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关于现代性视阈下的高职女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问题分析

关于现代性视阈下的高职女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问题分析

日期: 2010-4-1 8:24:43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论文关键词:公民意识 公民教育 现代性 高职女大学生
   论文摘要:作为公民社会与公民伦理所蕴涵和期待的现代性精神气质的具体承载,公民意识的形成不仅直接关涉公民社会精神气质能否真正获得社会主体内在的人格支持而具有价值依托,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现代化过程的精神动力与发展路向。当代高职女大学生所面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现实境遇与中国传统伦理及其人格范型的双重制约,决定了现代公民意识培育的必要性和关键性。高职女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需要以主体意识、权责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为着力点,通过富有现代性特征的公民教育来完成。
   承载着现代性价值的公民社会在其本质上是确证了社会主体“公民身份”的社会,这种确证的表象往往是民主性制度的安排与“权利——权力”的适度张力结构的实现,但在根本上则依赖于人的观念与意识的发展。-nq-以说,公民意识是解读公民社会事实合法性与价值合理性的最基本的判据。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社会趋向与公民伦理诉求,一方面推动着中国社会器物与制度层面的变革,另一方面也吁求社会主体的人格状态与精神气质的根本转变。公民意识的培育与公民人格的现代转型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的最本质、最主导性的发展思维与时代语言。作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特定群体,高职女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是在传统文化语境和现代化现实境遇中发生的,受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制约。公民人格的历史缺场与现实吁求,决定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高职女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充满对主体性意识、权责意识、规范性意识、社会公共意识等现代性精神气质的希冀与期待,并仰仗“公民教育”的实践而达成。
   一、现代性:高职女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问题的价值根基
   现代性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标志着现代化进程所追求的基本目标,是现代化运动所倡导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价值的提炼、概括和张扬。只要一个民族步人了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世界历史轨道,现代性问题就不是一个可以通过抽象地探讨进而简单地取舍的问题,而是一个历史演进机制的问题。现代性作为社会的内在机制和社会文化模式体现在经济运行的合理化、行政管理的科层化、公共生活领域的自觉自律、公共权力领域的民主化、契约化、文化精神领域的主体性、理性化等方面。这一切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公民社会来表征的。一方面,公民社会作为实然性的存在,是维持现代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力量平衡;另一方面作为分析框架,公民社会是论证现代社会合法性的根据。
   只有拥有了现代性精神气质与人格特质的人,现代性社会才有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中国现代化实现了社会生存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市场化、全球化与网络化的生存方式对于传统社会生存方式与价值环境的根本性置换,推动着主体内在精神向度的传统人格向现代公民人格的转换与发展,表现出了强烈的主体性精神、契约精神、合法性精神和自由多元价值精神诉求。获得了现代性的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国民的公民教育,尤其是公民意识的培养。美国学者英格尔斯指出:“那些完善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而学者李慎之认为:“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
   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群体,在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将担负重要使命。因此,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对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与促进和谐社会构建,都是一个基础性和战略性的要素、一个根本性和关键性的环节。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不仅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地方,更是培养合格公民的基地。女大学生群体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既是一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的重要体现;既折射出女性的命运和进步,也折射出整个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我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不仅为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历史机遇,也推动女性人才资源的开发进入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十一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继续保持在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总量的一半左右,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女生将成为女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对社会和女性自身发展都有极其重大的作用。高职女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强弱从根本上关系到整个国民的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二、公民意识:高职女大学生涵摄现代性价值的伦理路向
