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职业教育大众化与就业问题

职业教育大众化与就业问题

日期: 2009-1-2 1:19:08 浏览: 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徐长发

 〔摘要〕职业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切莫窄化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重新认识其功能和作用,国民教育结构体系需要重新划分,才能突破职业教育发展的传统障碍;职业教育大众化是强国之路,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中国国情的选择,必须引起国家的充分重视,需要当作第一要务来抓。
    〔关键词〕职业教育  大众化  就业


        职业教育大众化的本义是指职业教育的普适性、普及性、生活性、生产性的行动状态。国际社会也一直在倡导一种教育发展理想:职业教育普通化、普通教育职业化,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逐渐走向融合。①尽管这种教育理念实现进展很缓慢,但是人们一直没有停止探索。面对21世纪,对于我国来说,发展职业教育目前最直接、最现实的就是要为老百姓的“安居乐业”服务,提高公民素质,走大众化的道路为全面实现小康服务。

学海网

    一、职业教育大众化是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一)职业教育大众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一直讲了那么多年,老百姓始终缺乏热情,深层原因是它的现实发展水平与人们的真实需要还是不相称的。国家政策框架中的实施保障措施还不得力,还不能有效地约束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有些措施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一般号召的多,具体落实的少”,没有完成预期的发展目标。社会评价地方教育的政绩还是以升学率为标准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问题还没有解决。我国仍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阶段,产业结构和就业制度还处在调试之中,还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客观地讲,除了国外的独资企业,目前国内的许多就业岗位仍是显性的或是隐性的关系就业、人情就业,还没有进入完全的劳动力市场状态。
    现代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职业教育大众化的最低要求应使所有从业者在初次就业时,至少要经过3个月以上的职业技术培训,才能上岗,以提高工作质量,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形成制度,规范要求是必然的。每个从业者须有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背景记录。理想化的要求就是社会的各级各类岗位都要严格实施就业准人制度,施行资格证书制度,提高社会的整体发展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为职业教育大众化开辟了途径。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倡导下,2001年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已经发展到469所,使职业教育在低、中、高层次上相互衔接发展有了基础。我国城乡从业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技术阶段的需求以及不同年龄人群的接受能力,而选择不同的教育形式。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巧%,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这是大得人心的事。高等院校的扩大招生一是能够满足人们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符合人们传统文化心理的接受程度;二是扩大对口升学能带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使中等职业教育成为可持续教育,而不是终结性的教育;三是能促进有效就业,刺激就业领域的拓展,增强学校职业针对性和市场适应性办学。人人能“安居乐业”,社会的管理成本将会大大降低,文明程度也会提高。
    自学考试制度的完善,为职业教育大众化准备了条件。自学考试制度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柱和重要的教育形式。自学考试制度的建立,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历史上是一个创举,它圆了千千万万个因各种原因而失去就学机会学子的梦。它的规模是空前的,受到社会普遍欢迎。它仍是一个方兴未艾的事业。自学考试制度要和社区教育体系的建设统筹考虑,衔接起来。自学考试在城市已经有了一些服务机构,但是在农村还缺乏完备的教学、考试的服务体系,还不能适应广大农村愿意进取的中学毕业生的需要,加强政策建设非常必要。自学考试打破了教育是一部分社会精英的专利,使高等教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自学考试是国家投入少,收益大,在人才培养上积累了成功的经验。这是职业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已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
    (二)职业教育大众化是强国之路
    在2003年3月召开的全国第十次人民代表大会上,与会代表们非常关注的重要议题就是“就业问题”、“三农问题”。职业教育大众化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重要战略选择。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问题始终是一个最大的政治问题。我们可以借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会,加入到国际劳工市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展,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区分将会缩小。世界 500强企业已有很多家在中国落户,他们所需要的劳动力和技术人员一般是依靠本地化解决的。这就为我国的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和走向世界的机遇。“世界工厂”需要什么样的劳动力素质,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人员素质,这需要按国际标准来衡量。我国的职业教育将面临着这个严重的挑战。王梦奎认为,“目前的中国还不是‘世界工厂’,而只是世界加工厂的一个生产车间”。“1999年,美国制造业占世界20%,日本占15%,中国只占5%,出口额远在美、德、日等国之下,而且产品品种少,档次低,真正大而强的企业不多。2001年进人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有11家,都不是制造业。中国出口产品构成中,加工贸易占50%以上,中国外贸200强企业出口值70%以上是通过加工贸易实现的。实际上只是世界加工厂的一个生产车间。”②我国的制造业虽然还处在低水平阶段,但是却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世界 500强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这样的判断,因此他们捷足先登者已将家电行业、信息通信类的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的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来了。
