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地理学发展与未来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地理学发展与未来展望

日期: 2010/4/10 浏览: 20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地理学发展与未来展望

李小建 高更和

(河南财经学院 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科学系,郑州 450002)

摘要:河南是我国最重要的地理学研究基地之一。主要基于从中国学术期刊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检索的相关数据,对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地理学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并对今后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30多年来河南地理学研究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研究队伍扩充、研究思想转变、研究方法多样化、研究视野扩展、研究水平提高。目前,公司地理与产业集群、农户地理与农区发展、城市地理与城市群发展、区域规划与发展战略、典型地域自然地理研究已成为河南地理学研究的优势领域。未来高层次成果将继续增长,研究将更加注重综合,自然地理研究更加侧重环境化和人文化,人文地理研究将侧重全球化和地域化,新方法将被进一步利用,农区发展、城市化、中部崛起和中原崛起、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GIS开发与应用等重点研究领域将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地理学;发展;展望;河南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河南地理学已走过了30多个年头。30年来,经过几代地理学者的不懈努力,河南省的地理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河南地理工作者顺应经济建设的潮流,在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一些成果还在国际地理学界产生了不小影响,一些学者称之为“河南地理现象”。以下我们将通过对河南地理学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简单梳理,进一步明确学科发展的优势条件,以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重点和趋势。

一、河南地理学发展特点

纵观河南地理学30多年来的发展,可以发现,河南地理研究的人才队伍、研究思想、研究方法和手段、研究视角和研究成果的数量和档次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一)人才更替

人才是地理科学研究的核心和载体。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地理学教学研究人才的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老一代地理学者相继退休,新一代地理工作者逐步成为当前河南地理研究的主体。老一代地理工作者和地理学家基本上全部集中在河南大学地理系和河南省地理研究所。在河南大学地理系,出现了李润田、尚世英、张光业、李克煌、全石琳、黄以柱等一批优秀地理学者,其中不少成为省管优秀专家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河南省地理研究所,出现了盛福光、王庭喜、傅仁麟、朱友文、刘东海等一批较为知名的地理工作者。新一代地理工作者大多是文革以后、恢复高考以来培养出来的地理工作者,他们从事地理学各领域研究,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了大量论文,已构成当前河南地理研究的骨干力量,其中不少还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地理学家。例如,河南大学的李小建、王发曾、秦耀辰、马建华、覃成林、苗长虹、丁圣彦等,河南省地理研究所的张占仓、冯德显、张震宇、王国强等。在上述两个主要科研机构之外的其他高校中,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的地理工作者,如李卫红、高更和、余国忠、张本昀等。

(二)队伍扩充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张,地理学教育事业也得到相应发展,从事地理研究人员的数量也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目前,高校教师已经成为河南地理研究的最重要力量。相对而言,专门的地理研究队伍增长较慢。在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河南省地理研究主要集中于河南大学地理系和河南省地理研究所,前者大约拥有专职教学和研究人员50余名,后者大约拥有专职研究人员40名,此外其他单位还有少量的地理教学研究人员,如焦作矿院地质系,南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地理系等。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地理研究队伍快速增长,这主要源于高校扩招后专职教师数量的增加,同时与一些高等院校新增地理相关专业有关,如商丘师范学院、许昌学院、河南财经学院、郑州大学等。目前,全省主要地理教学科研单位中,大约有600名专职教学科研人员,其数量是上世纪80年代的5-7倍。目前,河南地理机构除了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和河南省地理研究所以外,还有河南财经学院、信阳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许昌学院、安阳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郑州大学等单位的地理相关院系。此外,河南理工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院校也开设有资源与环境相关类专业。总的来看,研究队伍已经从过去的“一所一系”转变成了“一所多院(系)”。

