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历史贡献

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历史贡献

日期: 2009-1-5 9:15:40 浏览: 1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刘晓 蔡林

   摘要: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职业教育思想是以职业教育实践为对象,着眼于当时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现实问题所提出的“适切发展”的职业教育思想,其精髓是“半工半读”,大致经历了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特殊阶段。其主要贡献在于:调整了教育结构,奠定了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职业教育思想;适切发展;半工半读
   
 
    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职业教育思想,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职业教育实践为对象,着眼于当时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现实问题所提出的职业教育思想,亦即“适切发展”的职业教育思想。其精髓是半工半读,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理论同中国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职业教育具体实践相结合,基于建国初期我国的国情,提出了“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并存的职业教育思想。
    一、第一代领导集体职业教育思想的萌芽阶段 (1949-1957)
    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改革旧的教育体制,制定新的文化教育方针,对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开始了大胆的探索。

学海网

    (一)调整职业教育结构,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解放之初,中央就重视调整职业教育结构,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提出:“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且要“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适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①同年12月又召开了第——次全国教育会议,提出要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普通中学与职业教育比例严重失调、特别是技术学校数量偏少的状况。根据当时统计,东北地区中等教育中普通中学占全部中等教育的81.3%,师范学校占11.5%,技术学校只占7.2%;华北地区普通中学占73%,师范 21.2%,技术学校5.6%。②因此,在会议的总结报告中指出,为了培养大批中级建设干部,中等学校在今后若干年内应着重向中等技术学校发展。
    (二)改革中等职业教育,切合国家建设需要
    建国初期,我国就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结构、课程等进行了改革。1950年,时任教育部长马叙伦在政务院的报告中提出中等教育的重点是:“整顿和积极发展中等技术学校,大量培养中级技术干部;协同业务部门整顿和充实现有的五百余所中等技术学校,并有计划地创办各种中等技术学校或技术训练班;尽量设法使全国高小毕业生、初中毕业生除升人一般初中及高中或职业就业者外,能进入各类艺徒学校、技术学校或训练班,培养他们成为初级、中级技术人员,为国家建设服务。”③1951年10月1日,由周恩来总理签发的《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对中等技术学校的课程改革作了指示:“各类各级中等技术学校的课程应包括普通课、技术课及实验实习,纠正与防止单纯学习技术而忽视政治、文化学习的偏向。普通课的科目以及普通课与技术课所占的比重,应根据学校的性质、学生程度和修业年限分别规定。学校必须与有关的工厂、矿山、农场等建立密切联系,重视校内和校外的实验与实习。实验实习的时间应与技术课的讲授时数大体相等。各地现有的中等技术学校,均应按照上述原则,适当进行科别的调整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进,使之切合国家建设的需要。”④
    (三)改造职业教育办学形式,适合平民子弟学习的需要
    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既是职业教育有效的办学形式,又是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职业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1952年6月14日,毛泽东在致周恩来的一封信中说:“干部子弟学校,第一步应划一待遇,不得再分等级;第二步,废除这种贵族学校,与人民子弟学校合一。”⑤这不仅有强烈的平民意识,而且强调教育要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可称为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毛泽东指出:“一切农业学校除了在自己的农场里进行生产,还可以同当地的农业合作社订立参加生产的合同,并且派老师住到那里的合作社里去,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农业学校应当由合作社保送一部分合乎条件的人人学。农村里的中小学,都要同当地的农业合作社订立合同,参加农业、副业生产劳动,农村学生还应当利用假期、假日或者课余时间回到本村参加生产。”⑥
    概言之,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适切发展”的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中等专业学校由1949年的 1171所发展到1952年的1710所,在校学生数由1949年的228845人增加到1952年的635609人。⑦与此同时,举办技术培训班,培养技术工人的工作有了一定的发展。中央和地方业务部门也新办了技工学校,至1952年,全国已有技工学校22所,在校学生 15000人。经过这一阶段调整和发展,到1956年中等专业学校达到1353所,其中技术学校755校;师范学校598校;普通中学6715校,中等专业学校约占中等教育的1/6;业余中等专业学校至1957年共209校,学生29600人。⑧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
    二、第一代领导集体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阶段 (1958-1966)