    我国的就业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一直是很重视的,会议开了不少,文件也发了不少,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和探索,并取得了成效。但是,还缺乏系统解决问题的机制。有些只是围绕各自政府部门的职能本身解决问题。职业教育这个关键环节还没有被抓住。2002年7月召开的全国第四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央、国务院试图解决我国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问题。在今后二十年,我国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将面临着多重压力,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不得不迫使一部分职工下岗,每年又有1000多万的新生劳动力进入市场,农村富余劳动力有1.5亿多人,我们将依靠什么来创造这么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仍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如何提升劳动力的素质,农村富余劳动力依靠什么条件实现有效转移。我国的人口资源如何转变为人力资源和提升为人力资本,如何适应国际化的就业趋势,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如何去争取全球劳工市场的份额。对此,我们还缺乏长远的战略研究,缺乏应对的预案和有效措施。因此,选择职业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战略,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三)职业教育大众化将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色
    如果从时代发展及人的发展需要来看,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从实质内容上应该由四大块来覆盖,即: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这是一个符合13亿人口国情的国民教育结构体系的划分。笔者知道这种提法不符合教育分类的传统,会引起争议和批评。可事实上,如果从个人就业和劳动力市场的角度讲,高等教育本质上也是职业教育,只不过是一个分层、分级问题。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本身也是具有职业性的。一个只要有生活、生产能力的人,都是程度不同地接受了职业教育的。人们所习惯的对职业教育的窄化理解,也是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已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职业教育的作用关系重大,不可忽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职业教育大众化的问题,有必要引起人们的关注。
    职业教育大众化是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这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它将孕育着教育领域的变革。无论是从教育结构体系上、教育类型的划分、学校的布局上,还是从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和手段上都要予以全面的关注。还有政府的服务职能、社会服务体系、就业政策机制的建立,都要实现革新。由人的全面发展而催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新的教育理念促进了课程改革、综合教育、通识教育的进行,同时也需要大学招生自主权的配套实施,需要从考试制度上进行改革,需要从社会人才观上重新审视,需要新的教育评价标准的引导。这是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是一个就业文化更新的过程。
    职业教育大众化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靠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实现的,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这当然还不能说是职业教育大众化的同义实现。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还需要考虑政策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问题。要根据事业发展的进程,不断调整与高等职业教育有关的政策。同时也要面向大众,让人们能够上得起。国家要定向投资,扶弱济贫,培养社会的处境不利群体有条件或有能力向自强、自立方面转化。职业教育大众化,有利于克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职业教育大众化使我国的教育结构更加合理。最近,新上任的教育部长周济提出要求:高等职业院校不要成为本科院校的末位。这说明教育部的领导层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也引起了充分的重视和关注。
    职业教育大众化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真实体现,能够提高全民的就业意识和就业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应更趋向于实际,更趋向于现实。而不是在“应试教育”的作用影响下,“脚踏两只船”,“这山看着那山高”,也不是“一个胡同走到黑”的僵化模式。职业教育的模式选择越是贴近人民群众奔小康的真实需要,越是容易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赢得人民群众的共鸣和呼应。国家把发展职业教育的任务交给地方,是有局限性的,在计划经济时期,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是可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地方政府
 也采取了随机应变的举措,在发展职业教育的方式选择上,也是灵活的,成本意识增强了,注意了比较成本,“借船出海”、“借鸡下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等理念的实际转化效应,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多元化发展态势的形成。许多地方也已认识到“大而全”、“小而全”的弊端,开始注重实效,追求精品,追求管用,不做表面文章。职业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将促进职业教育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这必将会成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亮点和特色。

    二、职业教育大众化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就业
    (一)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其中“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人民安居乐业”、“就业是民生之本”等提法,已把我国的就业问题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向全国人民展示了一个新的生活境界、生活质量的理想。“安居乐业”这是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梦想和追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它将变为社会的现实、社会的真实。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的21世纪的庄重承诺,真实地体现了“三个代表”的思想。
