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职高专实践性课程设置模式的新探索

高职高专实践性课程设置模式的新探索

日期: 2008-12-29 0:18:55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王 正

摘  要:实践课程的设置模式是高职高专院校形成自己品牌特色的关键内容之一。开放性自导式秘书岗位实践课程模式以其课程的开放性、环境的真实性、内容的可重复性和学生的自导性,显示了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岗位职业能力和自我发展的综合素质能力的优势意义。

关键词:开放性;自导式;实践课程模式

 

    各高职高专院校围绕着培养应用型、技术型职业专门化人才这一根本任务,努力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在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和本校本专业特点的课程模式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有力地推进了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促进了新的有特色的课程模式的形成。

 

    一、以服务社会为导向的品牌特色是课程建设的宗旨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地处浦东金桥出口加工区,学校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导向、以产业需求为中心,产学研结合,提出了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目标要求,“订单式”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使学生具有解决现实经济、生产、管理、服务中的实际技术问题能力的教育教学模式为核心竞争力。

为实现学校这一目标要求,形成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品牌特色,学校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学海网
从公共课程到专业课程,从理论课程到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使我们深切体会到,高等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实践课程的设置尤其是关键。我们根据各专业的不同内容和环境条件,在实践课程的设置上采取了多种形式: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以行业执业标准导入教学内容,结合课堂教学进行;进行实训环节与工程技术应用对接,将职业技能鉴定纳入实训计划,通过课堂模拟的实训课程完成;以校内实训场所进行模拟岗位实习或安排到企业单位顶岗实习,做到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对接。通过充分利用教室、实训室、企业实习场所,由校企共同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和具有工程背景的其他复合型人才,做到了三个“无缝对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特色。但学校品牌特色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丰富和提升的过程,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它不仅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且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活动体系,一种不断更新的过程。为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努力,继续推进课程建设的发展。

 

    二、以人为本的综合能力观是课程建设的目标

    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认为,职业教育必须针对具体某个岗位对个体进行训练,使个体接受职业教育后能立即承担岗位任务,但这只是一种狭隘的职业教育观点。高等职业教育应从生涯规划的角度关注学生的完满性发展,使他由单纯的“技术劳动者”变为“技术人文者”。所以,高职教育除了传授专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外,还应向学生传授职业界中共同的、普遍的、核心的知识与能力,这种能力也被视为关键能力或核心能力,其主要内涵包括:交流与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应用技术能力、计算能力、组织能力、应用信息能力等。不仅促进了个人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容易适应各种职业岗位的多元要求,具有职业能力迁移的能力。我们应将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课程设置的理念贯穿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全过程。

以我校的秘书专业为例,这是一个开设了数年的成熟专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企事业用人单位提出了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能担任商务、行政助理级的较高层次秘书岗位的人才需求。为了适应社会对这一人才的新需求,我们确立了秘书专业继续推进课程改革的两个具体目标:一是坚持以与企事业岗位零距离接轨为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秘书岗位的职业能力;二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为指导,加强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综合素质能力。

 

    三、开放性自导式实践课程的尝试

    (一)模式的酝酿和试行

    围绕着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自我发展的综合素质能力这两个目标,我们对秘书专业的教学计划做了整体的修订。目前学生的专业实习课程是以模拟实习为主,这与今后工作的实际岗位环境有差距,这也是离学校提出的零距离要求的距离;目前点状分布的实践课程未能形成长线,使学生将理论教学的内容与实践课程的内容双向不断地反馈、思考、修正和提高;毕业前的岗位实习环境真实,但学生要兼顾撰写论文或设计以及就业寻职,难以在短时间内学习摸索锻炼,落实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开放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在学校学习的同时,有机会不断地了解社会,向社会学习,在实践中培养管理能力、交流能力、首创精神和合作态度。我们原先那种先在学校学习,快毕业时再去实习的传统教学模式确实已显得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了。我们将学生岗位实习的课程在形式安排上做提前、拉长、加宽和放限的变革,以弥补不足,形成新的特色。

