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历史新课程的师资培训

历史新课程的师资培训

日期: 2008-12-29 15:02:33 浏览: 1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白月桥1,邢凤珍2

实施历史新课程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环节,而历史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主力军,是影响新课程实施诸要素中的决定性因素。新历史课程要求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这构成了对广大历史教师的新挑战。面对新挑战,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完善知识结构,扩大专业领域,提高实施新课程的基本素质。为此,教育部几次下达关于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的文件,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好全员教师培训,搞好继续教育,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本文试就历史新课程的师资培训问题谈些看法。

学海网

一、师资培训的需求

探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订师资培训计划,首先要确定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各种培训需求。所谓师资培训需求,就是新课程与教学对教师提出的素质要求与教师现有的素质之间存在的差距。课程与教学是社会和时代决定的,不同历史时代的课程与教学有不同的特点,时代发展了,课程与教学必须随之进行变革。但是,教师的施教工作需要相对稳定的条件、按部就班的工作环境,这就是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也是课程改革的一条规律。在我国新课程背景下师资培训的主要需求如下。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需求

面对新世纪“地球村”的形成和“知识经济”的崛起,世界各国无不从各自的竞争战略出发改革国家的教育目的,努力改变教育在社会变革中的滞后现象,这些变革覆盖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关系到学校的各门课程和每个教师的素质,所以,必须要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但是,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我国的教师培训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了解时代特点,加强科研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实施新课程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历史学科是基础教育的必修课,是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因此历史教师的素质应当更鲜明地体现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历史学科师资培训的首要需求。

(二)课程体制变革的需求

课程体制是指课程体系结构和国家管理课程制度的政策。经济体制决定课程体制,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课程体制,同一个国家的课程体制也是发展变化的。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统一的课程体制,那时全国只有一家出版社编写全国通用的教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课程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国家制订了各种课程文件,明确规定基础教育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新课程体制的贯彻落实,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改变旧观念,增强编订课程的能力,彻底抛弃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三)教师职业角色转变的需求

如何看待师生之间的关系,怎样认识教师职业的角色?在这一问题上,传统教育思想的评价定位和现代教育思想的评价定位有所不同。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必须重新认识、定位教师职业的角色。现在的教师要由一个板着面孔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转变为课程的探究者、文化的传播者、活动的组织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智力的开发者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者。然而从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并没有完成,这就是师资培训的第三种需求。

(四)教师专业知识领域拓展的需求

基础教育教学科目过多、强调学科本位、知识零碎割裂、彼此缺乏贯通整合,这不仅是我国课程教学的现状,也是亚洲一些国家或地区中小学的共同弊病。减少教学科目,打破封闭的学科体系,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是当代世界课程改革的时代特点。历史学科同样如此,历史客体、历史科学、历史课程教学,是内容密不可分而又内涵不相同的一些概念。历史课程教学虽然研究历史发展过程,并以历史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但历史课程的编订、教学活动的开展,还必须以课程论、教学论、心理学和教学方法等理论为根据,并做到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渗透。这就决定了历史师资培训的第四种需求。

(五)教师个体个性特点的需求

社会历史发展和课程体制变革,向整个中小学教师群体提出的需求,是共性的最广泛意义的需求。而教师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为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所提出的需求,是教师个体个性特点的需要。在过去的教师继续教育中,在制订培训方案时很强调改革发展中时代的共性需求,而忽略教师个体的个性需求。但是,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特有的需求,例如,一个学历还没有达标的历史教师,他最关心和着急的是如何通过培训、进修拿到学历;一个大学历史专业毕业的教师,有着扎实的历史知识,也了解前沿性的学术动态,他最需要培训的主要不是专业课程而应是“通识性课程”;对于一个不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教师来说,帮助他在短期内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适应时代的发展,正是他发展道路上当务之急的需求。教师个体各自的需求不尽相同,具有多元性、层次性和鲜明的个性特征,所以,今天我们拟定师资培训计划时就要特别注意个体需求的差异性。

二、历史新课程师资培训的目标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通知》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有关规定,笔者认为历史新课程师资培训应达到以下目标。

(一)了解改革的历史性和必然性,增强实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校课程是由历史时代决定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必须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但由于学校教育的特定环境和其他一些原因,教师的思想观念往住滞后于课程改革的实际。通过培训要使教师了解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目标、改革的相关政策和措施等,增强教师自觉实施新课程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改变传统教学思想,树立适应新课程体制的理念

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是人们对特定时期的教育概括认识的结果,它反映一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我国新课程体制已确立的今天,为推进素质教育,教师要勇于开拓、创新,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重新认识和定位教师本身职业的角色,树立现代的课程观、知识观、教学观和师生观,形成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理念。

(三)熟悉新课标教材的特点,具备有效实施的能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全方位的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规定的六项具体改革目标从课程体制到教学评价无所不包。历史课程标准和以前的历史教学大纲相比,历史教材和以前的历史教材相比,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材体例、施教方法等与以前相比也有很大不同。这些变革要求教师要具有各种各样的能力,如,调适教材内容的能力、设计地方课程的能力、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的能力、与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科学设计习题的能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能力等,这些都是历史新课程要求教师需要达成的目标。师资培训要以提高教师的各种技能、方法、水平和能力为本,切实提高教师实施新课标教材的能力。

