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改革 推动高职高专教育健康发展

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改革 推动高职高专教育健康发展

日期: 2009-1-1 22:06:08 浏览: 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李志宏 王 伟

摘  要  高职高专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必须以社会需要为目标,坚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根据岗位和岗位群所需能力与素质提炼、整合成专业课程,构建新型高职教学模式,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为此,必须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推进灵活的教学管翠制度,完善评估制度。

关键词  就业  导向  高职高专教育

 

就业乃民生之本,它是关系到广大高校毕业生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社会稳定,涉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系全局的一件大事。尤其是对近几年发展迅猛而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高等职业教育而言,以就业为导向,将成为当前高职高专教育的主旋律。2004年的280万毕业生中,有150万是高职高专毕业生。

学海网
因此,解决好这一问题是我们当前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在今后的发展中,高职高专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一、正确定位,大力推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从整体上看,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高职战线的共识,并正在推动高职高专政革与建设的深人。2003年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比前几年已有明显升高,以教育部所属71所高校为例,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比2002年提升了16个百分点。但是,目前在高职高专教育的定位中还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一些学校在教育中强调学科型的倾向,或仍然沿用本科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只是根据本科相关专业进行缩减和压缩。二是盲目追求专升本的升学率倾向。许多地区的高职院校将学生毕业后升人本科院校的比例高低作为评判办学成功的标准。

要克服上述不良倾向就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就必须打破传统学科教育的教学模式,以社会需要为目标,坚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根据岗位和岗位群所需能力与素质提炼、整合成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新型高职教学模式,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要在全社会倡导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都能办出一流教育的思想。所谓一流的教育,至少应包括:先进的办学理念、先进的管理和服务、优质的办学条件、高质量的人才,其中,最主要的标准是能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高质量人才。可见,一流的教育与学校层次和类型没有直接的关系。每所高职学校都应结合地方和行业的需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以较高的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等一大批学校由于定位正确,注重与产业的合作,办学欣欣向荣,毕业生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浙江省、上海市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上坚持高起点准入、高标准建设,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规范管理,使高等职业教育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全省的高等职业院校就业率达到80%以上,为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二、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教学建设和改革最首要的一条就是教师队伍建设。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应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学校相关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培训,同时积极聘请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到高校来任教,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教师的学位提升。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决定,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和实践技能,还要强调他们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要做到这个转变就必须靠教师的视野、素质,这与教师学位层次的高低是有直接关系的。应该看到,国外的大学,包括高职高专院校,教师所具有的学位比我们高得多。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在职称评定、教师聘任等方面单独制定适合“双师型”教师发展的评聘制度,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其次,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建设中还要注意改进理论教学方法,应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教材建设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及时地跟踪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另外,高职高专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根据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不断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形成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实验基地。政府要鼓励在中心城市和高职高专院校比较集中的地区,分类创建一批示范性的高职高专教育的综合实训基地,实现地区教学资源的共享,担负起地区学生的实训、教师培养以及职业技能鉴定等任务。

    第三,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和高职高专教育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灵活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环节。当前,一些高职高专学校存在按照现有教师而不是按市场需要设置专业的倾向。从而使经济、财会、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专业布点重复,毕业生规模扩张,严重超出地区需求,最终导致毕业生就业率降低。

    高职高专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市场需求瞬息万变,高职的专业设置应当非常灵活,应大力推进“订单式”培养,密切与企业的结合。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们的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在高职高专专业设置上,国家要进行宏观调控。国家的宏观调控主要通过制定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和评估来进行。比如,在专业设置中,学校可以自行选择专业方向,只要办出特色就行;地方和国家根据该专业的就业率和其他一些指标来进行评估,就业率低,就应限制招生数量。

 

    三、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增强办学活力

    产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今后几年,应力争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大力吸收社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增强办学活力。目前,国家对高职高专教育的投入有限,要办好教育,学校就必须积极探索校企全程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在专业的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修改、教学的实施、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把社会积淀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充分吸收到高职高专教育中。要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就是探索和建立产学结合的长效机制,倡导开展“订单式”培养。所谓的“订单式”培养就是高等学校提供场地、教师、生源,企业提供一部分师资、实训基地、用人需求,双方结合起来培养人才。这种方法供需对口,效率最高。当前许多高职高专院校都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很多好的做法值得推广和学习。如青岛职院设立的海尔家电培训中心,学校为集团培训维修人员,公司为学校不断提供最新的家电设备供培训使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以零租金的方式引进企业的研发部门;宁波职院的联通通讯系,由浙江联通总经理任系主任,联通公司为学校提供最新的通信设备;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了金牛班,与金牛集团联合搞“订单式”培养等,均收到较好效果。