    小康社会,对于人民大众来说,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安居乐业”。新中国成立以前,农民终生所追求和盼望的就是“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康社会;此后,则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追求。这是一种最朴实、最生动的生活理想的描述。目前,我国所实现的小康,还是初步的、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安居乐业”是小康社会的基础目标,也应是职业教育发展规划重点关注的目标。
    21世纪的中国教育只有明确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才能实实在在地体现出“教育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质。对职业教育概念的理解应建立在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基础上。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还需要在发展职业教育上下大力气,如果不是这样,小康社会的建设将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职业教育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将会促进就业文化观念的根本转变。职业教育大众化将促进社会公平化的实现,使人们树立社会职业平等观。消除传统的鄙视职业教育的意识,实现社会就业的公平与公正,淡化社会身份的区别和歧视,逐渐取消干部与工人的区别,居民与农民的区别,工人与农民工的区别,真正实现劳动者的劳动就业的公民平等权利。中国没有农民的小康,没有下岗工人的小康,就不会有真正的小康,这既是最浅显的道理,又是深刻的道理。
    (二)职业教育大众化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本增值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实用性、目的性和针对性都是比较强的,具有加速实现人力资本增值的功能,建立一个职业教育发展保障体系,要有长远的发展战略。我国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就证明了职业教育大众化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当时,“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出现了一批先进典型,“上一个项目,推广一门技术,培养一批人员,带富一批群众”,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地的老百姓至今还念念不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何由一个人口大国转变成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和人力资本大国,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依靠发展教育,特别是发展职业教育。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都有责任和义务加强服务创造性的培养,创造职业教育新的实现形式,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办出学校自己的特色。要有长远发展设计,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合办学,实现“订单培养”、“订单培训”,借助外力发展自己。发展职业教育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以促进就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为重心,保持职教与普教按照合理的比例协调发展。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后,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有所好转,各地因地制宜,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根据生源状况的变化,及时进行了职业学校布局的调整。专业设置上,更加灵活,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强了专业设置的适应性、超前性、弹性和动态跟进。在利用最新的教育技术设备,探索走跨越式的发展道路上有了新进展。
    人力资源的开发是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的。完成了“两基”任务的地区,要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适时地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进行劳动力就业和转岗培训。劳动力富裕地区,要拓展就业渠道,积极开展对外劳动力输出的合作,有计划地对进城务工的农民进行培训。量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可以拉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许多优秀的农家子弟期望能上中专、技校,是为了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吃上“商品粮”成为城市居民。如今是收费上学,不包分配,自己找工作,大学扩招,上职业学校难就业,已没有多少吸引力了。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最重要的是政策的正确引导。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升学的比例,鼓励优秀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直读高等职业院校,扩大专科升本科的比例,延缓毕业生的就业时限的压力,对学生个人,对国家都是有利的。教育质量是一个相对概念,不是绝对概念。大学毕业后待业,总比中学毕业待业要好,只要社会就业政策是透明的,学生、家长都是通情达理的。另一方面,社会人力资本增值了,人力资本的储备增加了,一旦新兴产业发展,就有了高素质的产业后备军,这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
    (三)职业教育大众化将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就业工作是政府永恒的职责。职业教育的功能决定了它的作用,它是各级政府实现其功能的重要把手和载体。职业教育大众化将促进政府职能及时转换和兑现。
    第一,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青岛市政府根据多年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提出“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的理念,是有深刻意义的。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是人,人的教育水平、技能水平,决定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政府部门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需要树立服务的主体意识,主动创造社会需求,引领社会需求。职业教育本来就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不应是被动地去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进步、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而应是主动地超前地培养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人才。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设备可以引进,高精尖人才可以引进,可是大量的高素质的工人和技术员不可能全靠引进来解决。工人和技术员的素质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职业教育的地方性与市场性是矛盾的。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没有市场性,是谈不上地方性的。地方性一个方面反映了它的特色性、不可替代性、社会需求性,另一方面地方性应服从市场性。职业教育只有面向市场,才会有生命力。劳动力市场活跃,经济必然活跃,这是相辅相成的。
 