(三)思想转变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学科。在人文地理研究领域,其主要特点是空间分析和综合分析。在不同时期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理学的研究思想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上世纪80年代及以前,河南地理学的研究主要以地表形态的特点和静态结构为主,在研究尺度上主要是以中观和宏观为主,在研究对象上主要是以单要素研究为主。从检索到的当时发表的论文来看,研究的思路一般是按照“条件——现状——问题——对策”的模式进行分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复杂化,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的随着信息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地理学的研究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是本世纪以来,地理学不断吸收相关学科思想,同时随着与国际地理学的交流和接轨,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证研究、微观研究进一步被河南地理工作者所接受和采用。目前,河南地理研究在研究尺度上呈现出宏观、中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多尺度特点,同时实证研究、人本主义、结构主义等研究思潮在具体不同的研究对象中也得到体现。此外,随着与国际地理学交往的日益增多,西方规范分析的研究思想和学术问题的研究思路也被更多的地理工作者所采用,即“科学问题提炼——研究数据和方法——研究结论”的研究思想。总之,目前研究思想转向多元化和精确化,更加强调整体分析和综合研究,重视时间演化、动态分析和预测。

(四)方法多样化

在上世纪80年代及以前,河南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以定性分析为主,只有少量的、简单的定量分析,描述性的方法在当时是最常用的方法。归纳法是当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调查、收集各地区的基础资料,经过整理、归纳,然后得出一般结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受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等的影响,河南地理工作者当前所采用的方法日益多元化。目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可视化的研究方法、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社会调查等方法已被广泛采用。在定量分析方面,计量地理学得到较大发展,相关统计和计量软件的开发使地理学研究更加快捷、方便和准确,例如,SPSS、SAS、EVIEWS、MATLAB等软件被地理工作者广泛使用。除了常用的各种计量分析方法以外,假设检验的研究方法也在一些学者中使用。社会调查和田野调查方法近年来使用也较多,因为只有通过面向对象的调查才能获得对象的真实数据。在可视化研究方法使用方面,GIS的制图和空间分析功能也常常被研究者所采用,以直观表达研究对象的特性。总之,通过近30年的发展,目前地理学多元化的方法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五)视野扩展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和社会实践相联系的,一方面,社会实践为科学研究提出课题,另一方面,科学研究为社会实践服务,河南省的地理学发展也是如此。在上世纪70年代及以前,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发展经济,发展经济的首要任务就是摸清家底、发展农业,为工业化做好准备。因此,当时地理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自然资源普查、农业区划和规划。河南地理工作者先后完成了河南省综合自然区划、县级和公社级农业区划、农田基本建设规划、高产农田选片、农业肥水资源调查、农业生产条件调查、河南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调查等工作。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非农产业得到较快发展,非农领域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根据从中国学术期刊网检索到的论文情况看,1980-1990年,除自然地理外的非农方面的论文数量占到该时期发表论文总量的61%,主要集中在经济地理(包括城市和旅游等)、环境等领域,而农业方面的论文(包括土地方面的研究)占10.3%,该时期自然地理研究的成果比较丰富,占到当时论文总数的28.7%。进入90年代以后,河南地理研究的非农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城市地理、旅游地理、区域经济、环境、土地管理、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据统计,1990-1999年,城市地理类论文占10.7%,旅游地理和旅游管理类的占7%,除城市和旅游外的其他经济地理论文占28.4%,土地管理类占4.7%,环境类占5.6%,可持续发展及理论类的占7%,河南地理研究已由原先自然地理占优势逐渐转变为经济地理占优势。到了本世纪以后,自然地理研究成果比重进一步下降,单纯的农业地理研究成果也较少,经济地理优势更加突出,尤其是其中的城市地理和旅游地理成果较为丰富,土地类和GIS类论文数量增加也较为明显。值得注意的是,有关农户和农区发展研究的论文数量增加较多。

表1 1980-2009年河南地理工作者发表论文各学科门类所占比重

注:检索日期:2009年12月16日;检索方法:按河南主要地理研究机构在不同时期的名称检索,并删除与地理无关的论文;检索到的论文数量,1980-1989为195篇,1990-1999年为552篇,2000-2009年为2342篇。

