大学不会像企业那样通过扩大规模的手段去战胜竞争对手。如果大学那样做,注定是要在竞争中失败的。例如,美国私立的纽约大学,在一战之后,学生人数开始飞速上升。1929年,华盛顿广场校园只有500名本科生,不到10年,学生达到7000人。1930年,纽约大学全校在校学生超过4万人,一跃成为美国最大的大学。1949年,学生总数超过7万人。但是,这时纽约大学的声望却在迅速下降,连公立的纽约市立学院的入学标准都比纽约大学高。当时流行的说法是:“只要你有一个热乎身子和足够的金钱,你就能够进入纽约大学。”在公众眼中,纽约大学是用地铁作为传送带的“学位工厂”。第三,企业在竞争中会竭力打垮对手,并设法兼并对方。而在大学竞争中,只会有强强合作,而没有哪个大学会主动去兼并一所比自己名望低很多的学校,因为大学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并不像标准化的企业生产和服务那样能够迅速转移。所以,大学竞争的结果一般是,所有竞争对手一定长期并存,但会形成分层,会形成各自不同的办学特色。这是大学为什么存在时间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5.竞争中少数决定多数
人才培养质量与学术声誉是竞争之本,一所大学之所以名气大,是因为有少数著名学者及杰出校友,其他人都是“搭便车”者。当我们谈起——所大学时,往往会谈到这所学校有多少著名学者,有多少杰出校友,可以绘声绘色地讲出他们的入学时间、在校学习和活动、逸闻趣事、取得的成绩,并时刻关心他们的未来发展。而对绝大多数教师及校友则漠然置之。这种现象决定了大学竞争靠质量而非数量取胜。高校发展最主要的不是规模、而是质量与特色。高校要重视长期效益而非短期利益。
 
注释:
①  Baumol,W.Macroeconomics of unbalanced growth:the anatomy of urban crisi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7,57.转引自阎凤桥:《大学组织与治理》,北京:同心出版社,2006年版,第150页。
 
参考文献:
[1]  托斯顿?胡森,纳维尔?博斯特尔斯威特.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289.
[2]  马尔科姆?斯基尔贝克,等.高等教育的管理与资金筹措[J]。教育展望(中文版),1999,(3).
[3][7]  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5,125.
[4]  陈学飞.美国、日本、德国、法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78.
[5]  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l,31—32.
[6]  克拉克?克尔.新一轮争创一流名牌大学的竞争[J].国外高等工程教育,1993,(4)
[8]  德里克?博克.美国高等教育体制[J]外国教育资料,1990,(5).
[9]  享利?汉斯曼.具有连带产品属性的高等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
[10]  马陆亭.声誉的生产战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4,(4).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