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的路径研究与实践案例

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的路径研究与实践案例

日期: 2008-12-29 1:49:43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陈林杰

  摘  要:本文根据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群构建的实践经验,总结提出专业群建设的思路原则与路径。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群构建;路径

 

    一、专业群的内涵

    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内涵,并不是简单地等同于专业目录、课程设置,而是一个包含教学资源、师资配备、实训体系在内的系统。专业群指由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由若干个专业组成的一个集群。专业群各专业可以是同一专业大类中的专业,也可以是不同专业大类中的专业,能否归为一个专业群主要以是否拥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要求来划分,并且专业群中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面向企业中的岗位群,均能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其基本的实践性教学。

    二、构建专业群的必要性

    专业群建设对专业上水平、教学上规范、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提高办学效率与效益具有重大意义。

学海网
专业群建设是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切人点,所以高职院校抓紧构建本校的专业群是十分必要的。

    1.有利于体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特殊要求

    按专业群划分进行专业设置与布局能够较好地满足既要求专业相对稳定以进行专业建设与积累,又要求专业必须灵活适应市场需求这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特殊要求。通过专业群各高职院校才能够围绕区域或行业的需求和发展,规划各自的专业(群)布局,明确每个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并针对核心专业着力打造各专业(群)核心竞争力。

    2.有利于形成专业群体适应市场的优势

    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新的行业、新的工种、新的岗位群不断涌现,专业设置也需要不断更新。如果不进行专业群建设,一味追逐热门专业,则专业过于分散,形不成合力,不仅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而且专业拓展基础薄弱,难以推出新专业。相比之下,专业群能够较好地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专业群集聚了师资、实训等多方面的办学优势,具有滚动发展的功能,可以依靠原有的专业师资和实训基础,不断根据市场变化调整、拓展专业方向。

    3.有利于节约投资形成实践教学低成本优势

    高职教育的实训建设投资巨大,并且需要不断地更新、维护。如果专业分散,为各专业配备的实训设施因使用率不高、专业的萎缩及淘汰而出现闲置和浪费,或由于专业面大,资金投入不足而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相反,专业群由于专业相对集中,学校可以将有限的资金集中投入到相关实训室,进行系列化建设,形成一个完整的先进的实训体系。由于专业的相关性,实训设施优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高效共享,从而降低建设成本和使用、维护成本,大大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形成实践教学的优势。

    4.有利于凸显师资优势、形成高职特色和品牌优势

    高职学院“双师”队伍建设是其发展的瓶颈,专业群可以集聚起相近相关专业的教师资源,形成专业师资的数量优势、结构优势,在专业教学上可以灵活调用,既能降低专业教师的储备率,提高教师的使用率,节约办学成本;又能满足专业教学上的需要,增强各专业的竞争优势。另外,高职办学特色的形成,需要经过多方面的长期努力,专业群利于在较短的时期内集聚起师资、实训、科研、专业与课程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创出特色和品牌。

    5.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现代生产和技术的综合化趋势不断增强,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岗位内涵不断丰富往往是综合性的,常常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多种技能,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专业群技术平台拥有多学科的知识和多种技能,而且相对稳定,有利于培养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三、构建专业群的原则

    构建专业群十分必要,但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由外延扩展向内涵拓展转变。利用专业间互为带动的关联性,发挥专业群的聚集与扩散效应,超越“专业全而不强”,在一个大的框架内使原有专业获得生命力,形成学校专业的“精而专”,这是专业群所倡导的理念。目的是提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提升学校的办学活力与整体实力。

    (2)一个公共技术平台与多个专业方向相结合。抓住核心专业建立专业群基础教学大平台,逐步形成相互支撑、相得益彰的专业群布局。以“宽口径、多方向”的专业设置模式来应对职业岗位群中具体岗位的人才需求变化,并体现职业资格证书能力要求,促进学校拓宽服务面向,增强社会适应性。

    (3)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高职教育是需要积累的事业,没有一定的稳定性,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还会造成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强调灵活性就是要使专业设置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在保持专业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群结构,坚持在灵活性中追求相对稳定性,变中求稳,以少变应多变。