在研究的地区范围上更是明显扩大。上世纪70年代及以前主要研究河南省,目前,对河南省内地理问题的研究成果仍比较多,但省外、全国甚至全球性的问题及一般理论问题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例如,对经济地理基本理论的研究,如经济地理学的制度、文化与关系转向、FDI的分布、跨国公司的产业布局、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学思想等。又如,有关中部地区的研究成果近些年来也逐渐增多。

(六)水平提高

经过几代河南地理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河南地理工作者研究成果的水平在不断提高,发表论文的档次也逐步提高。目前,我省一些学者发表在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等最高级地理刊物论文的数量较多,发表在重要期刊,如经济地理、人文地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资源科学等学术杂志上的论文数量更多。还有一些学者在国际地理期刊,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Professional Geographer[2],Applied Geography[3],Geografiska Annaler[4],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5],Third World Planning Review[6] ,Journal of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7]等也有文章发表。进入到新世纪以来,河南地理工作者发表在地理学重要期刊上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多(表2),其对中国地理学研究的突出贡献得到了国内专家的高度评价,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河南地理现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及以前,河南地理工作者的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河南大学学报、地域研究与开发等省内杂志上,发表在高级别地理刊物上的论文很少。总的来看,目前河南省地理研究已达到国内较先进水平,有些领域正逐步同国际地理学接轨。

表2 发表在地理学重要期刊上的论文数量

注:检索日期为2009年12月16日;重要期刊包括: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经济地理、人文地理、资源科学、地理科学进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土壤学报、中国软科学、遥感学报、旅游学刊、环境科学学报、生态学报、水土保持学报、经济学动态、中国土地科学、自然资源学报等18种期刊。

论文被引用情况是衡量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从该指标来看,河南地理研究成果也得到较大提高。上世纪80年代,河南地理工作者发表论文的平均引用率(被引用文章数量/发表文章总数量)为0.2821,90年代有较大幅度提高,达到0.6492,2000-2009年为0.6097,维持在较高水平。从“论文平均引用次数(论文引用次数之和/论文总数量)”来看,80年代为0.8256,90年代为4.9059,2000-2009年为4.9466,也表明论文质量有较大幅度提高。值得一提的是,进入本世纪以来,论文被引用超过100次的并不罕见,据统计,到检索之日,有4篇论文引用超过百次,被引用最多的是李小建和乔家君发表在地理学报上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一文,被引用次数为204次。

在发表论文的数量上,更是上世纪70-80年代所不能比拟的。据统计,河南地理工作者发表论文的数量在90年代以后得到快速提升,80年代平均每年发表论文20-30篇,90年代平均为50-60篇,而到了本世纪,平均每年发表论文250篇左右,尤其是近几年,发表论文数量猛增,如2007年为371篇,2008年为373篇,2009年为402篇。

图 1983-2009年河南地理工作者发表论文数量

二、河南地理学优势领域

根据对主要科研机构2000年以后发表在CNKI学术期刊网文献的检索数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河南相关院校的立项数据分析,可将河南地理学研究在全国的优势领域概括如下。

(一)公司地理与产业集群研究

改革开放以前,在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在经济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控制作用,缺乏独立性的企业。1978年以后,改革的中心环节之一就是增强企业活力,现代公司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顺应这种趋势,地理学界开始了公司地理的研究,在该领域内,我省地理学家将公司的空间行为、空间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侧重点来研究公司的管理与发展,综合经济学、管理学和地理学的研究特点,在全面分析国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实际,系统提出了公司地理的研究框架。对公司空间扩张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公司增长的区位选择、公司空间扩张规律、公司增长的空间模式等。依据企业的调查分析,将区域研究与企业研究融为一体,重点探讨了公司活动与区域发展的关系[8],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资引进的数量增长十分迅速,外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日益明显,于是河南一些学者开展了对外商跨国直接投资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投资的行业分布和区域特征等区域研究[9,10]。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工业的快速发展,产业集群现象愈加明显,产业集聚不仅仅是一种地理空间邻近现象,更成为企业保持不败竞争、区域保证强劲发展优势的重要策略。作为一种典型的经济活动空间现象,引起了河南经济地理工作者的关注,他们组织开展了各种类型的调查研究,并发表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分别对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发展机理、发展模式、空间集聚、内部网络[11]、集群培育[12]、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13]进行了较多的研究,还有学者对河南的一些产业集群案例进行了具体的剖析[14],但是较多的研究成果是对具体区域的产业集群研究,并对地方政府进一步管理和发展产业集群提出了很多政策性建议,为河南发展产业集群贡献了重要力量。

