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关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思考

关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思考

日期: 2010-3-1 10:05:46 浏览: 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非常大的消极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大学生就业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形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的认识也需要随之调整和深化。
   【关键词】 国际金融危机 成因 形象 大学生就业
   一、金融危机的成因
   1、持续不断的加息,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
   从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17次调高利率,基准利率从1%调到5.25%,导致以浮动利率为主的次级抵押贷款利率不断提高,特别是2004年和2005年发放的次级抵押贷款合同,到了2006年、2007年进入利率重新设定期,利息剧增(提高50%或者更多),迟付和违约现象开始出现,拖欠债务比例和丧失抵押品赎回率上升。
   2、房地产市场膨胀过后持续降温,导致抵押贷款信用质量下降
   从2006年开始,美国房地产市场逐步降温,一旦整个住房市场存在降价预期,借款人很难再将自己的房屋卖出或者通过抵押获得新的融资,房屋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地步。
   3、美国国内居民储蓄率严重不足,没有风险抵抗能力
   美国的个人储蓄率在近30年来急剧而且持续地下降,特别是近几年来,美国人崇尚消费,几乎没有储蓄,导致他们根本就没有风险承受能力。
   4、CDO等基于次级房屋贷款的衍生品流动性不足
   CDO等衍生品是基于同一份基础资产衍生出众多产品,当基础资产面临信用风险时,将产生链条式反应。CDO等是高度个性化的产品,通过OTC市场在各机构交易,流动性很差,在迫售的情况下难以获得合理的对价。投资者依赖复杂衍生工具如信用违约互换(CDs)来管理和对冲风险,这些创新工具流动性也很差,缺乏连续交易的透明市场为此定价,只能依靠理论模型和人为参数确定价格,当假设不成立时,可能由于模型错误造成重大损失,不但没有弱化风险,反而是加重危机。
   5、信用评级机构对结构性融资产品评级扭曲,扩大了金融风险
   评级机构不仅评估信用风险,还参与结构性融资产品的构建,容易产生利益冲突问题。结构性融资产品构造复杂,经过多次组合和分层,透明度不高,缺乏历史数据,影响评级独立性。投资者主要依靠评级机构出具的级别进行决策,一旦评级机构评级误差或对CDO降级,会引发信用风险,造成市场新一轮抛售,扩大危机。
   6、政府加息,房地产市场降温,房价持续走低
   这是导致美国次级债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2004年6月,美国进入了加息通道,美联储17次加息,逐步刺破了美国的房地产泡沫,使得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加重,违约不再支付贷款的客户增多,拖欠债务比例和丧失抵押品赎回率上升,同时由于借款人出售房产抽逃资金,造成房贷市场更加混乱。一旦这种案例大幅增加,就会形成对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悲观预期,房地产市场价格因为房屋所有者止损心理而继续下降。两种因素的叠加,加剧了次贷危机的发生。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1、出口增速放慢
   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减速会对中国的出口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由于美国是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国,美国经济减速或衰退不仅降低中国的出口增速,而且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规模。统计表明,美国经济增长降低1%,中国对美出口增速降低4%。另外,中国许多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增速也会因美国经济减速而下降,中国出口对这些国家的收入弹性也在3~4%左右,因此,以对美出口占中国出口比重20%左右计算,美国经济增速下降1%,中国的总出口增速大致下降2%。
   2、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由于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实施严格管制,中国金融机构持有的次级债券数额较小,损失应该可以控制在数百亿元人民币以内。在资本市场方面,中国对资本项目实施严格的管制,中国的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是分离的,国际资本市场上与次级债券相关资产价格的大幅下跌没有蔓延到中国资本市场。因此,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直接影响是有限的,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主要限于心理冲击。
   3、外汇储备管理和对外投资的风险增加
   目前中国持有的外汇储备近2万亿美元,位居世界首位。在金融全球化以及中国与世界经济互动格局下,管理如此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并保证其保值增值,是有难度的,而中国一向缺乏境外成功投资的经验,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大量的美元储备投资于低风险的美国国债,结果却遭受汇率损失。与国债相比,公司债券与股票等收益率较高,但风险也较高。
   三、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
   1.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
   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导致整个经济增长幅度趋于减缓,中国经济亦不能幸免。2009年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年国民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为8%,并在记者会上坦言“保八”有一定难度。GDP增长的下降必然导致整个社会对就业需求的减弱,就业难度增大。
   2.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金融、保险、房地产、汽车、航空、广告等行业首当其冲;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特别是纺织服装、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频繁出现停产、歇业的情况;部分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外贸出口型企业出口明显减速,这都导致企业用人需求量的大幅缩减,全社会劳动者的就业空间出现明显萎缩。同时,一批企业和事业单位因发展前景不明朗或不确定,在录用新人方面采取冻结或观望的态度;一些大型企业,像家乐福(中国)、立白集团等,推迟、减少甚至取消校园招聘活动的情况比较普遍,招聘单位数与提供岗位数都明显“缩水”。
   3.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社会岗位竞争更加激烈
   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影响到低端劳动力市场,也逐渐波及到高端劳动力市场,造成大学生就业低不成、高不就的两难困境。一方面,由于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和挤压,一些低端岗位早被多方占领,导致没有工作经验的高校毕业生“重心”下移受阻;另一方面,不少留学生因美国经济不景气选择回国就业,一些中高层管理者因企业破产加入到再就业的行列,一些往届毕业生在寻找新的工作岗位,这些人丰富的从业经历给应届毕业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招聘岗位数量减少、招聘人才门槛提高的情况下,如此多强有力的竞争者同时涌向一个有限的就业市场,无疑加剧了应届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
   4.大学生就业市场本来就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其实是现代化进程中一系列客观因素和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造成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存在明显的制度性劳动力市场分割,用人单位设置“高门槛”,高校的发展与市场脱节,大学毕业生择业预期普遍偏高或脱离现实等都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即使没有金融风暴,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极为严峻。在一定程度上,国际金融风暴又起到了推波助澜、雪上加霜的作用。
   四、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1.四项“新政”推出,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为积极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产生的不利影响,在2008年12月1日召开的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联合其他有关部委推出了四项“新政”,加大引导大学生下基层力度,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包括对在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达到一定年限的高校毕业生,由国家代为偿还其学费和助学贷款;扩大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加大力度落实部队征兵更多面向各类院校毕业生的新政策;扩大招收研究生和普通高校双学士学位的规模等。
   2.用人单位要转变用人观念,注重优秀人才储备
   用人单位人才观念的转变是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用人单位应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岗位、降低就业门槛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其次,用人单位应从长远利益出发做好规划,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最后,用人单位要转变陈旧的用人观念,建立优秀人才储备库。
   3.高校要转变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服务
   一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把社会需求作为培养学生的出发点和归宿。二是建立健全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就业指导是学生进入社会的一个必要环节,高校要建立集教育、指导、服务于一体的就业指导体系,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质量。三,就业指导中心要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就业服务,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高校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与用人单位建立广泛的联系,举办大型供需见面会和专场招聘会,以便建立一批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降低毕业生的就业成本,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最后,积极开展大学生健康择业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确立良好的择业心态,特别是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以及求职自荐、面试、考试、洽谈等择业环节中的心理准备,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理性调整期望值
   首先,大学毕业生不要盲目紧张,而是要更加冷静、客观地分析自己,科学、合理地调整就业思路,让自己的就业能力与市场有效对接。其次,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真正改变“就业难”的局面。大学生要客观认识就业形势,理性调整期望值,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就业,树立“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思想。最后,毕业生要正确面对挫折,提高挫折容忍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