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析高中文理课程整合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化探析

浅析高中文理课程整合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化探析

日期: 2010-7-22 5:23:01 浏览: 1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论文关健词:课程整合 教师专业化 教师教育
   论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文理课程整合成为课程改革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但是,当前高中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这已成为制约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适应高中丈理课程的需要,应从以下几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夯实教师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改革传统教师教育格局,建立开1放式教师教育体系;构建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实现教师终身发展;扩大教师专业自主权;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提高教师社会地位。
   从2009年1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以来,“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这个话题就备受关注。从今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来看,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是今后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必然方向。但是,在当前取消文理分科却困难重重,主要表现在教材编排的难易度,教师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方式、方法,评价制度等方面。其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制约整个课程整合的瓶颈。尽快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以适应课程整合的需要,已迫在眉睫。
   一、高中文理课程整合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的挑战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全新课程观念
   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是靠哪一门学科发展起来的,而是需要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才能实现科技迅速发展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但是,当前我国高中阶段实施的文理分科,人为地把促进人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割裂开来,在一定的程度上妨碍了人的全面发展,破坏了人才成长的生态环境。“文理分科实际上是导致人才培养水平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导致了我国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基础知识储备对于学习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需要正确对待知识的不确定性和知识体系的动态、开放的特征;要树立开放性的课程学习观,超越原来过于刚性的文理二元知识分割结构,加强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倡导文理综合性学习。
   (二)重构知识体系,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了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淡化学科界限,加强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增加各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方法上的联系。原有的文理分科结构人为地割裂了知识完整的逻辑体系,用分化的知识只能培养出分化的人,这也造成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分化。要改变文理分科,实现课程整合,教师就必须强化学习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拓展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这样才能适应课程整合的要求。同时,教师还要打破对所任学科的单一钻研,强化跨学科、跨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以拓展知识结构的深度和广度。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多渠道获取信息,以开放的心态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实现由专一型教师向多面型、综合型教师的转变。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教学技能
   传统的教学手段已无法满足当前教育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具有创新意识,能积极接受新事物,熟练掌握多种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并把它们充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更好地实现课程整合。
   二、课程整合背景下教师专业化的具体措施
   (一)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夯实教师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要适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程整合需要,高师院校就必须调整课程设置比例。一方面,增加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和学时,实现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并重;重视教育技能的培养与训练,特别是信息技术方面的技能训练,以此奠定教师坚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重视实习基地建设和制度建设,增加教育实践机会,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大力推行顶岗实习,使延长至半年甚至一年),让师范生真正走进课堂,走近学生,使他们身临其境地分析、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改进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方法,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二)改革传统教师教育格局,建立开放式教师教育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一直主要由师范院校承担。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人们对教师的需求逐渐由教师量的需求转变为对质的需求,.这也使得传统的定向型教师教育体制就暴露出一些缺陷:师范院校师资落后,造成培养人才质量降低;课程设置范围狭窄,培养模式过于单一等。面对新世纪的人才要求,师范院校要改革封闭式的教师教育模式,建立适应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新型开放式教师教育体系,推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一文中,指出了“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的新理念,明确了我国教师教育应建立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校共同参与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通过相互补充,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整体水平。在开放型的教师教育体系下,可以采用“综合大学十教育学院”的基本模式,即允许所有有资格的高等院校设教育学院或教师教育学院,为所有愿意当教师的在读其他专业学生或已经毕业于其他专业的人提供教育学科专业课程,达到规定教育课程学分和标准,就可以获得教师教育毕业证书和相应的学位。这一模式既充分发挥了综合性大学自身的学科优势,又尊重了学生个人的需要,达到收益最大化。
   (三)构建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实现教师终身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因此,职前教育、人职教育、职后教育应该有效衔接,给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提供具有不同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和方式,使教师成为终身教育的学习者。这就需要构建一体化、终身性的教师教育体系,实现教师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中的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分别由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来承担,造成职前和职后教育严重脱节。虽然当前职前教育受到较多重视,但由于教育主体远离教育现场,不能掌握教学实践知识,制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而职后教育没有得到应有重视,资源投人偏少,教师的知识难以得到及时更新。构建教师教育一体化就是要对教师职前、人职和在职教育进行全程的规划设计,使教师教育各个阶段相互衔接,既各有侧重,又有内在联系的教师教育体系。为了促进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深入发展,就要积极探索教师教育体系一体化的模式创新,真正实现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教育思想、教学管理和组织、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等深层次上的一体化。
   (四)扩大教师专业自主权
   我国教师长期以来听命于教育行政机关以及学校领导,并被排斥在教育决策之外,得不到应有的专业自主权和尊严。严重削弱了教师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力,限制了教育功能的发展,也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专业化要求为教师提供专业自主权,在教学工作中有做出重要决策的权力;比如在教材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人员的聘任、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学生的作用以及物资分配等方面具有较大决策权。只有把教师专业自主权还给教师,保障教师参与教育行政、课程开发、教学决策、教育评价等方面的权利,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提高教师社会地位
   我国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必须加以完善,并且严格执行,来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师资格学历标准。教师申报资格应达到小学教师大专化、初中教师本科化、高中教师硕士化、高校教师博士化的学历结构。其次,拓展教师考察范围,重视教育实践环节。教师资格考试除了笔试外,还应加人面试,考核内容应包括教育学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考试、心理健康评估等,要求必须参加一段时间(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实践考核合格方可颁发教师资格证书。第三,取消教师资格终身制,实行定期认证。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日本,学生在大学毕业时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然后参加教师任用选拔(国家)考试,考试合格后才能正式成为教师。同时打破教师资格证书的终身有效制,实行证书的有效期制度,从而推动教师的终身学习。我国应该从中得到启示,要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应当对教师资格的有效期作出年限规定,教师资格认定满足一定年限后要进行教师资格的重新认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