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探析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探析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日期: 2009-1-7 23:25:02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朱波 阎惠林 郭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是关键。多维互动教学体系,以提升教学体系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为前提,讲求通过关联教学因素的互动,推进教学操作系统运营的多维性和教育培养目标多维性的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应以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课程开发与职业岗位能力、开放式教育与程式化教育等关联教学因素互动为核心,构建多维互动教学体系。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互动  教学体系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人了快速发展期,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模式、教学体制、教学方法和师资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改革开放的专门人才。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还有许多问题需进一步探索。其中,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高等职业教育现有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为:(1)专业设置不能主动适应近、远期社会需求,缺乏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的互动。(2)人才培养不能主动适应职业岗位(群)的变化要求,缺乏专业建设与职业岗位的互动。(3)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现行的教育方式方法不能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缺乏开放式教育与教育方式方法的多维互动。
    二、多维互动教学体系设计原理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是—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其教学的多维性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体现在培养目标的多维性。它的教育目标是塑造既有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科学素质、创新素质,又有职业岗位能力和应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次,教学的多维性还体现在教学操作系统运营的多维性。包括教学思路的多角度、教育市场的多空间、办学形式的多层次、教学方法的多元化等方面。教学操作系统运营的多维性是培养目标多维性实现的保证。
    教学的互动是指为了推进教学的多维性,使关联教学因素进行的相互链接、沟通与融合的过程,包括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课程体系开发与职业岗位能力、开放式教育与程式化教育等关联教学因素的相互渗透、关联互动和有机结合。教学互动是对教学多维性的有效支撑。
    多维互动教学体系应达到这样的效果,以教学的互动支持教学操作系统运营的多维性,以教学操作系统运营的多维性推进教育培养目标多维性的实现,进而增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适应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应该是以提升教学体系适应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为前提,以实现多维教学为方向,以关联教学因素的互动为支撑的多维互动教学体系。
    三、以关联教学因素互动为核心,构建多维互动教学体系
    1.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互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结合点,近几年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虽进程缓慢,但较以前相比正在发生从量到质的变化。社会一些职业岗位(群)已开始关注高职教育,主要表现在需求单位对毕业生的态度。为了让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同由量变到质变,仅借助国家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是远不够的,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运作规则,按照市场需求设置和优化专业。
    设置和优化专业应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职业岗位(群)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出发,使专业内涵与人才的类型相互适应,把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建立在“职业”与“技术”的基础上。专业口径可宽可窄、宽窄并行。
    未来5年内,我国将启动国家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培养至少30万制造业紧缺的专业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增长迅速的社会需求。另外,2004年我国将在80%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实现毕业生的双证书制度,确保毕业生具备过硬的基本技能素质。我们必须要抓住这个机遇,与时俱进,突破束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传统教学体系及教学方式方法,准确定位,创出具有职业特征的品牌专业。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互动的联结纽带,社会需求与专业设置虽为互动但又相对稳定。
    2.课程体系开发与职业岗位能力互动。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目前课程体系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形成符合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课程体系。所以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实施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从职业分析人手,以社会需求为宗旨,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加大力度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尤其是要重视实验课程的开发与改革,加大实践课程比例,理论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技术课程以“实用”为原则。更新教学内容,重组课程结构。根据—定的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尤其是职业综合能力、关键能力并兼顾中长远需要确定培养目标,开发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课程体系。简而言之,课程开发应以满足企业或雇主对人才素质和知识结构的要求为指导思想,强调“职业”又突出“能力”。构建出强能力、高素质和适应性强的课程体系。
  
学海网
  课程体系开发的核心在其现实性上表现为三个层次模块:(1)基本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人文科学素质。(2)职业岗位能力。分为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基本技能包括写作能力、应用外语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协调能力和与人共处能力;专业技能包括职业岗位近期和远期的专门技能。(3)应变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自我发展能力、适应社会需求多变性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我们对课程开发模块构成的内涵理解愈深,就愈有助于我们对课程体系改革与开发的深层次探究。课程开发是培养目标与教学体系互动的联结纽带,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培养目标、职业岗位能力相互结合、互相渗透、融为一体。联动作用的结果将构成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多维互动教学操作系统,从而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3.开放式教育与程式化教育方式方法互动。面向21世纪的高职教育,如何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视个性发展,努力使教育过程适应青少年天性和个性差异,全面提升民族素质。笔者认为教学体系必须对外开启,形成开放空间。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1)开启校门大胆探索校企结合、产教结合的新路子。加强职业教育与社会、职业岗位(群)的融合,离不开与企业和有关行业的合作。首先按照互利互惠原则,同有一定规模和较高信誉,适合学生顶岗工作的企业或相关行业建立较稳定的长期合作,创立校外实践基地。使学生在实际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实习;其次,要依托专业、结合当地产业结构和资源情况,鼓励发展校办企业,职业院校之间、院校与社会之间可以组建生产经营联合体。既可用作学生实践场所,又有利于用其“所得”发展职业教育;再次,坚持“请进来”的策略,采用兼职、聘用等方式将企业及相关行业的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请进课堂参与教学,特别是参与教学质量的评估工作。学校开启大门,理论与实践互动、校内与校外互动、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和需求互动。这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互动点,相互作用和渗透,加速完成培养目标的一次循环,如此螺旋式上升,促进高职教育的纵深发展。
    (2)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高职教育应是开放式教育。应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形成跨民族、跨文化、跨区域、跨国界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内高职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采用专题性、分类性、区域性的研讨会,就有关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专项学术研讨,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拓展教学和科研思路。另外,高职院校在目前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加强院校之间的合作,可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3)推进开放教育,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创造性地运用现有知识解决问题,形成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观念;二是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新知识。学生创新能力的实现要求有相应的教育方式方法(主要指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它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的主要内容,也是创新能力超前培养的关键点。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是以已有知识的传授为教学目标,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方法。这种教学模式出现的负面影响:一是自学、讨论、实训、调研等处于辅助地位,创新实践机会少;二是教师控制课堂,知识灌输和应试训练占据课堂的几乎全部,学生不是为解决问题而学习,而是被动听课,其主体地位被扼杀,个性被压抑。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批判性难以发展,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加快推进开放式教育、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才能营造创新所需的宽松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①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开发与推广。如利用多媒体CAI教学方法,通过人机对话手段,模拟各种现场与场景,提供丰富动感、身处其境的教学模式,有利于突破难点,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性思考及创新思维的形成。另外如有条件应实行开放式远程教育。②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现场式、案例式教学,结合问题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并运用课堂辩论、学生讲课、开放式探究、多元化解读、专题论坛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增加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应注重人格化教学艺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因为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也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③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的现状,减少演示、验证、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实验性,实行早期实习,多次实习。因为学生系统掌握了知识是不能形成创新能力的,必须创造条件营造创新环境。如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创设问题情境,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调研活动和科研等活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
21世纪的前20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必将是高等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重要发展机遇期。面对国内外的竞争与挑战,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应势而变、不断探索,建立适应性更强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朱国仁.挑战与创新:构建新经济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 [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黄春麟.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理论与实践[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3]吴松.紫金.WTO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