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订单式”职业教育机制研究及实践

“订单式”职业教育机制研究及实践

日期: 2009-1-7 11:35:36 浏览: 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桂和荣,沈宏毅,李文

摘要:以淮南职业技术学院“订单式”职业教育体制的建立过程和实践效果为例,分析“订单式”职业教育质量的保证机制,并从工作重心下移、加大考核力度、根据市场要求加强专业建设等方面,提出进一步扩大“订单式”教育规模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淮南职业技术学院;“订单式”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专业建设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学院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共同研究用人规划和培养计划,通过签订委培协议书或以企业正式文件的形式予以落实,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几年来,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注重研究和不断解决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新问题,逐步探索“订单式”职业教育的体制和机制,打造灵活开放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2002—2004年,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89.6%、 93.6%、94.68%,在安徽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得到了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和安徽省教育厅就业评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
 
    一、“订单式”职业教育体制
    在学院的积极倡导下,学院的主管部门——淮南矿业集团成立了“淮南矿业集团产学研理事会”,由集团公司总经理和学院院长分别担任理事长和副理事长,集团公司下属的20多个矿、厂、处、医院等单位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为理事。

学海网
学院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技术、设备和人才优势,一方面建立学生实训和“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另一方面聘请现场人员授课或开展专题讲座。各专业成立了以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为主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在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时,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学院建立了学术研究基金,鼓励教师带着课题与现场技术人员一起研究并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促使教师教学、科研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
    学院先后在淮南矿业集团公司的矿、厂、处、医院等“产学研”合作单位确立了“煤矿机电一体化”等8个产学研主攻方向,建立了电子工程、计算机信息、物业管理、护理学、煤矿、机械等实习实训基地,签订了学生实训和教师培训协议。学院领导十分重视实习、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工作,经常了解基地的师资队伍和学生实习进展情况,与基地领导交换意见,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推进实习、实训基地持续、健康地发展。切实依托实习、实训基地,抓好学生实践性教学。
    通过“产学研理事会”体制下的产学研合作办学,实现了集团公司各厂矿、企业面向学院职业教育与培训全方位的开放,产学研合作办学的形式多样,并且有“0.5+0.5”、“1+1”、“2+1”等多种办学模式。其中,“0.5+0.5”是指在岗大中专毕业生“回炉”,学制为1年,前半年在校学理论,后半年到现场实训;“1+1”是指在岗技工生“回炉”,学制为2年,1年在校学理论,1年在现场实训;“2+1”是指高职生培养,学制3年,2年在校学理论和课程实习,1年在现场参加实训。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第三次高职产学研经验交流会上指出,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好煤矿专业的同时,主动服务于煤炭行业,面向淮南矿业集团开展各类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走出了一条“产学合作、产学双赢”的发展道路。
随着学院产学研合作办学体制和机制的不断完善,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知识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增强了学院整体就业竞争优势,并为打造“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走出了一条职业教育办学的特色之路。
 
    二、“订单式”职业教育的实践效果
    “订单式”培养的突出特点,就是招生、就业一体化,实现了“产销”链接。学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委托培训,订单培养”的办学特色,为缓解煤矿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的压力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煤炭企业形势的好转,煤矿主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看好。到目前为止,学院已与淮南矿业集团、国投淮南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皖北煤电集团公司等几家特大型煤矿企业,共签订“委托培养协议”的高职生600多名、中职生2000多名和集团公司内部大中专毕业“回炉”生1880名。委托单位不仅承担学生的部分培养费用(学费的30%—60%不等),而且为教师现场调研和学生实训提供了方便,调动了学校、委托单位和学生三方面的积极性。学院2004届78名高职毕业生已全部安排到淮南矿业集团有关单位进行就业性实习,学生毕业后就地就业。在刚刚举办的2004年度安徽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会淮南分会上,国投淮南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与学院2005-2006年的毕业生举行了现场预签仪式,共签订就业合同100余份。2004年安徽省教育厅特安排学院以《打造“订单式”职业教育模式,实现“产销”链接》为题,在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专题发言。
    学院和委培单位共同成立了委托培养教育领导机构。在委托培养教育过程中,学院与委托单位在教学计划制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学生管理、教学监督和实习实训等方面,双方齐抓共管,相互协调和沟通,确保了培养质量。
通过加强调研,使“订单式”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更贴近生产实际。学院制定了教师深入现场调研的实施办法,每年利用假期有计划地安排50—70名教师到现场调研,带着问题出去,带着成果回来。将新工艺、新设备、新手段、新技术变成讲义或教材,要求教师对所从事专业的生产实际、技术状况和设备水平了如指掌,使“订单式”学生针对岗位需求学习,缩短上岗前的见习时间。
 