    到1958年,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这一阶段领导集体的职业教育思想主要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为中心。
    (一)毛泽东“半工半读”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
    建国后一段时间,毛泽东关于“勤工俭学”、“两条腿走路”的讲话和批示,形成了毛泽东半工半读职业教育思想。1958年1月31日毛泽东在《工作方法 (草案)》中提出:“一切中等技术学校,凡是可能的,一律试办工厂或农场,进行生产,做到自给或半自给。学生实行半工半读”,“一切高等工业学校可以进行生产的实验室和附属工厂,除了保证科研和教学研究的需要以外,都应当尽可能地进行生产”。⑨ 1958年8月13日,毛泽东在视察天津大学时指出:“高等教育应抓住三个东西:一是党委领导;二是群众路线;三是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以后学校要办工厂,工厂办学校”,“学生要勤工俭学,教师也要搞”,“一搞勤工俭学,半工半读,这样有了学问,也就是劳动者了”。⑩1958年9月毛泽东签署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关于办学的形式问题提出:“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并举;免费的教育与不免费的教育并举。”“全国将有三类主要的学校:第一类是全日制的学校;第二类是各种形式的业余学习学校;第三类是各种形式的业余学习学校。”⑾
    (二)刘少奇“半工半读”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
    1957年至1965年间,刘少奇关于“两种教育制度”、“半工半读”的设想、言论及践行形成了他的半工半读职业教育思想。1957年,刘少奇看了11月8日《参考消息》刊载的《美国大学生有三分之二半工半读》一文后提出:“中国是否可以个别试办。”⑿1958年5月,刘少奇到天津市视察工作时指示:要试办半工半读学校,试行新的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⒀5月 30日,刘少奇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国家应该有两种主要的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同时并行;一种是全日制的学校制度,一种是半工半读的学校制度;一种是8小时的劳动制度,一种是4小时工作的劳动制度。两种制度相辅而行。”⒁6月21日,刘少奇在给时任劳动部部长马文瑞同志的信中又谈到:“学校教育同工业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式是会有许多的,但是我想,其中会有一种最高的方式,这就是学校同工厂合二为一的方式”,“比如新建的纺织厂以及其他操作技术不很复杂的工厂,这些新建工厂要招收大量的新工人,可以一律招收初中毕业生,经过半年训练,进工厂做工,实行四小时工作、四小时上课,分为六班轮换工作和学校的制度,发一半工资。”⒂1964年8月22日,刘少奇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干部会议的讲话曾以《实行固定工和合同工并存的劳动制度》为题,提出:“我所说的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学校制度,是结合的。还有一种是工业劳动制度与农业劳动制度的结合。两种劳动制度相互结合,两种劳动制度又与两种学校制度相互结合”,“这种半农半读、半工半读的学校,既是一种劳动制度,又是一种教育制度,同时又是一种学校制度,都是正规的。”⒃1965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城市半工半读教育的问题,刘少奇在讲话时说:“我们的国民教育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全日制;一种是业余教育;一种是半工半读、半农半读。”⒄
    (三)周恩来“半工半读”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
    周恩来总理在实践中对职业教育的一些讲话、看法及批示形成了其职业教育思想。1963年10月18日,周恩来总理对国家计委、教育部、劳动部、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部门负责同志的讲话时提出:“大中城市要逐年发展一批职业学校,将来小城镇也要办一些职业学校。职业学校不可能过多地依靠初中改办,要发动工交财贸系统的厂矿、企业单位和大农场、林场办,国家也要直接办一些,还可以要求军队办一点。现有中学也可以增设一些职业班。职业学校绝大多数要面向农村。有些工厂企业可以一面生产机器支援农村,一面办职业学校培养一批技工随机器下乡”,还提出“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多种规格、多种生源同时并举的办法去发展职业教育。”⒅
学海网
    概言之,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人的倡导下,半工半读的教育事业蓬勃兴起。1958年5月 27日,全国第一所厂办半工半读学校——天津市国棉一厂半工半读学校开学,51名四级工以上、条件较好的老工人实行“六二制”半工半读(每日6小时生产,2小时学习)。7月,天津市又办起33所招收初中毕业生的“四四制”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每日 4小时生产,4小时学习),共招生4000多人。9月,在一些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试办了厂校合一,实行半工半读。与此前后,河北、河南、陕西、四川等全国大多数省市区都试办了半工半读学校。截至1965年底,全国半工(农)半读学校共有7294所,在校生达126.6万人。其中半农半读、半工半读的中等学校学生,比1964年增长了87%左右。
    三、第一代领导集体职业教育思想的特殊阶段 (1966~1978)
    1966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经历了“文革”的特殊发展历程。总的来说,这一特殊时期职业技术教育的工作,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职业教育思想的迷茫时期(1966~1970)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在审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在一封信中写到:“……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⒆之后,毛泽东又号召:“彻底批判教育界和其他文化领域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夺取这些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批判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清洗这些人。”还提出:“在当前,我们的目的是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⒇中央错误地认为刘少奇等领导已经变成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他倡导的两种教育制度,半工半读学校被错误地作为修正主义教育路线,资产阶级教育制度受到批判。1967年7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题目是《打倒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总后台》,文章错误地批判半工半读是资产阶级职业学校、两种教育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双轨制教育的翻版。这篇文章为批判半工半读,两种教育制度定了基调,促使了这些学校停办。(21)