   无论是从历史传统还是从近现代现实来看,中国女性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培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众所周知,漫长的封建制社会是父权制社会,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进入了一个男女平等的社会。但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中国妇女的平等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首先,经济体制的转型,引发了女性的就业危机。在20世纪80~90年代,新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尚未建立起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就已经在许多方面失去了控制,无法有效地调节不同集团之间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平原则以不健康的方式发挥作用,造成了社会的贫富差别。在性别问题上,便是男性利用他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获得的优势并用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原则淘汰女性,造成了女性的大量下岗。其次,社会政治结构和社会秩序的重组,使传统的伦理关系观念浮现出来,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性别意识。男性因为在经济上获得了优势,就必然要在观念上巩固他们的成果。于是,中国的知识男性便在经济学、社会学、文学等各个领域制造传统女性的形象,宣传传统的伦理关系观念,力图在意识形态的主流中把女性重新定义为第二性,以保持男性在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中的优先地位。这使传统的女性权利观念超出了家庭和社区的范围,扩展到政府机关和人们的工作场所,并直接挑战2O世纪80年代以前一直占主导地位的女性权利观念和女性发展的意识形态。
   当代中国女性的现实问题和观念问题同样折射在高职女大学生身上。能够接受高职教育的女性仍处在劣势地位,层次偏低且由低到高依次递减。从招生录取到分配就业,歧视女性的现象时有发生。并且高职女生在就业后的生存状态也处于劣势地位。这些问题对高职女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方式影响极大,主要有:相当多的女大学生事业目标模糊,成材意识和成就感不强;心理素质较差,承受挫折能力弱,抗干扰能力差;人文知识欠缺,视野较为狭窄;思想比较单纯,能力相对较弱;高职院校理工专业多,理科女生受长期的直线思维训练的影响,使得她们的思维不够活跃,沟通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差。很明显,这些表征当代高职女大学生特点(缺点)的能力和态度,与我们整个国家和社会追求的现代性、正努力构建的和谐社会相背离,需要我们采取有力措施对她们进行引导教育。树立主体意识、权责意识、公平正义等理念,这与公民意识养成需要树立的理念是重合的。
   因此,作为后发现4~-l&国家,我们必须吸收发达国家在公民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高职女大学生只有在意识上实现了从人到公民、法律人的转变,才会真正开始寻求和重视法律,从而才能从内心接受现代文明最基本的精神和价值,才能自觉承担起义务和责任。针对高职女大学生的现状及特点,加强公民意识培育应注重以下几个着力点。
   (一)主体意识
   公民作为参与或监督现代国家权力运行和社会管理的独立主体,是现代国家的基本要素之一。公民意识有其内在的逻辑层次结构,公民身份意识是其核心内涵。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公民意识的核心内涵就是作为社会主义公民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的形成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能否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形成。如何准确把握自己的公民身份,是摆在我们每个公民,特别是大学生面前的一个十分严肃的话题。只有有了强烈主体意识的公民才会积极的去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自觉地进行个体的社会化,适应和融人社会。对于大学生而言,公民意识培养的核心就是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进而促进大学生积极而负责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以建设祖国、推动社会发展为己任。
   (二)权责意识
   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公民社会的本质要求,公民意识培养也应坚持公民权利意识和公民责任意识的统一。权利意识泛指人们对于一切权利的认知、理解和态度;责任意识即义务意识,反映的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责、任务和使命的自觉程度,要求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所处的社会负责。因此,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强化权利意识与责任意识的统一,尤其是强化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加强权责意识教育,一方面,大学生要全面了解自己的权利,掌握参与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要鼓励大学生勇于承担自己行为所带来的一切后果。
   (三)民主法治意识
   民主与法治是一种社会状况,是社会发展进步达到的程度。现代民主对公民个人来说,意味着每一个公民都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法治则是指根据国家法律治理国家。民主与法治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民主离不开法治,法治规范着民主。民主与法治的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是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一方面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建立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协调机制,扩大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空间,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另一方面又要积极推进法治进程,用新的法治理想、法律规范去凝聚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共识。