    于是,一个全方位进行实习的课程设置——开放性自导式秘书岗位实践课程设置的思想初步形成。

    我们先在二年级的学生中增设了秘书岗位实践课进行试点。我们从秘书专业的特点和学校具有行政各机构部门和产业部门的有利条件出发,把学生安排到学校的科室部门去担任兼职秘书,进行真实秘书岗位的实践。由于学生在校内就能进行岗位实践,科室部门也乐意接受,此设置模式可操作性强。安排在学院为院长担任秘书的学生,他学着起草文件报告和发言稿;参加学院院长办公会议,作会议记录,整理出会议纪要;参与组织筹备会议;设立文档并进行档案管理;处理办公室的实务,学习如何与办公室的人员联系沟通;受本部门委托与外科室联系,学习如何进行工作交往;处理好工作与人际的关系等等。在时间安排上,要求宽泛,形式不拘。双方可随时进行信息联系,落实具体的实践课时间。学生不仅可以安排在科室部门,还可以考虑安排在校内的有关企业担任秘书,了解熟悉秘书的岗位职责。由于学生能够长时间地处身在真实的秘书岗位环境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而且在较长时间的实践积累中,学生能学习掌握处理各方的人际关系、注重学习方法以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培养把握与适应环境的能力等等,从而真正地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学海网
   (二)模式的特点

    新的课程的大纲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目的的原则来确定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体系结构,提出培养学生能力的措施,阐明本课程与有关课程间的联系。作为指导学生自学的纲要,充分体现优化课内、强化课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精神的指导思想。

    作为一个全方位、全时段、动态的课程模式体系,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课程的开放性。由于该模式不限定实践教学的总课时数,不指定每次教学的具体内容,也不具体规定每次上课的时间,教师按照两种能力获得的途径对学生提供学习资源、编制学习指南,施以教育指导,形成了各专业课的综合,突破了校内模拟实训和企业实习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的局限性,体现了将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结合并贯穿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新思路。

    2.环境的真实性。由于学生投身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办公环境完全是现实中的,因此他所做的具体工作如写文稿、会议记录、出简报、筹备会议、组织活动等,其真实性是以往的模拟实训难以同比的,从而学生得到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处理的经验也是模拟实训所不能相比的。

    3.内容的可重复性。以往的实训内容都是事先按计划逐个排定的,而此模式的特点是实习内容按自然发生,并可重复出现。学生这次没做好,有机会下次再做,而且部门的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提出工作要求,做针对性的具体指导,使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反复中渐进和提高。

    4.学生的自导性。学生的实践课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与有关部门联系落实实践的安排,学习过程中自己分析实践进展的情况,根据自己学习掌握的情况拟出实践内容的重点,可自己选择有关教师做针对性的辅导。此模式的教学评价不以传统的考试方式进行考核。学业评价由学生自己写出以实习收获和体会为主要内容的自我评价和接受实践部门写出的描述性评价两部分组成。

    (三)模式对学生学习和职业人生的意义

    开放性自导式实践课程模式在训练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具有自我导向的职业学习能力,旨在创造一种融学习、思考、实践为一体的环境,建立一种持续学习的理念和机制,使其形成在未来的学习型社会中的适应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1.学会学习。美国数学家保罗哈尔默斯有句名言,他指出:“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去做、去问、再去做。”本模式的开放性的特点,就是把学生推向具体的实践环境中进行基于复杂问题的学习,在这种未设定的教学方法和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融合、思考、探索,那么将有助于巩固和拓展他们的知识获得以及方法能力的获得,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2.学会合作。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合作的工作过程。本模式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会为自己的学习结果及其呈现承担责任,学会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结果与他人的问题解决进行比较,学会争取他人的帮助和帮助他人,能更懂得人际合作的重要性,重视团队精神的培养。

3.学会自我导向型学习。自我导向型学习是学习化社会的主要学习形态。这种学习是无论有无他人的帮助和指导,学习者自己都能发现自身的学习需求、设定学习目标、寻找学习上的人和物的资源与信息,选择并实行适当的学习方法,恰当地评价学习成果,这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本模式的学生自导性的特点,将促进学习者形成自我导向学习的动机与能力,这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教育的必然方向与趋势。

 

参考文献

[1]徐斌艳.迈向学习型社会的教育行动研究——建构学习型学校[J].全球教育展望,2003(10).

[2]孙玫璐.建构学习化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J].全球教育展望,2003(10).

[3]李  进.高职校企合作运作的思路就实践[川.中国高教研究,2004(1).

[4]王智祥等.论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5]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俞克新等.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教改实践[刚.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