学海网
   第二,抓职业教育就是抓就业和稳定。以社会需求决定办学规模和形式,以就业岗位的需要决定办学的规模和方式,这是职业教育发展需要遵循的一个原则。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城市下岗职工通过培训,提高了就业能力,将会消除一些社会不安定因素。抓职业教育是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最实际的行动。这是政府部门服务的真诚性问题。真诚性问题体现在服务视野及其空间扩展上,体现在政府的投资和管理力度上,体现在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上,体现在当地的优惠政策上,体现在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致富率上。通过职业教育可以把社会的人力资源盘活,建立人力资源控制系统、流动的预警系统、培训系统、监控系统,从村、乡到县层层有人抓,从城市的社区到街道层层有人管。“利为民所谋”,执政为民,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信任。这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第三,抓职业教育就是抓发展。各级政府部门需要把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要树立服务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意识。要有国际视野、战略眼光、战略思维,要处理好长计划短安排的问题。发展职业教育要紧紧围绕“师资”、“质量”、“市场”、“技术”等核心概念。要强化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搞好人力资源的分析、分解和规划;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选择问题,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社会技术构成状况,而且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经济和心理承受能力。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实行人才、管理、技术、经验的迁移,鼓励有实力的教育集团对于处在不利地位的职业学校实行兼并或托管,实行先进管理机制的输出,全国连锁办学,形成规模、网络经营等。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职业教育大众化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概念
    21世纪的职业教育概念,它是在网络文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大发展的基础上的概念,其形式与内容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要求的基础教育的起点更高了,它反映了各种价值观念,它是各种民族文化的深刻体现。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起始于19世纪中期,那时社会的需要是低层次的低水平的,对职业教育的水平要求也是对等的、相应的。20世纪初期,以黄炎培先生为代表的一批职业教育的倡导者所处的时代,仍是贫弱交加的旧中国,政治黑暗,经济落后,职业教育救国的理想是难以实现的。现代职业教育的功能则是多重的,但基础的功能还是满足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需要,发展更高层次上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制约的。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教育形式相适应。职业教育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内涵都是有很大区别的。我国还处在各类社会形态混合发展的阶段。因此,还不能死板地认为,只有技术教育成分的教育才是职业教育。我们认为各类为就业而进行的定向教育都应该被称为职业教育。21世纪的职业教育概念是不可能再沿袭20世纪初对职业教育内涵的界定的,因为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发展了。社会技术手段的应用水平决定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层次,社会的技术构成也决定着职业教育的构成,这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传统的职业教育理念,就是训练一种实用技术或技,能,为一个人的谋生服务。在生产技术还很原始的时候,也许还能行得通。可是,当今的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仍沿用传统的行为方式去行动,也是很难取得明显效果的。职业教育在现阶段的定位,应是为“人人有业”服务,为“人人能就业”服务,以后将提升到为“人人能创业”服务,进而为“人人能乐业”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促进创业是职业教育的理想要求,是职业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也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职业教育由初始的“一技之长”,到“一专多能”,由“一专多能”到宽口径的职业市场适应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的提升,这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这是一个生产力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环节是不能省略的。
    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功能。目前,我国正处在历史上生产力发展的最好时期,职业教育也随着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逐渐进入一个有利的发展新阶段。特别是借以实现文化传播功能的工具意义的作用,需要得到充分的正视。职业教育最现实、最实用的工具功能,体现在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上。要完成十六大确定的教育发展目标,“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离不开合理的教育结构的。只有结构合理,功能才会齐全,整体效应才会好。结构决定功能、机制、效率、效益。在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方面,过去我们走过许多弯路。职业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内在素质和就业能力。职业教育不仅具有育人功能、经济功能,而且还具有先进文化的传播功能和政治功能,能够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和塑造人,它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教育形式,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教育功能。