    (4)资源配置上体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按学科基础或服务对象范围划分专业群,充分考虑布局的合理性。人才培养的长周期和迟效性要求专业设置的布局有一定的前瞻性,应在人才预测的基础上作出整体规划,统一布局,“以明天的技术,培育今天的人才,为未来服务”,使专业设置更具有动态发展的可持续性,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量力而行。专业群构建不能脱离高职学院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客观环境和自身的具体办学条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可盲目利用专业设置的自主权一拥而上,造成专业的拥挤和浪费,要尽量在原有的基础上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四、构建专业群的路径

    专业群是市场需求变化与高职学院内在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构建专业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经过研究与实践认为,构建专业群的路径可以用左图直观地表示出来。

学海网
    (1)学校办学定位与战略。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培养,适应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它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又有职业教育的特色;每个高职学校的发展战略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发展战略对专业群的构建有一定的影响。

    (2)系人才培养目标。系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直接组织者与实施者,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系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群的构建有直接的影响,构建专业群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系人才培养目标。

    (3)监测外部环境。主要是监测人才市场环境,发现构建专业群的机会与风险。社会需求应用型人才的数量和结构的变化,市场对各类人才供求的涨落、长短线的转换都会灵敏地给专业群的构建带来机会或风险。因此,要经常监测学校所在区域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科技结构和就业结构,密切关注人才需求新动向,积极寻找新的专业增长点,寻找构建专业群的机会。

    (4)评估内部环境。主要是评估学校内以及系内部目前所具有的构建专业群的优势与劣势。评估的主要内容有办学历史经验积淀、专业数量与特色、“双师”队伍、实验实训实习条件、课程体系、教学手段、质量保证体系,等等。

    (5)预测构建专业群的能力与机会。主要是根据对外部人才市场环境的监测情况和对学校内部条件的评估情况,来预测构建专业群的能力与机会。在对社会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如果外部有构建专业群的机会,而且内部有构建专业群的优势,那么说明目前具有构建专业群的能力与机会。反之,则没有构建专业群的能力与机会。

    (6)制定专业群构建规划。

    当预测到目前具有构建专业群的能力与机会时,就可以着手制定专业群构规划。下面以我院国际商务专业为例:

    目标定位:培养适应对外经济贸易需要,既有较为宽广专业知识,又熟悉涉外经贸业务动手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群框架:整合现有专业,以“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多个专业方向”为原则,形成“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核心专业,以商务英语、外贸单证、国际货运代理和国际商务 (中外合作)等多个专业为方向”的专业群框架。

    构建计划:建成以4名教授、7名副教授、2名外籍教师为骨干,“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5%以上优秀教学团队。实验实训条件达到建设满足专业群实践教学需要。专业群在校生达到800人以上;职业资格取证率100%;就业率 98%以上。建设区域国际商务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为区域外向型企业提供科研和技术服务。构建国际商务专业群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将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专业建成省品牌专业。

    实施专业群规划:①经费投入。依据师资队伍建设支出、实验实训设备购置费以及设备修缮费等项目测算专业群总体费用,实验实训要建设成国际贸易综合模拟实训中心、企业管理仿真实训系统、物流工程与管理实验实训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②师资建设。引进和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9人以上,使高级职称教师和“双师型”专业教师的比重分别达到45%和85%以上。③课程配套。提高国际商务专业群内涵建设的质量,建立国际商务专业群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④改革教学模式。以进出口交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模拟设定的具体进出口商品交易作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各个业务环节,训练学生的相关操作技能。同时,加强教学质量的检查监督,建立内部教学督导和评估体系。⑤建设共享型资源。组建区域国际商务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进行产学研合作,为区域经济和行业服务。建设企业业务流程管理仿真实训系统,既满足国际商务专业群及经济管理系其他专业群实验实训的需要,同时又是一个辐射面广、实施效果好、资源共享性强的教学实验项目。

    专业群的保持和更新:以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两个品牌专业为核心保持国际商务专业群的相对稳定性。同时,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体系,经常性地开展专业跟踪调研活动,对历届毕业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同时建立教师下企业调研专业需求制度,作为对专业群进行评价更新的依据,并用以指导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单嵩麟,潘立本.地方多科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9).

[2]王天行等.高职专业设置影响因素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4).

[3]邵庆祥.基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高职专业设置理念 [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4]陶秋良等.关于专业归类与分流的探索.职业技术教育,2001,(25).

[5]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教育与职业,2006,(5).

[6]张海峰.论高职专业开发的目标、原则与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03,(7).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