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试析对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试析对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日期: 2010-8-7 13:32:58 浏览: 1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论文关键词:理论联系实际 心理沟通 主体 素质
   论文摘要:《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为主要内容的一门课程。要使这门课真正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同时教师本人必须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案例教学
   德育课的基本原则和规范都不复杂,如果仅作为知识来传授,学生很快就会觉得乏味,进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讲清楚有关专题所涉及的基本理论,而且要联系实际,这样才能使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一个重要办法就是开展案例教学。案例形象具体,生动感人。一个有说服力的案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使学生听课情绪振奋,引起学生心灵上、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从案例中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判断,体会做人的道理,同时也可增强科学理论的说服力、感染力。如我在讲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时,除了讲伟大的抗洪精神的事例外,还专门举出蚂蚁在遇到火灾时,为了种族的生存和繁衍迅速抱成一团,形成一个大圆球,快速向外滚动,而在最外一层的却全都献出自己的生命。此案例使学生认识到蚂蚁尚能如此,何况我们人类,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团结的重要。这种案例对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启发教育很大。
   二、教师要加强同学生的心理沟通
   在进行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行为,要多同学生进行心理沟通。教师应利用一切机会深人学生之中,或谈心,或开座谈会,了解学生的思想,对学生思想上的疑点和难点问题,尽可能地给予有说服力的回答,用真情和耐心去解开学生思想上的疙瘩,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学生对德育教育有一些抵触情绪或逆反心理,因此,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里,进行细心的引导,慢慢化解学生的困惑。德育的成功,往往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心理沟通,以达到双向心理信任。教师首先要善于向学生敞开心扉,真诚相见,缩小心理距离,使学生在心理上愿意接受教育,这样教育的效果就会很好。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一无所知或很漠视,对学生的认识没有进人心理深层,那么,教育的效果就会很差。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形成良好的政治、道德品质的基础。大学生正处在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渡时期,由于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独立生活能力不强,敏感而脆弱,对自己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加上社会上各种思潮的涌入,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他们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和冲突;而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生活的变化,使人生观、价值观趋向多样化,致使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日益加剧,伴之而来的是各种心理障碍,如厌学、消沉、焦虑、浮躁、厌世和反社会人格等,这也容易影响他们的学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合格人才的培养。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以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开设“谈心屋”、“心理门诊”,经常与学生交心长谈,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如需要、兴趣、动机、挫折、激励),预防和消除其心理疾病,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大学生心理咨询活动的开展,在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进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使学生消除陌生、隔膜,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调整,心情域快地接受教育,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强,对各种社会热点、疑点问题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同时,大学生又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渴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注意和肯定。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向学生多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以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所谓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只有当他们积极主动地接受、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并将其转化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证明他们已形成了良好的品质。如果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那么,教师的讲授就很难深入其心、真正产生作用。现在有的大学生对“两课”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有厌学情绪,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学模式和方法陈旧,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不为所动。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弊端在于: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淡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的内心要求无法得到满足;只重视一般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课堂上未能留给学生一些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相互质疑的机会,学生成为一台学习的“机器”。这种教学模式和方法不符合教学规律,必须改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尽量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结合教材上“做坚定的爱国者”这一章的讲授,可先在班级放“我的中国心”、“我们的大中国”这两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让学生跟着一起唱,然后让学生谈一谈听完这两首歌的感受,如何热爱自己的祖国。学生谈感受时,不可避免地要谈到腐败问题,对这一热点问题,充满理想色彩的青年学生难免产生困惑、失望。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不能回避,绕着走,而应及时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打开思路,畅所欲言。学生经过思考,提出许多问题。最后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作总结性发言,从思想上加以引导,从理论上加以解释,讲明腐败问题只是发生在极少数人身上,是支流,在反腐斗争中,党和政府的态度是鲜明的,措施是有力的。接下来可再组织学生观看《生死抉择》这部影片,有利于与课堂讲授相呼应,弥补讲课的不足,真正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这种方法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要重视课外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践性是指德育过程中知与行的统一。德育教育过程首先要促进学生自身积极的思想活动以达到自我教育的主动进行,否则,这一过程就不能深入下去,也达不到目的。更重要的是,思想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各种活动和人际交往是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人品质的条件,离开了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的实践,就不可能产生内心思想斗争,就不可能分辨是非、善恶。人只能在“做人”的实践中学会做人。德育不能培养“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有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才能收到德育的实效。因此,为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效果,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教师应结合授课内容有目的地安排一些课外活动,如主题班会、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人生理想与价值演讲会、义务劳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读书报告会等,还可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团”深人工厂、农村、社区等开展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消化课堂教学内容,深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而且可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道德认识能力,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五、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素质
   《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效果与任课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紧密相连。《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不仅要做到认真教课、传授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更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教师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业务素质是《思想道德修养》课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师德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爱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渴望得到尊重、关心、爱护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需要,只有尊重、理解、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乐于接受教师所讲的道理。教师若不爱学生,学生自然会对教师失去信任感,严重的还会产生反感,出现反抗行为。这样,教师讲的话学生就听不进去,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乃至知识技能就难以产生影响。出现这种情况,教师所承担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社会职责都不能顺利完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形学生的积极心态,首先就必须使学生“亲其师”,教师应努力塑造可亲、可敬、可信的人格形象,以爱心来交换爱心,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取信于学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思想道德修养》课是以转变学生思想,提高学生思想觉悟为主,它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该课是融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各种学科为一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不仅具有一定的知识性、理论性,更具有强烈的政治性、阶级性、实践性。该课教师必须是文化知识广博,理论功底深厚,理想信仰坚定的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学生思想道德的构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它依赖于对某种理论的认同和信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我们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定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从理论上把问题讲深讲透,做到清晰自然,层次分明,这样才能深化主题,提高说服力,用理论的力量来震撼学生,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反思。同时,只有一个信仰坚定并投人无限热情的人在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时才具有感染力,焕发学生为人生、为事业、为理想而奋斗的热情和精神。此外,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必须学会正确地、科学地、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教学方法不得当,则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总之,《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必须善于学习和研究,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才能达到完善自我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