    (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职业教育大众化问题
    解决就业问题人们常常只注意了政府能够创造多少市场机会,引发多少社会需求,而恰恰忽视了就业者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相关机构的建设和机制的养护等问题。“急功近利”、“现喂鸭子要下蛋”的思想意识,在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问题上反映比较明显,导致职业教育的资源供给体制不健全,自我发展能力、竞争力得不到保护,缺乏科学的客观实际战略发展规划和制度安排,影响了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于1996年5月15日经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1996年9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总结了以往职业教育发展的事实与经验,对于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有法不依的现象还是大量存在的。不守法、不执法,谁来追究。政府负责人的行为谁来有效地约束。约束无效,就失去了民心。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学生、家长、社会都是非常重视的,而职业教育如果政府不重视,不从政策上加以引导,没有政府的力量是很难推动的,是很难得到发展的。这是一种社会体制以及社会运行机制长期作用的结果,是一种文化的沉淀。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有科学的规划,规划需要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不能只是“秀才们的设想和畅想”。当一次又一次的宏伟规划落空的时候,在人民心中沉淀下来的是什么呢,是激情和权威的消失,是麻木和消极对应的存在。当“规划墙上一挂”的时候,失掉的是一种信任。
    职业教育大众化问题,实际上是职业教育的普及与发展问题。地方要有相应的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学校要有更为具体的管理规章制度。要避免形式主义和跟风跑,要因地制宜,贵在落实。规划要协调落到实处,布局要合理,投入管理有人抓,有检查验收。要更加注重解决依法治教的问题,加强执法力度,加强职业教育的督导工作。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在地方,文件是这样规定了,如何落实,一方面靠执法部门的监督,另一方面要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如果广大人民群众感觉到这事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效果就不会好。政策没有群众的呼应,政策就有问题,就要及时加以修正。要依靠舆论的力量,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建立全社会有效的监督机制,保证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打通学位通道,这将会带来它发展的新生机。人们可以选择一举两得的就学途径,既有就业的技能,又9B满足学历方面的需求;既节省了个人成本,又节省了国家成本。个人的时间得到充分利用,在相等的时间内也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财富。这样做的结果,将会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从事工程技术类的工作,解决我国高级技术人才长期缺乏的难题,促进技术与生产力的加速转化问题。国家“学历”“学位”的激励投入,换来的是人才辈出,换来的是“中国制造”业的繁荣,这个投入产出账是值得算的。市场经济的作用机制,迟早是要突破—些行政体制障碍的。早放开,国家与个人就早获益。
    (三)要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解决问题
    首先,要解决职业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问题。各级政府应该确立“职业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实施后,第一要发展的教育类型”的思想观念。职业教育是受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教育领域。在基础教育阶段要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把重视劳动技术教育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真正予以落实,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职业劳动的认识。素质教育“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③要解决把素质教育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应付检查的问题,需要靠改革考试制度来引导。现代职业教育由社会来办。由地方来办,是一种发展战略,但不能弱化中央政府的投入机制。这关系到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平问题。国家需要把社会财富二次分配的重点放在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上,进行有效的转移支付,这样所产生的社会政治效益及经济效益将是巨大的,将是长远的。
    其次国家要重点办好一批职业教育中心,真正发挥中心的辐射作用。办出样板,办出特色,办出人民的信任,办出人民群众的信心。“综合高中”在我国的重新实验,是市场经济文化的一种体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综合符合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综合高中”的办学形式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与美国的教育制度虽然不同,但是人的创造力、创新能力的适时开发的规律是相同的,美国的基础教育是综合的,提倡创新精神,因而它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一流的。创新来自综合,研究、消化美国的经验,兼容并蓄,为我所用是应提倡的。当然,20世纪20—30年代,我国的一些教育家曾主张和实验过美国模式的“综合高中”,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成功。但不能证明现在就不具备学习和实验的社会条件。要消除人们对“发展高中教育’;的误解,“发展高中教育”并非是全指发展普通高中。要彻底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必须全党重视、全民重视职业教育问题,建立以就业教育为主体的全民教育体系。
