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浅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日期: 2010-8-31 1:02:31 浏览: 5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论文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走向基层就业的同时,把就业指导课程作为重要的教育教学环节来实施,并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校;就业指导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已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高校在学人数达2300万,毛入学率达21%,从精英教育逐渐步人大众化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蕴藏着巨大潜力,也面临着严峻挑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日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就业体制经历了从过去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教育体制改革下的“双向选择”、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下的“供需见面”、“自主择业”三个阶段,与此同时,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增幅较大。势必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新的压力和严峻考验。
   一、正确认识当前就业环境
   据统计,20o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338万.比2004年增加58万,增幅达20.71%;2006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今后几年高校毕业生仍将出现大幅度的增长,造成目前就业形势主要原因有:一是全社会总体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劳动力供大于求,缺口超过1400万,比2005年增加100多万人。这将是我国就业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二是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东、中、西部的区域结构性矛盾和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矛盾同时存在。地区之间、院校之间、学历层次、专业之间的人才分布极不平衡;三是阻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地方性政笫还依然存在,例如有些城市限制外地生源落户的问题难以彻底解决。在一定程度上给部分毕业生顺利就业带来了困难;四是用人单位观念和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尚需转变。用人单位对人才出身、对学历的盲目追求,不顾人才自身能力与素质,片面将学历等同于人才质量的做法,不但可能影响人才作用的发挥,还会严重地误导当前的教育,用人单位只有树立科学的的用人标准.才能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另一方面。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必将导致大众化的就业,大学生必须从固有的“社会精英”观念中走出来,降低过高的期望值。调整心态,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和职业规划,尽快适应就业环境,参与到择业与竞争中去。
   做好就业工作,是高校生存的前提。更是高校发展的空间。就业工作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就业,保证稳定就业。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发展,不就业族、自由职业族、考研族、创业族、打工族、出国族、啃老族纷纷出现,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多样化和多元化。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给学生就业带来的新问题。高校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进行观念上的创新和制度上的改革.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二、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全国高等教育在校人数的规模达1660万.居世界第一。实践证明。高校扩招顺应了我国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选择。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2006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和核心工作。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是有志青年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途径。
   “十五”期间国家已明确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制度。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自2003年以来.国家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进村、进社区计划”等项目。为高校毕业生打开面向基层就业的空间。也为进一步合理调控和配置高校毕业生资源,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开辟了新途径。2005年。中办、国办制定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提出了~系列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工作的政策措施。从当前实际情况看。我国西部和基层人才匮乏,素质需要提高,特别是在基层急需的教育、医疗卫生、农业技术等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可以说,解决西部和基层人才匮乏问题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选派高校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基层输送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将有利于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结构.促进基层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国家相关部委2006年制定下发了高校毕业生“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计划”(即“三支一扶”文件),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的实施也是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一个具体行动,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的一个举措。
   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对于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具有长远意义。高校毕业生是我们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人才作用的发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对于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来讲,并不是无业可就,西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需要大量各类人才,但由于这些地区待遇、条件、政策、工作环境和观念等因素,影响了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积极性。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采取优惠的政策,吸引毕业生到基层服务.并且坚持下去,将会大大拓宽毕业生就业的渠道。同时.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形成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对青年人才培养具有战略意义。大批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因此.我们必须把培养和造就千百万高素质的青年人才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点。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有利于让广大高校毕业生熟悉国情,了解民情,不断增强热爱农村、扎根基层、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让他们在艰苦的基层经风雨、见世面,丰富阅历。磨炼意志,提高能力。全面发展。
   三、提前准备。结合需求。推行就业指导课全程化
   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是高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效果是影响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几年.就业指导课已被列为高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在高校的传统就业指导课内容当中。偏重于就业政策法规和就业技巧的指导;向学生提供用人单位就业信息.主要依靠的是国家相关的就业政策和就业指导老师的经验。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向科学化、专业化、全程化方向发展。要求其从内涵到形式都必须进行改革才能适应就业市场瞬息万变的需要。为了帮助学生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在思想索质、知识能力、心理状态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高校必须推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因此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应作为重要的教育教学环节来实施,并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每学年开设相应的就业指导课程通过全程化的就业指导.着力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目标意识。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提高心理素质,适度调整就业心态和期望值,为最后就业作好准备。
   目前。就江西中医学院而言。已把就业指导课作为全院学生的必修课程,内容分别为一年级:就业形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二年级: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职场礼仪:三年级:大学生就业观创业观指导、就业心理、求职技巧:四年级:大学生就业法律与政策,诚信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通过以上这些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要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其顺利就业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则是要帮助和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的需要,准确定位。全面、迅速、有效地与工作岗位结合,在科学人生观、价值观指导下。用合适的包装成功推销自己。
   四、建立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建立一支高索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提高师资质量水平是做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面对新的就业环境.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还极不完善。学校指导渠道单一,就业指导教师水平、就业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许多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只是就业信息发布和办理就业报到手续的通道。从事就业指导工作,事实上是一项专业化工作。从事人员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综合知识。通晓国家、省市就业政策。很多高校就业指导老师由行政人员、专职辅导员担任.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到岗“指导”学生就业,不能开展科学、规范、有效的职业指导,整体素质令人堪忧。为了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质量。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加强教师培训和教育,构建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团队。并建立健全开放、畅通的就业信息网络。我国自1999年起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开始进行职业指导师资格认证制度.目前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不过一万余人。而高校中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的就业指导专职人员所占比例更是不多。因此相关教育等主管部门要在高校大力推行职业指导师资格认证制度.使就业指导走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方向。
   五、结语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要从长远发展的高度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密切配合,构建以学生为本.适应市场需求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积极探索符合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