    正是由于错误的批判职业教育、半工半读、两种教育制度,造成职业技术教育思想混乱和职业学校大破坏。半工半读学校和职业中学全部停办,职业技术教育受到严重破坏,元气大伤。据教育部统计资料,全国中等专业学校中的中等技术学校, 1965年为871所,1969年为685所,减少186所,占该类学校总数的21%。
    (二)职业教育思想的调整时期(1970-1976)
    在“文革”初期,虽然半工半读学校和职业学校几乎全部停办,但是“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22)的思想仍对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和广大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周恩来总理、邓小平副总理反对左倾错误,整顿了教育工作。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有关部委和省市代表强烈要求恢复和办好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周恩来总理1971年 7月6日,接见会议领导小组时指出:“中专可以委托厂矿来办,或联合办,或地方办,多种多样。”(23)从而肯定了要恢复职业学校。从此,中专、技工学校开始恢复,结束了大量被撤销、改办工厂、等待观望的局面。1971—1976年,中等技术学校,中等师范学校和半工半读学校有了恢复,学校数、招生数和在校学生数很快恢复并超过了“文革”前的水平。
    (三)职业教育思想的复苏时期(1976-1978)
    第三阶段是从粉碎“四人帮”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阶段确立了党和国家的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战略方针。坚决扫除长期存留于“文革”期间的那种轻视教育、科学文化和歧视知识分子的错误观念,重新恢复毛泽东、刘少奇等人半工半读职业教育思想,职业教育开始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相当大的发展。首先是恢复和发展专科学校,并在各地创办了一批二、三年制的职业大学。其次,1976年4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改革中等教育结构,恢复建设一批半工半读职业学校,开办技工师范学院,专门培养和职业教育师资问题。
概言之,这一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经历了相当曲折的道路,由于“左”的思想路线的干扰和传统小生产的落后意识,使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致使中等职业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受到毁灭性破坏,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脱离建设需要,损害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风败坏,教育教学质量严重降低。但历史证明,职业教育是随着大工业近代生产兴起的,经济发展也必然带来职业教育繁荣。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及时调整思路,挽救并恢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职业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注  释]
①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683.
②③⑾纪秩尚,郭齐家,余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务全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6:21,21,23.
④周恩来文选[A].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6-67.
⑤毛泽东书信选集[A].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37.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A].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62-63.
⑦⑧⑨(13、18、20、21、22、23)李蔺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41,241,296,296,296,331,331,336,341
⑩人民日报[N].1958-08-16.
⑿刘少奇.关于试办半工半读的批语(1957年11月)[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研究组.刘少奇论教育[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211.
⒁刘少奇.我国应有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研究组.刘少奇论教育[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214-216.
⒂刘少奇.关于半工半读问题致马瑞文信[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研究组.刘少奇论教育(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227-228.
⒃刘少奇.关于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研究组.刘少奇论教育(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256.
⒄刘少奇.办好半工半读学校[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研究组.刘少奇论教育[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276-277.
⒆人民日报[N].1966—08—01.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