    第三,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重点,应放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普通高等院校长期是受到政府和社会重视的和关注的,也由于人们传统文化观念的作用,它具备了自我聚财、自我发展的能力。而高等职业学校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在中国的特有文化中,长期受到排斥和歧视,在教育的门类中,高等职业教育本身就先天不足,因此,需要在政策上有一个相应的关照,以扶持它的成,长,否则它会被强大的普通高等院校挤垮,处于不能生存和发展的境地。高等职业教育本来花钱就多,地方官员不热心这方面的投入与产出的效果,根子在观念,在干部考核的政策规定和导向。职业教育是一个弱势学科,但它又是一个最实用的学科。过去国家投入的重点是被列入“211工程”的普通高等学校。职业教育只是被当作三流的学校来对待,是被打人另册的,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高等职业教育本来费用就高,而把发展所需要的成本,转嫁到学生身上,又引发了高收费,这种双重压力,无形之中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国家从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应该改变教育的投资方向,面向大众的就业,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扶贫济弱,将一举三得,弱势学科得到发展,弱势群体得了保护,社会赢得了发展和稳定。特别是享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自主权的省、自治区政府,应该在自己的辖区内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对高等院校要实行互相联动机制,工程类的教育院校、实用文科院校要对口支援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收费高于普通高等学校,这样急功近利的行为,也挫伤了人们对高等职业学校的热情和信任。特别是在招生收费政策上,大学二级学院的政策也不规范,各行其是,有的大学二级学院名实不符,没有实心实意地办学,而是打着办学的名义创收,不顾教学质量,伤害了学生的希望和家长的期望,给高等职业教育的声誉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教育部已出台《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校管理的若干意见》,情况将会有所好转。《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实施,社会力量投资办学会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机遇。“国家鼓励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国家鼓励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④引进新的生产力要素。“世界工厂”要落户中国,我们有什么样的技术力量基础予以对应,使其有投资发展信心,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这也是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问题。
    国家要下决心重点投资建设网络教育平台,建立一个实实在在的网络学习社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全民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北京发生“非典”时期,北京市教委开设了“空中课堂”,选一流的教师授课,很受家长、学生的欢迎。这也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提倡什么,需要提供实现目标的条件。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充分注意解决技术手段的问题。借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时机,利用高新技术和中间技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仿真技术、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等武装职业教育,可以节省教育教学成本,产生更大的学习效益。课程资源社会化、教师资源社会化的问题,要由国家来统筹,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职业教育。
    (四)职业教育要“为人民服务”
    个性化服务是服务的理想层次,工作难度比较大、要求高。但是,这是市场经济的规律所致,教育是国民经济门类中的第三产业,是服务业,需要体现它的服务性。这就有一个服务质量和市场选择性问题。
    第一,职业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本,进行个性化课程设计,促进每个公民和谐发展。职业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有责任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细致的了解,进行有针对性的成长课程设计,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爱好,把学生的爱好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为学生的未来服务。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改变传统的僵化的学习方式。实行弹性学制,利用学分积累等方式,适应学生不同情况的需要。职业教育的个性化服务是职业教育形式的重要创新,是职业教育大众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二,职业学校要实现跟踪教育。从长远看,学校、社会劳动组织不仅要建立学业指导、信息提供、远程技术支持的网络系统,而且还需要建立一个从学校到就业的“人生关照”系统,使学生感到集体的力量,人生自信地成长和存在。在基础教育阶段,要有效地实施劳动技术教育,适当地进行职业准备教育。开展职业指导,也不要用传统的思维模式,过分地强调中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本”,能促进就业并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就该提倡,不要指望学校教育就能解决人的一生的职业选择问题,关键是给予人们一种职业意识、市场选择意识、创业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不断学习的能力。特别是在高中阶段,要使大多数学生在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上,能够达到比较符合一个现代社会公民所需要的水准。职业基础教育不可少。人们职业意识的形成,也要靠从小培养。开发学生潜能,提高未来就业者的职业素质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系统工程。城乡教育资源要整合,实现效用最大化,为未来就业者和已就业者提高优质服务。


    总之,在今后的二十年发展机遇期,职业教育将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应该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是“民生之本”,是兴国、立国、强国、富国之策。德国、日本早就是受益之国。我们的国情决定着“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职业教育就是抓就业和稳定”,“抓职业教育就是抓发展”,“抓职业教育就是实实在在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业是人民群众的第一需要,促进就业,促进“安居乐业”必将是职业教育的第一使命,也是各级政府的第一责任。我国需要构建职业学习、职业发展、职业创新的社会,实现人民群众的充分就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职业教育大众化将是必由之路。


    注释:
    ①见《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教育科学出版杜,1991年6月出版,第35—37页.
    ②见《人民日报》2003年3月25日朱剑红报道.
    ③见《现行教育法规与政策选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第438页.
    ④见《中华人民共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第3条.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