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谈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

浅谈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

日期: 2010-7-19 14:25:44 浏览: 1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论文关键词:职业素质 养成教育 高职院校
   论文摘要:社会对高职人才寄予厚望和高职毕业生社会认可度不高,这一现实矛盾决定高职院校必须将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放到首要位置。文章明确了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内涵和基本内容。提出课堂理论教育是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基础,日常训练是核心,有效评价体系是保障。
   一、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提出的背景
   “十五”期间高等教育发展选择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逐步普及高等教育的战略。“十一五”关于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又进一步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高职高专教育被确定为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事业大力发展的重点,承担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教育部教高16号文件对高职教育寄予了厚望: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基于“高职院校是最后的选择”的心态进入校门,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不能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对自己的前途不甚乐观,毕业后企业认可度不高,企业老板说,高职学生论工作经验不如农民工,论操作技能不如中专生,论知识水平不如本科生,他们掌握的那点专业技能,企业最多培训一个月就行了。
   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迫使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培养企业欢迎,社会需要,从而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高技能人才?我校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专业调研显示:90%以上企业用人的第一要求并非知识和技能,而是职业道德方面的标准,包括人品、敬业精神、责任心等。我们让企业对高职学生质量要求做了一个排序,结果依次是:诚信、敬业、责任感、合作精神等职业品质,其次才是工作经验、职业技能和知识水平。这表明企业聘用高职生的第一质量要求是学生的人格修养和行为品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将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作为首要任务。
   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内涵及内容
   职业素质,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它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是一个人可否进入职业以及能否胜任职业工作的条件。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本文提出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措施使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职业修养,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容是丰富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心理素质、职业精神、创新精神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介于当前高职学生的现状,笔者认为,当前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重点应该是:
   (一)职业道德养成教育
   品德是一个人的立人之本,一个有才无德的人,其才不能尽其用,甚至会成为社会的危险因素。有这样一种说法:有德有才的学生是精品、有德无才是半成品、有才无德是毒品,无德无才是废品,前两者企业会给予机会,后两者企业不会考虑。可见,大学生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首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忠于职守、献身事业的乐业和敬业精神,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劳动态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及在职业活动中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综合能力养成教育
   “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高职学生作为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除应具备职业活动所需的基本专业技能知识外,更应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如社会适应能力、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等。要把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专业教育与通才教育有机协调起来,使之成为一种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良好心态养成教育
   面对竞争、迅速变化的世界,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固然重要,但若不具备适应变化、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同样不能适应社会。高职院校职业心理教育,旨在协助大学生解决其在职业生涯中面临的职业选择和适应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提高其自我决策的能力,启发他们从自身的愿望和特点出发,采取最佳的途径服务社会,并逐渐实现自我发展的最优化。帮助学生学会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以积极的、健康的心态去追求职业目标。
   三、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有效路径
   (一)课堂理论教育是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基础
   1.充分发挥“两课”、职业生涯规划课、心理健康等素质培育系统课程的“主阵地”教育作用。通过这些专门的素质课程教育培养学良好的生思想品德素质,掌握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法制观,形成遵纪守法意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协作精神。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态,了解自己、了解社会,清楚社会、家庭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从中感受到就业的“压力”。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就业,就必须达到就业标准,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引导学生自觉地提高自身全面素质,不断进取、学习、完善,促进综合素质发展。
   2.将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融入到专业课教育中。专业教师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明确教学内容的知识、能力目标,更要明确素质拓展目标。在确定每节课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的同时,强化每节课的素质培养点。专业教师在进行课程讲授时,可通过生产实践、专业前景介绍、个人价值取向等有效途径,有意识调整学生的心理潜质,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学生一旦投入,学习的广度、深度就会自觉深入,学习也由以往被动式转为主动式。专业课程中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应坚持渗透性原则,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方式,将职业素质培养内容渗透到教学活动各方面、各环节,寓传道于授业解惑之中,做到教书与育人的水乳交融。
   (二)日常养成训练是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核心
   l.强化日常管理,凸显职业素质养成训练。“教育应以生活做底子”,现在的大学生活少了很多基本的劳动,比如值日、擦口板、做教室、校园卫生等,因此也少了责任感、增加了优越感。这些工作由专职“清洁工”来完成,而我们的学生却要到外面寻找吃苦的环境去专门训练,去海边、公园、马路上捡拉圾、擦栏杆,名曰“素质训练”,还大加宣扬。由此看来,学生的素质教育应着眼于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在“小节”上加以约束。因此,强化日常管理,通过学生管理量化职业素质教育考核指标,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这种量化管理可以借助虚拟公司等载体予以实现。利用虚拟的公司,把企业对员工的行为要求分解到日常行为规范中,如上课不能迟到量化为员工出勤率等等,用公司员工的量化标准考核学生的日常行为,并与“子公司”的“经济效益”相挂钩,既能激发学生文明行为、讲究礼仪的自觉性,又能无形之中传递职业行为和职业习惯,将敬业、爱业、职业道德与操守牢牢印在学生脑海里,让他们对自己将来的社会使命与角色产生充分的使命感与责任心,使其人品与职业道德都得到升华。在形成良好的校容、校风、校纪的同时,也形成良好的社会形象。
   2.利用实践、实训和实习三级平台,实现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社会实践对职业素质养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将在课堂和日常生活中掌握的职业素质运用到实践中,让他们学以致用、知行统一;在实践中践行纪律观念、爱岗敬业素质、应变能力、营销能力、踏实肯干精神、与他人沟通合作能力、职业创造能力等,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有针对性的将以修正,不断完善自己。校内实训场合具有模拟仿真性,进行实训演习,不仅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使其具备应有的职业技能;教师还能充分利用实训的仿真性对学生进行礼节礼貌、服务规范养成、职业道德、诚信品质等职业意识教育的渗透。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模拟经济交易时,教师通过不同的情景设计,如迟延交易导致的赔偿后果,告诉学生诚信的重要性,这种教育方式更让学生印象深刻。实习则让学生处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执行的规范是职业标准,实习的项目均是相关专业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和工作岗位,这种“真枪实弹”的职业规范训练,及在企业切身感受到的制度、文化,不仅能使仅学生的技能得到快速提高,而且职业道德最终得到升华。学生经过在企业的学习,把教学中的职业道德理论与公司的要求相融合,迅速转化到现实的职业行为当中,内化为学生的职业信念,养成了良好的职业习惯。
   (三)有效的评价体系是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是保障
   有效的评价体系具有激励功能,是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切实有效的保障。因此,应建立一个有利于职业素质养成教育顺利进行的评价体系。第一,丰富评价内容,要改变以往单纯“以成绩论英雄”的做法,在学生日常评价中,要突出“职业素质”的内涵,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表现都要纳入评价系统,对学生个体如此,对学生集体也应如此。同时,学生毕业时,应在以往应知、应会基础上增加综合素质测评,并以比作为推荐就业的参照。第二,在评价的方式上,改革现有的考试制度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改革现有的考试制度并不等于取消考试制度,而是采用口试、笔试、开卷和闭卷等多种考试方式,考试内容以能力测试为主,这样便可引导日常教学向发展学生素质的方向发展。除考试这种定量评价外,还可采取定性评价、模糊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