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关于构建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思考

关于构建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思考

日期: 2010-7-20 15:22:10 浏览: 1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论文摘要:构建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是高等学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高校培养人才目标关键的实践环节。我们要把就业指导贯穿大学生大学生活的全过程,贯穿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就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而言,完整的指导体系还处于建立过程中,就此提供一些构建思路。
   论文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工作体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迅猛发展,尤其是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毕业生人数每年增加60~70万人,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面对新的形势,国家确立了“市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但目前由于我国人力资源市场机制不完善,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相关联的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认识不深,自身作用发挥不够,导致客观上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高校准市场体系的建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学校地位、知名度、影响力密切相关,关系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日显重要。如何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本,创新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不足
   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是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由“统招统分”改革为“自主择业”而出现的,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虽仅有十几年的实践,但在国家、社会、高校的共同努力下,走过了认识、借鉴、应用和创新之路,并在全国高校中得到了广泛开展,一些大学还成功地探索出了适合我国实际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和工作实践,实属不易。但与国外成熟的就业指导理论和工作实践以及社会和学生迅速增长的需要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纵观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整体工作,主要有以下不足:
   1.高校就业指导的职能单一与内容匮乏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比较单一,内容过于狭窄,主要是针对当年毕业生的择业需要而展开的,具体实施就业指导的时间基本上限于大学生毕业阶段,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停留在对于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就业政策及规定的诠释和就业技巧的简单讲解,由于缺乏对“就业指导”科学内涵的全面理解以及对就业工作缺乏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导致就业指导工作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行政管理工作方面,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比较单一,只重管理职能,忽视服务和教育职能;就业指导内容狭窄,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在职业判断、职业选择能力的培养、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择业心理、适应社会的引导等方面着力较少,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
   2.高校就业指导方法和手段陈旧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大会“灌输”,即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级、专业乃至个体的差异性,就业指导的现实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又缺乏分类指导、差异性指导的方法和实践,更谈不上一对一个性化指导,严重影响了就业指导的实际效果。同时由于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加之高校就业部门尚未实现从“等米下锅”到“找米下锅”的信息搜索方式的转变,因信息来源分散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3.就业指导的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投入有限
   尽管目前我国大学的组织体制中,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机构,但这些机构很难代替就业指导的职能,事实上目前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由于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如派遣、资格审查等,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与咨询工作,部门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就业指导师资力量缺乏,而且现有教师缺少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从而导致高校就业指导与社会需要相脱节,无法瞄准高校就业指导领域的制高点。
   二、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构建
   1.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模式
   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是以行政为主、“一把手”负责的学生就业工作领导体制,就业指导人员及工作职责的分配呈“金字塔型”模式。(如下图)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与管理的对象包括全体在校学生,服务与管理的内容涵盖思想教育、就业指导与服务、就业工作管理与协调、教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等各个方面。
   2.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模式内容
   (1)学生就业工作委员会
   成立以校长为主任、分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和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为副主任、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学生就业工作委员会,负责全校各类学生就业工作的规划、协调和指挥。校学生就业工作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统一领导全校的学生就业工作,协调校内各职能部门、各院(系)学生就业工作、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制订本校学生就业工作的政策和实施办法;检查、督促校内各职能部门及各院(系)学生就业工作,推广先进经验;指导全校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研究处理学生就业工作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审定校学生就业咨询服务中心以及各院(系)提出的拟呈报有关主管部门的毕业生就业派遣方案;制定对各实体院系“一把手”及学生就业咨询服务中心的考核办法,组织考核工作,公布考核结果;处理必须由校学生就业工作委员会研究解决的其他问题。
   (2)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中心直接管理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由六个部门构成:就业服务与管理部、职业指导与咨询部、就业培训部、测评与分析部、就业市场拓展部、就业信息网络中心。
   就业服务与管理部主要职责:制定与落实就业政策及各项规定;毕业生就业推荐与落实;整理与审核各项就业数据;也包括毕业生就业各类相关手续的办理;指导实体院系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为院系就业工作提供思路、现场指导和监督。职业指导与咨询部主要职责:针对不同年级及个性特长学生开展就业个案指导和就业心理咨询,将对就业有困难的学生群体开展重点帮助;加强与其他院校尤其境外高校就业咨询服务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学习现代先进的就业指导理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研讨会。
   就业培训部主要职责: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就业形势分析及预测等;院系专职指导师的选择及业务培训;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专业技能培训;考研、考公务员的培训。
   测评与分析部主要职责:开展职业测试和就业调查;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及时把握就业单位反馈意见;对人才市场进行考察和调研。