(二)农户地理与农区发展研究

河南是全国的农业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开展农区发展和农户地理的研究具有天然的优势。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地理学界存在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传统。因此对农区和农户的研究较为薄弱。在注意到了在中国开展农区发展研究的重要性以后,从2004年起,我省地理学家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为支撑,组建了由教授、博士及博士研究生为骨干的研究团队,开始了基于农户的农区发展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在国内外高层次地理与经济类相关期刊上发表论近100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完成博士、硕士学位论文10余篇,对农户居住[15]、农户农业生产[16]、农户非农就业[17,18]、农户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19,20]、农户自主发展能力[21]、农户合作组织、农户收入、农户对城市化、工业化、全球化的响应、农区专业村发展[22]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当前我国促进中部崛起,实践新的科学发展观,解决中部“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和学术影响。人地关系是地理学传统的研究课题,但是长期以来,对人地关系的研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主要侧重从宏观上分析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而且以一般的定性分析为主。虽然在地理学发展历史上产生过不少的人地关系理论,但大多是泛泛的文学描述和概略性研究,很难和实践结合。随着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观测能力日益增强,同时,人类对地理环境的高强度利用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也需要深入了解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微观作用机理,国内外很多地理工作者都在努力寻找答案。我省一些青年地理学者也开始了这类研究。研究思路是通过对典型村的调查,量化微观分析农民的生产生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用熵变来反映人地系统的发展变化,用熵流来表示人地系统各空间型式地域主体之间的流动。该领域的代表性成果为典型农区村域人地系统定量研究、村域农田生态经济系统投入产出特征研究[23]、区域人地关系定量研究[24]、山区耕地资源投入产出的高程因子分析[25]等。当然,人地关系非常复杂,人地作用的类型也是多样的,以村为样本进行研究仅是该领域的一个尝试。

(三)城市地理与城市群发展研究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承载着大量的人口和经济产出。因此,地理学历来重视对城市的研究。改革开放以后,面对汹涌澎湃的城市化浪潮,河南地理工作者在城市地理和城市群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近些年来,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职能、布局与城市体系[26],城市发展、城区经济发展[27,28],中原城市群整合与发展[29],生态城市建设与生态位[30],城市开放空间[31],城市犯罪空间防控[32],城镇规划和城市竞争力、城乡一体化、创新型城市建设等方面。最近一个时期,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的研究主要是中原城市群研究和城市犯罪空间盲区的研究。特别是中原城市群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河南省地理学家提出最基本的架构以来,经过持续深入系统的研究,中原城市群已经从学术研究走向政府决策,2004年在中共河南省委制定河南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规划过程中,地理学家为规划组提出的由9个省辖市组成的中原城市群的意见得到省委认可。中原城市群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代表性成果如: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中原城市群和周边地区协调发展研究、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战略、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对外联系[33]、城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等。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如: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犯罪空间盲区分析及其综合治理、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犯罪防控效应[34]等。

(四)区域规划与发展战略研究

作为具有地域性和综合性的地理学,历来对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研究非常重视。20世纪80年代中期战略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引入我国之后,地理学家发挥学科优势,迅速进入区域发展战略研究行列。河南地理学者完成的“河南省黄河两岸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了河南省生产力布局近期以黄河经济带为主轴的政策建议,迅速得到河南省计划委员会的响应[35]。面对区域规划的繁重任务和过去区域规划周期较长的矛盾,河南地理界组织相关专业协同攻关,把管理学的部分方法引入地理学区域规划之中,在90年代完成了50多个县市的各类综合性规划或专项规划,得到全国地理学界的赞誉。旅游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部门之一。近些年来,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河南财经学院旅游系、河南大学环境规划学院、南阳师范学院环境科学与旅游学院等机构完成各项区域旅游规划、景区景点旅游规划近百项。在相关项目的规划中,通过对具体案例的研究,总结提炼出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的理论成果。中共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任务之后,河南省地理学界发挥专业优势,迅速承担了大量新农村建设规划,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五)典型地域自然地理研究

