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危机及其改革方向

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危机及其改革方向

日期: 2010-5-2 3:51:05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危机及其改革方向
   [摘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中面临着教育的公共性衰退、管理官僚化、非民主化等问题。公共治理理论包含的服务、市场取向、分权与合作、回应性、责任等特征为这些问题的消解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关键词]公共治理 高等教育 行政管理 改革
   一、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引发的高等教育危机
   无论是实行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还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都面临一系列的危机。这些危机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同样也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产生的问题的根源。
   1.高等教育公共性的缺失:公平与正义的衰退
   公共性最主要体现于公共价值,即确保学生和家庭平等地获得最基本的教育服务,确保公民社会所需要的民主价值得到培养。教育公共治理活动应体现公平与正义,这是它区别于私人组织活动的根本所在。
   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公共性的缺失:高等教育接受者的范围狭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很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公报,1977年全国高等学校达到三百九十八所,在校学生62万人。接受教育者与总人口比例是6.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高等教育的规模得到较大的发展,但是高等教育公共性的衰退现象同样是不可忽视:(1)高等教育的完全市场导向,导致公共教育的规范性和公共性的衰退。(2)教育公共责任的弱化。高等教育供给主体多元化的进程中,一方面,公办高等教育责任弱化,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对市场化参与主体的调控、管制和评价弱化导致了高等教育成为企业家谋取经济利益的重要目标对象,高等教育质量每况愈下。(3)公信度下降。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低下、高校乱收费和近年高校群体事件频发导致了高等教育管理主体(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公信度的下降。
   2.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组织的官僚化倾向:大学行政化、衙门化以及教育侏儒化
   根据马克斯·韦伯最初的设计,大学也可以按照科层制的模式运行,达到高效率的目的。但是与此同时,高等学校行政组织的官僚化现象也日渐凸现。
   (1)高等教育管理机构的膨胀(主要指学校)。以中部地区某省地方性大学A学院为例。学校行政机构行政岗的总人数为554人。由此可见,如此庞大的行政队伍占据过多本应用于教学研究的资源,导致了教学研究资源的严重不足,打击了专职教师的积极性。
   (2)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在资源分配中的严重失衡。大批的行政人员占据了过多的资源。更糟糕的是在涉及资源分配的过程中,行政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影响了学术的发展。
   行政权力直接掌握大型课题的项目计划和庞大经费,项目和经费的取得取决于研究人员与行政官员的关系,他名之为“处长政治”和“人际政治”。非学术权力决定一个学者的地位和待遇。在这种行政化的学术管理体制下,起首要作用的是权力、人际关系等官场因素,辅以同样非学术的工作量指标。
   二、公共治理理论:探索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全新视角
   所谓公共治理(Public Governance),即公共部门治理,是指公共部门为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营造行使公共权力、制定和执行政策所依赖的良好制度环境和运行机制,以实现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管理、整合和协调的持续的互动过程。公共治理理论为破解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公共性缺失、官僚化倾向和非民主性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特别是以下核心思想为我国高等教育走出困境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一,多中心社会治理机构。公共治理理论下参与高等教育管理的主体已经不只是政府部门,还包括各种非营利组织甚至私人部门在内的多元主体的合作治理。公共治理理论要求高教行政管理也要进行分权化改革,除了发挥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的作用外,要特别重视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以及民间组织(行业自律组织、中介组织如家长协会、学生等)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参与管理,共同营造新型的教育行政管理格局,提高管理绩效。
   第二,治理职能的重新定位。在公共治理理论下,权限范围及其行使方式获得重新定位,即教育行政部门的作用范围将大为缩小,不再是无所不包的“全能型政府”而只是“有限政府”。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应该更多的运用市场调节手段来对高等教育进行宏观调控,高校的行政机构应该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作为一个教学、科研、服务的辅助机构,时刻把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摆在首要的位置。
   第三,回应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的回应性就是要求管理者和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做出及时的和负责的反应,高等教育提供的服务要与高等教育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偏好相一致。回应性要求在高教行政管理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和媒体参与以及监督管理的过程,管理过程要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提高透明度。
   第四,治理手段的多样化。与传统的统治手段相比,治理理论中的管理手段除了国家的手段和方法外,更多的是强调各种机构之间的合作和协商。公共治理理论要求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手段和方式的有效与否关乎管理目标能否实现,必须高度重视。要采用更加灵活的管理方式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为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提供更有效的管理工具支撑,提高管理的效率。
   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领域也存在着权力和责任脱节的问题。管理人员只管使用公共管理的权力,承担责任的意识薄弱甚至不承担相应的公共责任。这种情况在工作中表现为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教师等工作拖拉、互相扯皮、该负责的没有人负责等官僚主义现象。教育行政管理中责任意识的缺位已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影响了我国高等院校的科研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
   三、结语
   公共治理理论倡导的是多元、民主、合作、公平、市场化的公共行政。在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领域,它为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变革提供了五个维度的新视角或分析途径,必将对改进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绩效产生积极的作用。高等教育的“治理”(governance) 和“行政管理”都像政府行政管理一样需要权威和权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维持高等教育的运行秩序。可以预见,政府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角色随着时代的要求将不断调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由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向高等教育治理转换。这样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改变大学行政化、衙门化的作风,解决高等教育非民主化的趋势,促进高等教育的公平和正义。
   参考文献:
   [1]潘希武.突破官僚制:教育公共治理改革的前景[J].比较教育研究,2006,(8).
   [2]潘希武.教育公共治理:现代性的境遇及其超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7).
   [3]潘希武.教育治理的公共性是否衰退[J].外国教育研究,2006,(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