   (四)社会公德意识
   社会公德虽是一些最基本的公共生活道德规范,但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一个国家的形象,具体到个人则反映一个人的精神境界。随着公共生活领域的扩大,人们相互交往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由于受几千年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民众公共精神的普遍缺乏是中国社会的一个不争的事实。因貌、诚实守信和互助互爱的良好品质,养成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和维护社会公益的行为习惯。
   三、公民教育:现代性维度中高职女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路径
   公民意识的培育需要通过引导性的教育来实现,这是一种最直接和最系统的动力保证。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缺乏系统的公民教育和正规的公民行为训练与实践体验,因而事实上造成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淡薄,对自己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身份意识和觉悟较低,社会责任感、公共精神缺乏。意识是行为的起点,只有在意识层面上的发展与成熟,才能从内心接受现代文明最基本的精神和价值,才能为现实的行为选择提供持久的动力支持和价值导向,从而自觉承担义务和责任,而这些只有通过富有现代性特征的公民教育来完成。
   首先,有针对性地开展高职女大学生公民意识状况问卷调查。在广泛认可公民意识培养战略性价值的背景下,科学有效的公民教育首先必须清楚了解教育对象公民意识的发展程度与发展状况。开展问卷调查,了解不同地区、年龄、专业、年级等女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成熟度,可以提高针对性教育的现实价值。开展公民意识调查的重点是在问卷的设计方面,在公民意识认识与知晓程度部分,应重点把握女大学生对公民内涵的了解情况,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地位、身份以及应该承担的责任;在公民参与程度部分,应重点了解女大学生是否了解并参与学校、社会以及民间组织的活动;在女大学生对于公民教育的评价与期望部分,应重点了解她们对本校公民教育方面的意见和评价,以及对未来的期望。通过问卷调查,在认真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可以针对女大学生的现实状况开展不同内容的具体化教育。
   其次,加强系统化的公民意识培育。包括形式的系统化和内容的系统化。形式的系统教育是指教育要通过多种路径、多种方式广泛进行。要将公民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划与设计,积极组织相关的社会实践、课题研究和竞赛交流等,并将其过程与结果评价尽快纳入教学大纲及学业评价体系;将公民意识教育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利用广播站、校报、宣传橱窗和校园网络等各种传播媒体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的渗透和培养,加强女大学生的自理、自立和行为能力训练;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真实的世界中体验公民身份,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和全面,而且更易得到大学生的欢迎。学校可联合所在社区组织各种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为特殊群体的爱心募捐、社会调查和参观考察等等。要把这些活动经常化和制度化,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参与机制,让大学生从身边事做起,逐步培养主体意识和公共责任意识。高校还可以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增强大学生公民意识,从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参与公民教育的主体机制。在现代性的条件下,公民教育内容的系统化应该在两个不同的维度展开:一是法治精神的养成,这可以称之为“消极的公民权”,主要以宪法及法律所赋予的各项权利为教育内容,保障所有公民的市民权利(经济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从而使每一社会成员感到自己十足地是社会的成员,并能够参加和享受社会的公共生活;二是具有现代特征的道德素质的培育,也就是“积极的公民权”,即以美德和责任为中心,教育公民承担起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再次,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时代性。公民概念具有历史性,它是变化发展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呈现出不同的内涵。相应地,公民教育的内涵也应处于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中,而这一变化的脉络就是社会的现代性变迁。建立在落后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封建宗法家族制度和完备的专制极权政治结构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凭借其特有的封建伦理政治社会化机制,传播和弥散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横贯数千年经久不衰,延亘、积淀并根深蒂固于民众的心理意识中,成为规范人们价值取向和政治生活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心理。因此,传统中国并没有类似于西方社会的“公民”概念,有的只是所谓的“臣民”。正是由于这种由客观历史孕育的奴性基因对社会存在所具有的滞后性,决定了公民意识的生成和培养、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现代性的条件下,公民教育是指一个国家采取多种途径培育公民具有忠诚国家的意识,获得有效参与公民生活必备的知识、态度和技能,进而发展其责任感和荣誉心,使之成为良好的公民。当前,将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等时代主题与现实任务有机地融人到公民意识培育体系中去,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的教育导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