    三、“订单式”教育质量的保障机制
    (一)从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身心素质、能力素质、社交素质入手,建立实用的素质教育体系
    通过专业技能操作比赛、教学实践产品或成果评比,强化学生的专业素质。坚持晨练制度,定期开展心理学讲座及咨询活动、勤工俭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开展演讲比赛、小型辩论赛、小发明、小制作、社会调查、学术调研、研究论文等竞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二)将“双证”教育纳入专业教学计划中,加强对“双证”教育的管理,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
    
学海网
学生按要求参加国家和省计算机资格等级证书考试,学院还充分发挥自身的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站的作用,要求“订单式”委托培养的学生必须取得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并且鼓励学生取得其他职业资格证书,如“会计电算化证”、“预算员证”、“秘书等级证”、“公共关系资格证”、“物业管理上岗证”、“无线电装接工证”、“助理电子商务师证”等,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2002、2003两届毕业生共有 1400余人次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又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全院“双证”取证率在90%以上。
    (三)加强技能教育
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学院适时调整与企业需求不适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按企业提供的岗位人才规格要求,调整教学计划,增设适用的新课程。如2001级煤矿机电专业教学计划总课时为2997学时,其中,实践教学课时原为967学时,根据淮南矿业集团公司的要求,学生提前进入实习阶段,实行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学院及时将学生实践教学课时调整为1191学时,增加了224个学时。同时,增加了《矿井供电》、《电机拖动与控制》、《电气设备检修》等课程的实训,从而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
 
    四、进一步扩大“订单式”教育规模的措施
    为了将“订单式”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学院确立了“立足煤电企业,兼顾相关行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
    目前,淮南矿业集团公司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末原煤产量将超过5000万吨,发电装机容量720万千瓦。“建大矿,办大电,做资本”的发展战略正在快速、稳步推进。集团公司的发展势必对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学院抓住机遇,将“订单式”职业教育的专业覆盖到煤矿所有专业(如地质测量、通风与安全工程、采矿工程、煤矿机电、综合机械化、工业电气自动化等)和部分电力专业(如电力系统与自动化、城市供电等)。
    当前,我国煤矿行业处于大发展时期,人才缺乏是制约煤矿企业发展的瓶颈,却为学院扩大“订单式”职业教育范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院正在努力开辟两淮煤矿及周边省份如江苏、山东等地的煤矿专业“订单式”职业教育市场。学院把这项工作与毕业生就业工作一起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由院长主管,党委副书记协管,并在人员配备、经费投入和设备添置等方面予以保证,制定了有效措施予以落实。
    (一)工作重心下移
    学院为了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学系部的工作积
 极性和创造性,把扩大“订单式”职业教育规模的任务和就业工作重心下移,明确提出了教学系部总支书记、主任负总责,全体教师参与的工作思路。
    (二)加大考核力度,奖惩分明
    学院制定了就业工作考核办法,把“订单式”职业教育和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教学系部年度考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将各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与该专业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干部实绩及教育经费投入挂钩,凡专业就业率低于全省高职高专平均就业率的,停止该专业招生;凡当年系部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低于院毕业生就业率5个百分点的系部,不得参与学院年终全部评优工作,并扣发系部党政一把手50%的半年岗位津贴。
    学院制定了“以奖代补”政策。以办学系部为主导,抓“订单式”培养和就业工作,可享受85%的就业奖。包括“订单式”毕业生在内,就业率达到70%以上的办学系部,按照不同的就业率享受不同档次的就业奖。学院就业指导办公室主要负责就业信息的搜集与发布,做好协调、统筹、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以及组织好一年一度的安徽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淮南分市场招聘会,可享受15%的就业奖。
    (三)根据市场需求加强专业建设
    办学系部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抓好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工作。近两年,根据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的情况和就业市场的信息反馈,设置了一些企业急需的专业,如电力系统与自动化等。
    根据特大型煤矿企业相关专业的“订单式”职业教育要求,学院及时调整专业或专业方向,以满足企业对紧缺人才的需求。如把会计学专业调整为注册会计师专业、公司理财调整为公司理财与物流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调整为建筑工程监理等,为进一步扩大“订单式”职业教育规模奠定了基础。
    通过面向市场灵活设置专业,增强了人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可行性,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使毕业生就业工作与“订单式”培养工作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
    “以奖代补”和实行就业工作“一票否决制”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院系两级就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系部为了提高就业率,纷纷探索“订单式”职业教育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几年来,通过开展“订单式”职业教育,学院深刻认识到这种培养模式有利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从实际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重学历轻能力的“闭门造车”式育人框架中解脱出来,与企业及市场需求挂钩,开放力、学,造就了符合生产实际需要的特色“订单”人才。并通过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进一步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校企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开辟了就业工作的新天地,实现了“产销”链接。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