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技能教学规律探讨

技能教学规律探讨

日期: 2010-4-5 8:38:08 浏览: 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平阳技工学校 陈敬刚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侧重点之一在于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安排实习的目的,就是根据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并熟练本工种的操作技能。教师在实习教学过程中,究竟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能?采用何种措施来实施教学?本人总结长期从事钳工技能教学的经验,提出如下观点。
   一、技能及实习教学目的
   技能,是人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反复操练而形成的近乎自动化了的动作。它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当一个学生在进行生产实习实际操作时,他的肌肉运动是动作技能;而在生产实习中对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的抽象认识活动是心智技能(即智力技能)。技能还包含了技能的初级阶段(即初步形成阶段)和技能的高级阶段(即形成熟练技巧阶段)。实习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动作技能的准确性、协调性和稳定性,以及心智技能的敏捷性、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从而达到技能的高级阶段。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根据技能形成的过程和特点,采用相应的练习措施和教学方法。
   二、技能形成过程及实习教学方法
   从技能形成的初级阶段到熟练掌握技能技巧的高级阶段,一般又有以下三个阶段,教学中应根据不同阶段,分别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措施。
   1、掌握局部动作阶段
   从技能的运动结构看,只有许多局部动作才能联合成一个完整的运动系统。如:钳工操作技能中的锉削运动,它是由两手、躯干、腿部、头部等各个部分的运动组合而成的。刚开始练习时,学生两手用力不协调,身体的运动也不协调,整个锉削运动完成得很不合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把整个锉削运动分成“准备、行程、结束”三个小阶段,且从这三个阶段出发,先给学生讲解三个阶段的各自动作要求及其内在的联系,同时又通过示范,使学生在脑子里对锉削形成一定的心智认识,然后再通过不断的练习将三个阶段的运动真正联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正确的锉削运动,最终掌握锉削的基本技能。
   2、技能的交替阶段
   技能的交替阶段,就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将高一级的技能代替低一级技能的过程。如:在钳工实习中,技能的交替阶段就是单项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代替技能的初步掌握,钳工操作技能的综合掌握代替单项技能的掌握。但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技能的迁移与干扰现象,如学生在掌握锉削技能后进行锯割技能的练习,由于锉削时站立姿势与锯割站立姿势一样,便促进了锯割技能的形成,这就是技能的迁移,它是已经掌握的操作技能对于新技能的形成起积极促进作用的有利现象。在锉削技能对锯割技能产生迁移的同时,由于锉削时两手用力方式与锯割时两手用力方式不同,学生在锯割技能练习时受到锉削时两手用力方式的影响,又会使新技能的形成发生困难,这就是技能的干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技能的迁移和干扰现象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在技能训练计划制定时应保证一种技能牢固掌握后再安排新的技能训练课目,尽量避免与新技能训练课题同时进行。同时在教授新的技能训练课题时,教师应把已掌握技能与之相比较,把新旧技能的联系处与不同点讲清楚,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使已经形成的技能更好地迁移到新技能上去,同时更好地避免技能间的干扰。
   3、技能协调完善阶段
   这里所提的技能协调完善阶段主要指学生参加本工种实习过程中,对本工种基本操作技能的综合掌握和运用阶段, 此阶段由于随着训练课题的复杂化使完成课题的活动结构与完成单课题的活动结构发生了变化,因而学生在此阶段常会感到技能的掌握变得较为困难。 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在训练的课题和时间上应有一定的数量保证,并在教学过程中多讲解、多示范,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技能的活动结构,从而使学生的技能更加协调和完善。
   三、实习教学中学生掌握技能的有效条件
   学生在掌握技能的过程中,活动结构要发生变化,完成的方式、方法也应作相应的变化。技能训练不同于简单的机械重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创造有效的练习条件。
   1、要有明确的练习目的和要求
   学生在练习时,教师要给学生讲清练习的重要性以及目的和要求,促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有目的地进行训练。
   2、必须使学生获得有关基本知识和正确的练习方法。
   学生在掌握技能的练习过程中,讲清正确的练习方法和与练习有关的一些基本知识,同时,教师还应多作示范,使学生获得实际动作的深刻印象,避免学生盲目地进行尝试练习,提高练习的效果和效率。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和启发学生对问题的自我分析和积极性,促进心智技能的提高。
   3、实习教学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学生掌握技能总是从不会到形成,最后达到熟练,因此,教学过程中不能不切实际地一味追求训练课题的高难度和复杂程度,而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的教学要求,本着一要循序渐进,二要正确安排练习时间,三要适当的练习速度,四要以练习多样化的原则制订教学计划,使技能练习有步骤地进行,同时注意及时反馈每次练习的结果,使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练习情况,便于学生在以后的练习中扬长避短。
   四、学生掌握技能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学生在掌握技能的操练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应根据不同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
   1、先快后慢。学生在练习一种技能时,刚开始技能提高较快,以后逐渐变慢,其原因是:第一,某些技能刚开始练习时兴趣较浓,注意力集中,练习也很投入,技能提高较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兴趣减弱,注意力也开始不集中,甚至对练习感到厌烦,或者对已取得的成绩产生自满情绪。这时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调节练习方式和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通过教育,使学生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克服自满情绪。第二,学生进行技能练习时,练习内容中有一部分学生已经比较熟悉,在练习初期效果较好,当随着练习的深入,学生可利用的经验逐渐减少时,对于学生来讲练习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不熟悉的练习内容应多讲解、多示范、多指导、多总结,并注意练习内容间的衔接性。
   2、先慢后快。学生掌握技能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综合掌握技能运动时,学生在练习的初期由于对练习内容的无参考性,或者对综合应用技能的能力不强,都会造成学生在技能练习时产生先慢后快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措施使“慢”的过程尽量缩短,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相应的工艺知识,在增强对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在练习内容上应注意安排一些对学生提高综合运用起促进作用的内容。
   3、学生在掌握技能过程中的个别差异。学生在掌握技能练习过程中,有的学生进步快,而有的学生进步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的性格不同,二是练习态度不同,三是身体状况不同,四是思想状况不同,五是经验不同及其它情况不同。根据上述原因,这就要求教学前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在教学时做到眼勤、腿勤、嘴勤,注意观察学生状况,并进行必要的个别指导,课后还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同时在生活上要关心、爱护学生,使差生向好的方面积极转变,早日提高技能水平。
   4、技能的巩固和减弱。学生对某一技能通过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后,如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技能水平也会受到减弱。其原因和对策是:
   ①练习间隔时间过长。技能的形成要靠多次练习逐步掌握,但有时掌握后很长一段时间不去进行必要的重复练习,就会使学生对掌握的技能产生生疏,因此,教学中要科学安排练习间隔时间,进行一些类似技能的重复练习。
   ②练习过度疲劳。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过大的练习量和过长的练习时间,都会造成学生由于疲劳而使思维、动作变得迟缓,导致技能的减弱。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体状况,合理安排练习数量和练习时间。
   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对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还值得进一步探讨。但本人认为:只要培养学生技能的教学目的正确,培养学生技能水平的措施得当,培养学生技能的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遵循技能教学的固有规律,定能事半功倍,达到预期目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