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化学实验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及对策

化学实验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及对策

日期: 2008-5-1 21:47:20 浏览: 11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甘肃煤炭工业学校 力风琴

摘 要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的重要手段。针对学生不重视化学实验、怕动手、不会控制反应条件和观察反应现象等问题,充分利用实验前、中、后的各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制定克服问题的办法,提高实验课的效果。
关键词 化学实验 存在问题 解决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化学实验可以再现丰富直观的化学现象;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在强调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今天,化学实验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化学实验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1.学生不重视化学实验课
课前不预习,不熟悉实验所依赖的理论依据,不清楚实验的步骤和方法,只是机械地照书做一遍。
2.害怕化学药品蚀手刺鼻伤及自己
不清楚化学药品的性质及正确使用方法,对于一些有一定毒害性的化学药品不敢使用,随意取减化学实验内容。
3.不重视实验的条件和操作的技巧方法
实验的条件是实验成败的关键。许多化学反应需要加热或使用催化剂。有些化学反应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产物也不同。
4.不会观察实验现象
有些实验现象并不容易直接观察出来,必须通过分析、判断排除无关现象的干扰,才能得出真正的实验现象。
5.不能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结果
对于有些化学实验,学生观察到的实际现象可能和书本中的不一致或相差很大,学生不会分析其原因,而是按照书上的结论去记录,失去了化学实验的意义。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尝试着利用实验前、中、后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调动学生手、眼、鼻、脑等各种感官,全面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化学实验课的质量。
1.实验前,根据基本理论知识让同学预测实验现象与结果
预测实验现象和结果可以减少实验的盲目性,缩小学生观察和注意的范围,增加注意的目的性,排除无关刺激物的干扰,增强实验现象的刺激强度,得到一个明朗准确的实验效果,真正起到巩固加深所学理论知识的作用。例如:在稀硫酸性质的实验中,把一小块铜片放入稀硫酸溶液中加热,观察现象,总结结论。有一部分同学做了这个实验后,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铜片放入稀硫酸溶液中加热,能发生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是学生对稀硫酸的性质不甚熟悉,加之由于加热使水沸腾,同学们把与实验无关的物理现象当成了铜片与稀硫酸发生的化学反应。如果在实验前,把有关的实验内容拟定成相应问题,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预习,预测实验现象和结果,在实验时,学生不但会注意溶液的变化,更会注意铜片表面有无变化。由于紫红色铜片表面既没有变黑又没有变蓝,就不会得出铜片与稀硫酸加热时发生反应的错误结论。
2.实验中,给学生以实验方法和实验条件的指导
化学实验有很强的技巧性,实验技巧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例如:在氨的制备和溶解性实验中,要求使用干燥的试管收集氨气,并把收集有氨气的试管倒立于水中拔掉试管塞。有些同学不注意实验的这些要点和技巧,结果导致实验的失败。
加热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条件。有的同学对实验加热的程度和意图不明确,不能按实验的要求进行加热。在同周期元素性质的实验中,要求把位于同一周期相邻的金属镁和铝分别放入盛水的试管理中加热,并分别加入酚酞,观察现象。大部分学生不知道掌握加热的程度,只是一味地使劲加热,沸腾的液体把反应物都冲出了试管,这样既分不清水蒸汽和反应产生的氢气,更比较不出产生氢气的多少和反应速度的快慢。镁片和铝汾与冷水反应比较慢,在很短时间内看不到明显的现象,加热是为了加快反应速率,把两支试管内溶液同时加热沸腾,然后停止加热,观察比对实验现象,此时两支试管内,溶液的温度相同,反应现象明显,反应的快慢又很容易分辨。
3.实验后,帮助学生真实地记录实验现象,正确地处理实验结果
当实验结果与化学理论不相吻合时,不能回避实验事实,去迎合教课书中的结论,而应该真实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得出切合理论的实验现象。某些发现往往青睐有准备的意外,我们不应该放弃这种发现的可能。
在卤素性质置换反应的实验中,在碘化钠中加入氯水可以转换出单质碘。纯碘在常温下虽然是紫黑色晶体,但由于不能制得浓度很大的氯水,因此转换出的碘很少,且分散在溶液中,溶液中碘的浓度不同,溶液会由无色变成紫红色——粉红色等深浅不同的红色,而绝不会有紫黑色固体生成。有些同学记录的实验现象是有紫黑色的物质生成,使评判者处于是与非的两难境地。
中职学校中“二加一”教育模式的推行,强调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怎样使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化学实验课在化学教学中举足轻重,不能把化学实验看作可有可无的附庸,而应该把化学教学置于化学实验中,使理论讲解和学生动手实验充分地结合起来,培养出手脑并用的高素质人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