   就业市场拓展部主要职责:走访用人单位,联络知名校友,拓展毕业生实习基地,培育并建立稳固而广泛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就业信息网络中心主要职责:收集就业信息,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作好信息传递发布和一般就业工作;与其他高校、人才中介、用人单位联建“远程就业平台”,实现远程面试和远程就业指导。
   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党政领导、团委书记、辅导员、专业教研室主任参加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院的学生就业工作,接受校学生就业工作委员会的领导和监督。院系就业工作主要包括:
   负责本院系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了解、掌握毕业生思想动态,对就业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及时引导教育;负责与本院系专业相关的就业信息收集、就业咨询等服务工作;帮助本院系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就业的针对性;负责与所在院系的毕业生家长保持联系,并与家长就毕业生的需求信息、毕业生就业相关政策进行及时的沟通;负责对本院系从事就业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及指导;负责举办本专业特色的各类专项、形式灵活多样的小型供求见面会;保持与本院系校友的联络,密切与社会的关系;负责本院系毕业生的就业推荐、落实及办理相关手续。
   三、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模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全程化指导、分阶段指导、个性化指导相结合
   就业指导必须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涯和人生规划之中,我们必须转变就业指导只是毕业年级事情的观念,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培养全过程。
   结合专业、市场和培训,全过程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应贯穿于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之中,分阶段、分内容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培养计划。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可以采取在大~新生入学时,为学生进行测评,开设职业生涯辅导课,帮助其设立就业目标;二年级时,侧重就业能力培养的指导,帮助学生认识职业,了解职业的要求、条件,明确今后的求职方向;三年级时,侧重职业定向指导,提供实习、社会实践和培训机会,同时结合工科学校务实的特点开设一些综合素质训练课程,提升学生交际能力;进入毕业年级时,侧重就业技巧指导,开展求职择业技巧、技能指导,择业心理辅导等,使学生最大限度内找到理想工作。让学生一入学就在正确思想的引导下,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和人生追求,进行合理的人生规划。由于在不同的阶段学生的个性特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分阶段指导必须和个性化指导紧密结合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个性化指导是指在普遍指导的同时,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实施“一对一”的个别咨询和指导。这就要求就业指导人员要学会运用心理测量、职业能力测验和性格、气质、兴趣测评等一系列现代职业指导理论、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帮助学生消除心理矛盾和冲突,增强自信心,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各种竞争和挑战。
   2.加强就业指导课程设置
   就业指导课程(讲座)的内容必须科学实用,满足学生需要,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1)职业基础知识教育。主要包括职业的分类、职业发展演化趋势、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等。(2)自我认知教育。包括性格特征、优势分析、局限性判断,并借助性格特征、职业适应性等的测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合理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3)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培养发展性就业素质的核心内容。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技能,而且要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和利用国家相关政策,依靠自身的学识知智慧、科技发明、专利成果等创办经济实体,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4)择业准备教育,包括材料准备、政策法规宣讲、技巧培训、就业形式教育、就业市场走势分析与预测。开设课程的时间要合理,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在一、二年级开设职业基础知识教育;二年级开设自我认知教育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开始创业教育与训练;三、四年级开设就业形式教育、就业市场走势分析与预测、择业准备教育。
   3.培育专业化的大学生就业市场
   高校必须建立以学校为基础的有型与无型相结合的专业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搭建学生与企业的交流平台,畅通社会与学生的交流渠道,为社会和学生提供丰富的供需信息。笔者根据调查可以通过几种途径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
   (1)学生素质与就业单位的有效对接。一是加强已毕业学生就业情况的研究和分析,分专人研究学生地域流向、单位性质流向和岗位流向,有针对性地拓展就业市场和强化就业指导;二是充分了解学生对就业地域、单位性质、薪资待遇的要求,分层次、分类别地建立和拓展就业市场,使学生期望和企业需求达成一致,从而形成和谐的就业市场和合理的就业流向,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
   (2)全力拓展就业基地,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高校必须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建立就业实习基地,这在当前的就业指导工作中拥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实践活动,方能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方能适应未来工作环境;只有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与社会有所接触才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有助于毕业生尽快就业。学校可以与用人单位签订《毕业生就业基地合作协议意向书》,通过所建立的校、院两级毕业生就业基地,适时推荐优秀学生到基地进行实习和就业,并对被单位录用的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学校还应积极与各地职业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等建立联系和基地,通过他们邀请到更多的知名企业的人事部经理到校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3)网络联合互动。学校、学院、学生和用人单位通过互联网可在同一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学校可通过网络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也可向毕业生推荐用人单位;毕业生实现学校集体注册用人单位注册成功后,可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实现用人单位、毕业生和学校的三方互动;建立网络视频面试洽谈室,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远程视频面试。
   4.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较强的相关专业知识、素质和能力。尤其是随着就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日趋完善,对从事就业指导人员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备高等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学职业心理学以及相关法律和现行国家就业政策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心理辅导、职业测评与培训指导、职业生涯指导等方面的能力,这些都是非专业人员无法完成的,必须有一支专业化的职业队伍作基本保证。高校目前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兼任就业指导的做法虽能使学生思想工作与就业指导有效地结合起来,利用思政人员了解学生的优势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但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和学生对就业指导日益增长的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可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方法,既有一定数量的专职指导老师作基本保证,又保留了思想政治工作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有效做法,同时可利用“就业指导师认证”等制度,不断提高兼职人员的专业素质,实现就业指导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目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