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西部为豫西山地,南部为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交界带,自然景观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以此为基础,河南省的自然地理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这些典型地域的植被、土壤、景观等自然地理特征和过程的研究方面。第一个研究重点地域为伊洛河流域的相关研究,包括伊洛河流域的森林景观、土壤侵蚀、森林植被碳储量、景观空间结构、森林覆被等方面,代表性成果如:地理环境因素对伊洛河流域森林景观的影响[36]、伊洛河流域不同地貌类型区的景观空间结构对比分析[37]、伊洛河流域典型地区森林景观格局动态[38]等。第二个研究重点地域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交界带,主要集中于自然地理特征过渡性研究方面,代表性成果如: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自然地理边际效应[39]、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自然地理特征[40]、伏牛山南坡土壤垂直分异规律[41]、伏牛山和鸡公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比较[42]等。第三个研究地域重点为黄河中下游沿岸,主要集中于泥沙淤积、土地质量、湿地景观等方面,代表性成果如:引用黄河泥沙对下游平原土地质量及其演变的影响、河南沿黄湿地景观格局演化[43]等。由于河南省最大的地理学研究机构位于开封市,因此,对开封市域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如开封市景观动态变化[44]、开封市水域景观格局、开封市的城市生态位变化研究[45]等。

三、河南地理学未来研究重点

河南省为我国人口第一大省,是我国农业人口第一大省,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能源及矿产资源基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同时也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地区,自然条件丰富多样,尤其是河南南部为我国亚热带和温带的过渡地带。这种客观存在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为河南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对这些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后这些领域仍将是河南地理学研究的重点。

(一)农区发展

河南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强,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优质小麦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河南农村人均收入低,且增长缓慢,以传统耕作业为主,受外部影响较小,传统观念尚有根基,劳动力外流现象突出。河南省乡村户数、乡村人口、乡村从业人员、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耕地面积在全国名列前矛。2008年,河南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河南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棉花播种面积和产量等主要农业指标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46]。总的来说,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在中国农区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由于河南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低,农区面积比例较大,因此开展对农区和农区经济社会活动主体——农户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该领域也是河南地理研究的重要特色和优势之一。与此相关联的研究还包括新农村建设研究、农业劳动力转移研究等方面。

(二)城市化

不仅河南农业和农村在全国具有代表性,而且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也十分迅速。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省城市化水平从2000年的23.2%提高到2008年的36.0%。河南38个城市(包括县级市)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的1074平方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1775平方公里[46]。由于各地区自然环境、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和进程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在以农业和农村为主的地区,开展对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研究,有望在了解城市化的过程、机制、城市地区发展、城市群演化与发展、城乡一体化等理论问题上有所突破。同时,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农村工业的发展,因为单靠农业本身的积累很难推动农区的快速发展,因此,不少地区农村工业发展迅速,有的地区还表现出了显著的集群化发展,这些均为河南地理工作者开展对农村工业化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素材。

(三)中部崛起与中原崛起

中部崛起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部崛起战略中,河南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河南本身也有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即中原崛起问题,实际上这二者具有内在联系。河南在中部地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农业人口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市化和工业化比较落后,发展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对主体行为影响深厚,开展以河南省为例的中部崛起研究具有较大优势,开展对中原崛起的研究更是河南地理工作者的本职工作。需要指出的是,中部崛起和中原崛起这种区域性的研究实际是综合性的,涉及到农业发展、工业化带动、能源资源开发、城市发展、产业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等众多领域,地理学工作者可从自身研究兴趣和学科发展趋势及区域发展的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当然也可以借助现代手段进行综合研究。