学海网

(四)掌握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能设计科学的评价方案

新课程改革把课程教学评价观的转变作为重要枢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课程评价体系;教育部于2002年12月特别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但从实际来看,历史科的课程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目前仍然把升学甄别选拔作为重要甚至唯一的评价手段,教师缺乏评价的基础理论知识,所关注的仅是升学。因此师资培训必须使学员掌握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内容要求,能独立设计评价方案,彻底改革应试教育的评价观。

以上培训目标是根据新课程教材改革的特点和我国历史教师队伍的实际状况拟定的。目标的拟定是以思想观念的认识转变领先,提高实施新课程教材的技能能力为本,掌握运用评价的理论方法为重点和难点,目的是使被培训者成为合乎时代需求的新型教师。

三、历史新课程师资培训的内容

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教育部一直重视的问题。近几年来,为适应教师终身学习和新课程改革的形势,教育部通过招标,组织专家编写,并从中筛选出200余种师资培训教材,其中包括历史学科。师资培训课程的内容,既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又要研究吸纳原有继续教育教材的精华。基于开发创新和历史继承相结合的观点,按照“边培训、边研究、边开发、边建设”的原则,现拟定师资培训课程的内容如下。

(一)通识性课程的培训内容

新历史课程教材的设计编写,要求克服学科本位、避免专业化、加强学科间知识的相互联系和渗透。教师要驾驭新的历史教材,不仅要有历史专业知识,此外还必须具有课程理论和教学论、教学方法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通识性的基础知识。掌握通识性的基础知识是提升教师施教能力和驾驭历史新课程的前提。

(二)专业性课程的培训内容

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和以往不同,必须把通识性课程的培训内容和专业性课程的培训内容密切结合,做到二者并重。这里所谓专业性课程的内容,不仅仅是历史科学本身的内容,此外还应包括基础教育历史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知识内容,如,政府部门颁布的课程文件、历史课的设置、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等,都属于历史专业性教师的培训内容。

(三)编订课程理论方法的培训内容

过去,我国实行基础教育课程体制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地方基本没有编订课程的职权。学校教师也只是照本宣科,没有亲自编订课程的必要,自然也不需要编订课程的知识。现在我国实行三级课程体制,课程编订权下放,地区教研员和历史教师需要编订适合地区需要、反映学校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因此教师或教研员需要掌握编订课程的基本理论方法,了解课程变革的历史趋势,知道历史课程文件和教材变革的过程,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有关课程学的术语和概念,具有编订课程和教材的基本能力。

(四)前沿性科技知识的培训内容

当代科学技术知识综合化和细分化两种发展趋势并存,一是新生科学技术知识通过细分不断产生新的科学知识门类;二是各种科学技术知识通过综合不断相互渗透和融合。例如,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历史学科都有着重大影响,所以,历史课程与教学要顺应科学发展趋势,把前沿性科学性技术知识纳入师资培训的内容。对于条件较好学校的教师,要参加信息技术的培训,学会使用计算机,能够在网络上搜集资料信息,会制作课件,做到教学手段现代化,根本改革“一枝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三合一的教学方式。同时,环境意识是新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环境意识作为一项重要的改革目标,历史教学要对学生进行环境、人口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所以,要通过师资培训使教师树立环境教育的新观念、掌握实施环境教育的方法和能力。

(五)科学设计各类型问题的理论方法

2002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初中毕业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都规定:骨干教研员和优秀教师要成为命题、审题、阅卷的主要力量。为此,我们的教研员和教师必须提高出题、命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以适应评价考试制度的改革。

当前,许多地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很深,就历史学科来说,存在着以下现象:评价形式单一,许多题型只能测试结果,不能检测思维过程;题海战术,只能对学生进行死记硬背知识的重复训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历史思维;命题的类型和方法只是停留在经验主义阶段,缺乏深入的专题理论研究。基于这些情况,有必要把设计各类型问题的理论方法作为一个培训专题,以提高教师设计问题的理论水平,使各种命题从经验主义走向科学,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因为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

(六)素质教育综合评价的理论方法

中小学考试评价制度和理论方法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枢纽工程,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指出:“现行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突出反映在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发展与激励的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个性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尚未形成健全的教师、学校评价制度等。”历史课程与教学改革,师资培训计划制度,必须使教师懂得素质教育的综合评价理论体系,同时能把这种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从而制订各种具体评价方案。评价问题既是师资培训的通识课内容,又是一种专题性知识。

师资培训的内容是错综复杂的,但概括起来,上述各方面是实施新课程的历史教师应当具备的。这些培训内容是由时代需求和培训目标所决定的,新一代课程要求新一代的教师必须具有这些素质。

四、历史新课程师资培训的研究模式

教育教学的科研方法多种多样,其目的大都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水平,以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必须制定科学的师资培训计划。这里所运用的科研方法,不是其他方法而是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当今国际上一种很盛行的科学方法,反思自己的实践,总结经验体会是其本质。行动研究法有三大特点:1.为了行动的研究;2.在行动中研究;3.对行动的研究。行动研究是跨越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是促进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新课程改革的大好时机,为教师开展行动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环境。今天我们拟定的义务教育历史科师资培训计划,就是一种行动研究计划,其目的是使广大历史教师不再仅仅做一个“教书匠”,而是要做一个研究型和学者型的教师。

总之,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任重而道远,并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教师改变思想观念、改变职业角色、改变教学方式等,促使自己发展成为研究型和学者型的教师,从而为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一代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