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论新农村建设中发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论新农村建设中发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日期: 2010-7-11 8:46:30 浏览: 2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 素质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当前农民素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的差距,分析了导致农民素质较低的原因,并提出了新时期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策略。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如果不把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题,既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将是一个不全面、不完善的新农村。因此,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农民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成果,进行规模经营、产业化生产,创建科技型农业,才能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民整体收入的提高。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成为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
   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的差距
   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已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主要障碍。在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7%,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受过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在北方有的农村,“3个月种田,3个月过年,3个月耍钱,3个月游闲”。 农村有些地方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严重。相对偏低的农民素质已经成为解决“ 三农”问题的“瓶颈”。
   新农村建设提倡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就这一标准来说,现阶段我国农民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比较匮乏。很多农民只能从事简单的传统农业耕作或只有传统农业的经验和技能,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普遍较低,对市场经济还停留在粗浅、模糊的认识水平上,对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缺乏必要的思想和物质准备。二是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较弱。由不懂法而造成的违法事件时有发生,更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三是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一些地方宗族、地域观念根深蒂固,封建迷信大行其道,一些消极思想和陈规陋习沉渣泛起,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导致农民素质较低的原因
   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低,究其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国家对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建国以后,国家的教育经费有一部分被投入到高等教育当中,而用于义务教育经费的大部分被用来发展城镇的义务教育,真正需要这笔资金的农村学校的所得却较少,更不用提农村职业教育了。
   农村的现状使农民无法支付子女的高额学费。从上世纪80年代年到目前为止,农产品的价格涨了7-8倍。而农民教育支出却涨了70-80倍。农业人员的收入不仅微薄而且社会福利和基本生活保障基本没有。同时,社会普遍对农村劳动者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见,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即使是农村出来的高校毕业生,也不愿意回到农村。
   居住地偏僻导致联系受限信息接受难。9亿农民居住在我国90%以上的广阔地面上,其中的绝大部分都不在乡镇、集市上。农村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信息传递媒介稀少。农民的活动范围有限,造成其商品交换、社会交往、信息互通等行为显现出封闭性、局限性、盲目性。
   农民自身原因。主要是观念陈旧,主观上不求进取;小富即安、故土难离和满足现状等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农民的思想。有的家长还让没有完成初中学业的子女辍学;有的是邻里互相影响,没有看到各自的差别。缺乏创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勇气和信心。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思路
   当前我国农村的职业教育基础薄弱。统计显示,我国2亿多35岁以下的农村青年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足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这样的职业教育状况,难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提高认识水平,狠抓职业教育。各级政府要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把抓好新时期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真正认识到抓好职业教育对于尽快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顺利实现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并统一思想,真抓实干,干出成效。
   建立和完善各级农村教育体系,调整优化县乡村教育结构。根据农村教育的区域性、 分散性和辐射性特点,协同各省(区、市)高等院校,依托现有的分布在各地、市的农业职业技术院校,建立省、地农村教育综合培训中心作为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省、地农村教育培训基地示范、辐射和带动县、乡、村的职业教育中心和城乡文化技术学校健康、持续发展,建立和完善高、中、初等农村教育体系。
   拓宽筹资渠道,保证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要鼓励和依靠社会力量积极创办职业教育。应出台相关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要在《职业教育法》和《社会力量办学促进法》的基础上,给民办职业学校以政策上的优惠;对企业资助职业教育的经费,或者是委托职业学校培养员工的费用,可允许企业计入生产成本,用以鼓励企业投资职业教育;以产业结构调整拉动职业教育,以职业教育的扩大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围绕农民成才,创新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要根据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坚持以农民成才、就业为主导,力争做到教学与岗位之间“零距离”。二者既要“对口”,更要“接口”,提高农民参加职业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方便学生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城乡分段和职前职后分段完成学业。要调整专业设置,满足社会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需求。根据本地经济特点或劳动力输入地的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农村教育提供出路。积极发展农村高中和面向农村的高职教育,从城乡一体化、全面发展教育、高等教育面向农村实现区域化,为农村教育提供出路这一角度看,有其深远的战略意义。现有的高职学院、中等专业学校、县职教中心都有条件发展高职教育和社区教育。
   确立“大职教”观念,实施“大职教”战略。新时期的农村职业教育,应担负起培养三支队伍的重任:即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者队伍,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及经营管理等实用人才队伍和从事一、二、三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对他们不只培养技能、传授知识,还要修养道德、提高觉悟。因此,搞好职业教育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
   提高农民素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长期的过程。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完善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培训体系,全面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农民尽快掌握农业新技术、新知识,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而提高农民素质的根本,则是要培养学习型农民,让农民自身树立市场观念、增强民主法制意识。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职业教育一定要先行。
   参考文献:
   1.马戎,龙山.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 [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2.李建平.农村初中辍学率缘何攀升[N].中国教育报,1998.1.1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