(四)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的发展,人类对地理环境利用的强度在不断增加,而地理环境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能够为人类提供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却是有限的,尤其是在目前河南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即人地关系日益恶化,如何在不影响人类发展的前提下,保护资源和环境,使人地协调发展,已成为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可持续发展战略一经提出,即得到广泛响应。而对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而言,最核心、最关键的是要把它落实到实处,由于国家在空间上是由区域构成的,因此区域可持续发展就成为落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如何实施?首先应弄清人口、经济、社会和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搞清人地相互作用的机制,尤其是对于河南这个人口大省,人口压力和环境承载力矛盾突出,人地关系更为复杂和具有代表性。河南地理工作者开展此领域的研究具有很大的优势。一方面,我们要就某区域在宏观和中观方面研究人地作用的机理(这是地理学过去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如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的研究[47],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深入到区域内部在点位尺度上,对人地关系进行精确的定量研究。但是,由于人地关系的复杂性,对该问题的研究还需要不仅仅是这一代地理工作者的努力。

(五)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及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工具,它不仅被应用在现代测绘、军事国防、野外数据采集等自然科学方面,而且被广泛应用在社会经济领域中,在管理和决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河南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适时动态的了解经济要素的运行状况和空间分布,面对这样的海量数据,只有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技术才可达到这种目的。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综合分析现实世界,得到综合分析评价结果,也可以摸拟自然过程、决策和倾向的发展,对比不同决策方案的效果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做出最优决策,避免和预防不良后果的发生。地理信息系统运用的领域很多,例如城市土地利用调查和研究,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查与分析,森林资源、水资源等资源的调查与分析,工厂企业的布局与环境的关系分析,灾害的监测与预防等。地理信息系统具有为社会经济服务的巨大潜力,今后应成为河南地理学服务经济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

从河南自然和人类环境的独特性出发,以上列举了河南地理学研究的主要优势领域和方向,实际上,地理学服务社会和经济建设的领域是很广的,地理学者应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所处的环境开展研究。

四、河南地理学发展趋势展望

在河南省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地理学作为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变化规律和人地关系的学科,面临着重大的发展契机。考虑到河南地理学发展现状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科发展的未来走势,今后河南省地理学的发展,以下趋势会更加明显。

(一)高层次成果将继续增长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河南地理研究队伍逐渐壮大,目前已经出现了不少中国地理学的领军人物,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需要由地理学来解决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问题会越来越多,同时高等教育的继续发展,河南地理研究队伍也将继续日益壮大,不仅数量会增多,而且高层次人才也将增多。较大的社会需求和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再加上原来比较好的基础,今后河南地理研究的高层次成果将继续增长,发表在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等学术期刊上论文将继续增加,完成的国家高层次项目也将继续增加,尤其是随着与国际地理学的接轨,会有越来越多的论文在国际地理期刊上发表。同时各种紧密结合实际的横向社会服务项目也将继续增加,地理学的实用价值将日益得到提高。

(二)研究更加注重综合

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最大特点和优势所在。综合性是由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地理学研究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而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系统是由众多的要素有机构成的,因此,在进行地理学研究时,必须进行对象间和要素间的关联分析,单一的要素分析不能揭示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通过综合分析才能在普遍的联系中发现地理事物的规律性。尤其是随着今后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推进,所面临的环境、资源和社会问题、区域发展问题将日益复杂化,为此必须通过综合分析才能得到科学的结论。当然,在学科的发展中,分工是必需的,细化也是必要的,但“分科越细,综合越重要”。今后在面对决策者所面临的最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地理学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而这种作用的发挥必须依靠地理学综合集成、定性定量综合方法的运用。

(三)自然地理研究侧重环境化和人文化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也是传统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上世纪80年代以前也是我省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但是随着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变化,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将会向解决社会经济发展急需问题的方向发展,自然地理学应该在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中发展自己。那么,自然地理学如何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化和人文化应该是其基本趋势。环境化是指应加强对环境问题的研究。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是自然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课题,而当今经济的高速发展造成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威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方面,如何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受到人类干涉的自然环境会发生什么变化?如何解决人类发展的环境问题?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急需解决的课题。人文化是指在研究地理环境时,不应忽视人类活动的影响。事实上,在当今的自然地理环境演变中,人类活动已经成为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不研究人类活动,就难以认识地理环境的变化规律。因此,自然地理研究的人文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强。