学海网

第二大力推行双证书制,促进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就业为导向,首要的就是推行双证书制,从而从根本上推动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这对于增强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今后,教育部要通过评估等手段,引导和促进学校主动与劳动、人事以及行业、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不仅包括劳动部门的技术工人系列职业资格证书,也包括人事部专业技术系列的职业资格证书,还应该包括其他行业部委的职业资格证书。其次,高职院校应该与劳动部门、人事部门以及其他行业部门积极开发新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参与到标准的制定中去,把教学计划和证书标准有机结合,用证书推动培养模式的改革,推动教学内容的改革。另外,学校还应该具有服务意识、市场意识,为学生提供培训机会,树立学校的品牌和社会影响。对毕业时没有签约的学生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学校应该在半年内定期组织职业技能培训,使其能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促进就业。力争2004年有80%以上的学生能取得双证。

 

    四、开展学制改革,积极推进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造成当前一些高职高专院校中存在定位不清、盲目升格以及教学模式本科压缩型现象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共同的客观因素就是:当前高职高专教育学制以三年制为主。由于高职高专的三年学制与本科的四年学制,在学时上比较接近,客观上使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忽略了改革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出现本科压缩型现象。另外,由于一些利益因素,再加上学制的接近,一些学校开始盲目升本科。根据我国当前的国情以及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目前应吸收国外经验,积极探索高职教育两年制试点,彻底打破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培养模式。教育部计划首先在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和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这两个国家技能紧缺人才领域开展二年制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探索弹性学制和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即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推行学分制,也可以在学年制基础上,引进学分制的一些灵活机制,如选修课、辅修课、双专业等,从而整合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如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和金陵科技学院试行的4年学习两个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等。

 

    五、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快信息和制造业高职人才的培养

随着我国人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快培养信息和制造业高职人才已经成为我们教育战线的迫切任务。为此,教育部正在启动两个工程:一是试办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以此带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改革,带动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培养模式的改革,5年内为国家培养20万左右软件蓝领人才,满足国家大力发展软件产业的需要;二是实施制造业紧缺人才培养工程,重点解决数控技术高职人才短缺问题。重点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教育部与有关部门联合选择一批试点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开展数控技术高职人才培养,目前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已经推荐了近百所学校参加试点工作。这项工作已经纳入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之中,近日将正式启动。第二,教育部在财政部的支持下,在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和高职院校比较集中的中心城市,遴选建设40个左右数控技术人才培养实训中心,重点解决高职数控人才实训问题,同时面向本科和中职学校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实训中心的建设主要以地方投入为主,国家采用贴息和部分补贴的方式扶持其发展,重点支持条件优越、利用率高、实训质量高的基地建设,以促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可以借鉴举办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数学建模竞赛的成功经验,开展大学生数控技术竞赛,以此推动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提高,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通过以上措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力争5年内培养30万制造业高职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

 

    六、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完善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制度

    当前,整个高等教育的走向是由规模的迅速扩张,逐渐走向以提高教育质量和结构调整为内涵的发展阶段。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也要从注重数量发展、审批学校为主转为注重质量、加强评估和质量监控为主。今后,所有高等学校每5年都要接受一次评估。  因此,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完善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制度将是高职高专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完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制度中,我们首先应该注意到:以就业为导向,就应该在评估指标体系里,将就业率作为核心指标。今后,国家调控学校专业设置也要将就业率或高质量的就业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同时它也将成为调控一个地区院校设置的重要指标,以解决一些地方的学校举办者在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上权利与责任不统一问题,促进投人,规范管理,提高质量。

 

    七、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树立高职高专教育主动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形象

    近几年,由于高职教育发展速度过快,办学中出现很多问题,如生源质量较差、办学条件不好、办学质量不高、就业形势不好等等。加上社会上对高职教育缺乏了解,从而社会认同度不高。事实上,办得很成功的高职学校也不少,就业率并不比本科院校差。如贵州商专,年年就业率在90%以上;湖南永州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就业率100%,农业专业就业率 97%等。但是由于缺少正面宣传,社会对此并不了解。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高职高专教育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树立高职高专教育主动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形象。

要做到这一点,国家和省级政府将要陆续建立一批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和精品专业,树立在就业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引导高职高专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完善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制度。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组织一批新闻战线上的朋友,宣传一批就业率高的学校,建一批示范性院校,树立一些典型,加强正面宣传,增加社会对高职高专教育的了解,提高社会认可度。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