(四)人文地理研究侧重全球化和地域化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空间规律的学科,人地关系是其重要内容,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地矛盾,人文地理学研究已经成为地理学的热门研究课题。河南地理研究的人文化趋势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日益显现,其中,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最重要分支,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占据了人文地理学的大部分。从90年代开始,在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中,全球化已经成为重要研究课题。全球化是伴随着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发展及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而呈现出的一种重要社会经济现象,已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甚至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人文地理学作为研究人类活动空间规律的科学,在面对全球化进程中所出现的货物与资本的越境流动以及文化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精神力量的跨国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时,责无旁贷地加强了该领域的研究,经济全球化等方面的研究已被纳入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未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全球化趋势也将随之进一步加强。地域化是伴随着全球化发展的另一种空间作用过程,其实质是全球化过程中境外物质、资本、文化、意识与本国和本地环境的结合和适应过程,如果出现地域化和全球化的对立,全球化过程就会终止。也就是说,全球化和地域化是当今世界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空间过程,因此,今后人文地理学的地域化趋势会进一步加强。

(五)新方法进一步利用

随着地理学研究的精细化和综合化,研究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将日益提高。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数学方法、遥感、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复杂系统仿真与模拟方法与技术在地理学海量数据获取与处理中的作用将逐步加大,地理研究的效率和精度也将逐步提高。在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中,社会调查、田野调查等采集第一手数据的方法将会更加普及和深入。同时,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先进的测试、分析与模拟技术也将在识别和甄别地理要素在环境变化中的作用方式和强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六)重点研究领域进一步加强

长期以来,在学科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河南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如公司地理与产业集群研究、农户地理与农区发展研究、城市地理与城市群发展研究、人地关系的微观研究、区域规划与发展战略、典型地域自然地理研究等优势领域,除了少部分可能热度减少以外,大部分领域将继续得到加强,尤其是适合河南省省情和河南今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领域。根据上述对河南地理学发展条件的分析,农区发展、城市化、中原城市群、中部崛起、中原崛起、人地关系等研究领域可能会成为重要研究领域,或将继续保持原来的地位。相应地,从学科上看,农区地理(包括农户地理等)、城市地理、旅游地理等将得到加强。同时一些和社会实践结合比较紧密的新领域,特别是区域发展战略决策也可能不断形成新的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Yeung Yue-man, Li Xiajian. Bargaining with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the case of Shanghai[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1999, 23(3); 513-533.

Yeung Yue-man, Li Xiaojia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Local Embeddedness: Company Case Studies from Shanghai[J].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2000,52(4): 624-635.

Li Xiaojian. Assessing Regional Sustainability: The Case of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in the Middle Yiluo Catch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China[J]. Applied Geography, 2001, 21(1): 87-106.

Li Xiaojian. Inter-firm Linkages and Regional Impact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Company Case Studies from Shanghai[J], China. Geografiska Annaler B, 1999, 81(2): 61-72.

Li Xiaojian. The Changing Spatial Networks of Larg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Reform-era China: A Company Study[J]. 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 2002,93 (4):383-396.

Li Xiaojia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Their Impact on Regional Economic Imbalance: Evidence from China[J]. Third World Planning Review,1998, 20(4): 351-374.

Li Xiaojian, Kong Yunfeng, Peng Baoyu. Development of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since 1980s. Journal of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 2007,31(1):19-37.

李小建.公司地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李小建.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变化与中西部地区引资困境[J].经济地理,2004,24(3):304-308.

李小建.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J].地理学报,1999,54(5):420-430.

李二玲,李小建.欠发达农区传统制造业集群的网络演化分析——以河南省虞城县南庄村钢卷尺产业集群为例[J].地理研究,2009,28(3).738-750.

苗长虹.全球-地方联结与产业集群的技术学习——以河南许昌发制品产业为例[J].地理学报,2006,61(4):425-434.

李二玲,李小建.欠发达农区产业集群的网络组织结构及其区域效应分析[J].经济地理,2009,29(7):1127-1133.

樊新生,李小建.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演化分析——以河南长垣卫生材料产业集群为例[J].经济地理,2009,29(1):113-118.

李君,李小建.综合区域环境影响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南巩义市为例[J].资源科学,2009,31(7):1195-1204.

李小建,高更和.中国中部平原村庄农业生产区位研究——以河南南阳黄庄为例[J].地理科学,2008,28(5):616-623.

高更和,李小建.中部农区农户打工距离研究——以河南三个样本村为例[J].人文地理,2008,(6).66-70.

高更和,陈淑兰,李小建.中部农区农户打工簇研究——以河南省三个样本村为例[J].经济地理,2008,28(2):313-317.

李小建,高更和,乔家君.农户收入的农区发展环境影响分析——基于河南省1251家农户的调查[J].地理研究,2008,27(5):1037-1047.

李小建,周雄飞,郑纯辉.河南农区经济发展差异地理影响的小尺度分析[J].地理学报,2008,63(2):147-155.

李小建,周雄飞,乔家君,王丽,王玉婵.不同环境下农户自主发展能力对收入增长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9,64(6):643-653.

李小建,罗庆,樊新生.农区专业村的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2):71-80.

乔家君,熊剑.村域农田生态经济系统投入产出特征研究——以河南省巩义市吴沟村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1):226-229.

乔家君.区域人地关系定量研究[J].人文地理,2005,(1):81-85.

乔家君,许立民.山区耕地资源投入产出的高程因子分析——以河南吴沟村为例[J].资源科学,2005,27(6):53-57.

闫卫阳,王发曾,秦耀辰.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模型的演进与机理[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4) :511-518.

冯德显,贾晶,乔旭宁.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力及其评价——以郑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6,26(3):266-272.

张占仓.论城区经济发展战略[J].经济地理,2009,29(1):45-48.

王发曾,郭志富,刘晓丽,赵威.基于城市群整合发展的中原地区城市体系结构优化[J].地理研究,2007,26(4):637-650.

丁圣彦,李志恒.开封市的城市生态位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06,61(7):752-762.

王发曾.开封市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开放空间系统优化[J].地理研究,2004,23(3):281-291.

王发曾.论城市犯罪的空间防控[J].地理科学,2003,23(3):354-360.

苗长虹,王海江.河南省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与强度——兼论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对外联系[J].地理研究,2006,25(2):222-232.

王发曾.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犯罪防控效应[J].地理研究,2006,25(4):681-691.

冯德显.河南地理研究——行知中原五十年[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8.109-114.

丁圣彦,梁国付.地理环境因素对伊洛河流域森林景观的影响[J].地理研究,2007,26(5):906-914.

钱乐祥,丁圣彦,许叔明.伊洛河流域不同地貌类型区的景观空间结构对比分析——以洛宁县为例[J].地理科学,2003,23(5):904-611.

丁圣彦,钱乐祥,曹新向,李爽,李昊民.伊洛河流域典型地区森林景观格局动态[J].地理学报,2003,58(3)354-362.

管华.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自然地理边际效应[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马建华,千怀遂,管华,施其仁.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自然地理若干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04,24(6):666-673.

马建华.试论伏牛山南坡土壤垂直分异规律——兼论亚热带北界的划分[J].地理学报,2004,59(6):998-1011.

丁圣彦,卢训令.伏牛山和鸡公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比较[J].地理研究,2006,25(1):62-70.

丁圣彦,梁国付.近20年来河南沿黄湿地景观格局演化[J].地理学报,2004,59(5):653-661.

丁圣彦,张明亮.1988~2002年开封市景观动态变化[J].地理研究,2005,(1):28-37.

孙艳丽,马建华,李灿.开封市不同功能区城市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密度分析[J].地理科学,2009,(1):124-128.

河南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秦耀辰,牛树海.生态占用法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运用与改进[J].资源科学,2003,25(1) :1-8.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地理学发展与未来展望.do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