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研究性学习与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与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日期: 2010-3-23 0:20:16 浏览: 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研究性学习与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轨道”。实施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全面的教育改革,是一项涉及到教育思想、办学模式、教育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改革的系统工程。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地学习。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已使人们充分感到,必须“就时代特征和变化特点,在教学中充实新的学习方式,即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从中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应对急剧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和发展创造力。这种学习方式就被人称做‘研究性学习’”。①
   因而,“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②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运用直觉思维和归纳推理,通过观察、分析、探究,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而学生能不能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能发现什么问题,发现的问题是否有助于引出下一个问题进而得出结论,决定于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比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指出: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④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指出: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④
   二、发现问题是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必要的内在条件
   上面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亲身体验,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主动提出问题,学会综合运用新旧知识和技能,来生成新知识、形成新技能的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是由问题来解决过程,是通过学生主动探究来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
   心理学告诉我们,问题是人的心理意向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决定着人的思维的方向和深度。人们提出的问题不同,所引起的心理功能就不同;不同的问题发问方式,对思维起着不同的导向作用,引发的思维内容、层次、深度、广度都各不相同。⑤只有发现了问题,才会去探究、分析问题出现的成因,通过分析推理、实验验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主动学习、自我教育,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如果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无法发现问题,当然也就无从去分析解决问题了,由于没有问题,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就会感到无所适从;由于发现不了新问题,对旧问题当然也找不到很好的解决途径和方法,自然就会对研究性学习逐渐失去兴趣,失去进行探究新知识、新技能的源动力,那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无法得到提高,当然就无从谈起研究性学习了。
   我在自己所带的0443班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开展过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采取四人为一组的分组探究的方式,来探究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的稳定问题。首先从学生对固定偏置电路中当β不同时静态工作点的计算出发,要求学生分析计算结果,看看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十多分钟之后,每个小组都拿出了自己的问题,其中有五个小组发现静态工作点改变了,还进一步发现有可能会使输出波形出现非线性失真;而这个问题正是后面要学生探究如何解决工作点的稳定,避免出现非线性失真的活动内容。另外有二组同学发现的问题仅仅停留在ICQ与IBQ之间的倍数关系上,这两组同学发现的问题不能直接引导他们进入我们的下一个研究环节——寻求工作点的稳定上,他们发现的问题对本活动内容的顺利延伸不能起到有效的帮助作用,影响了他们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是研究性学习活动顺利开展必要的内在条件。
   三、发现问题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起点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问题”之中。在我们生活中不是缺少问题,而是缺少发现。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发现问题”是做的起点,探究的基础。“人们是先有想法才去证明,而不是在证明、推论过程中寻找想法。”⑥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首先是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然后才是寻找和思考解决问题的答案。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起点。只有发现和提出问题,才有可能有目的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发明创造实际上就是一个由发现新问题到解决新问题为终点的过程。
   科学史上的每一项重大发现或发明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很多人看到了苹果落地,但没人去想为什么它会落地,而牛顿却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问题开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居里夫人在研究工作中,发现沥青铀矿的放射性比放射性元素铀和钍强得多,她相信其中必定含有一种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最终发现了新的放射性元素“钋”“镭”。⑦亨利•福特小时第一次看到火车头这么个怪物令他整夜没睡觉,激起了他想弄清火车头的强大的兴趣,最终发明了汽车。⑧
   四、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是研究性学习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提出一个正确的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因为它是发明创造的前提,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发现问题能力的高低又是创造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发现问题能力强的一般其创造力就高,反之,其创造力就低。创造性发问是创造型人才所必备的一种重要品质。我们要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职业学校学生的情况来看,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很弱,他们习惯于等待老师向他提出问题,并且在回答问题时还努力去遵循老师的意图和思路。即使老师做了和学生的认知产生矛盾的演示实验,学生也只有好奇心,而不能很好地把好奇心转变成具体问题,更谈不上把疑惑转变成探究计划。这样就僵化了学生的思维,大大抑制了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同时也就影响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不能很好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经常是因为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或者说不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如在上面所说的那次电子技术课的研究性学习中,那两个组的同学观察到的仅仅是ICQ与IBQ的改变,不能由此发现是电路的静态工作点改变了,无法进一步深入考虑到静态工作点的稳定上来。在这过程中,不是他们没有发现问题,是由于对问题的把握能力不够,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而没有发现关键问题。如果老师此时不能很好地引导、启发他们,把他们的问题转移到发现是静态工作点变了这个问题上来,这两组的探究活动就不能进行下去了。在学生的学习总结评价中,有同学就谈到为什么有的问题自己没有想到而别人想到了?为什么自己发现的问题大多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没能深入到现象的本质中去?为什么当由老师提出问题要自己分析思考时能比较好地解决,而一旦要自己去发现问题却有一种老鼠咬刺猬——无法下口的感觉?甚而有学生说是不是自己比较笨?•••••••说到底就是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比较差,缺乏创造性地思维的能力。
   因此,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要求教师精心创设研究性学习情境,适时地、恰当地给予引导、启发,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即培养质疑问难能力。因为问题来自学生,学生解决分析自己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中,有亲切感,有生活情趣,有探究的欲望,可以体验成功的感受,达到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技能的目的。
   五、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思维活动进行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伴随着在新知识学习中所出现的知识的难易、深浅不同,思维的进程也将出现顺利、滞缓乃至受阻的现象,当思维滞缓或受阻时,表明新知识的学习进入了关键处、转折处,教师要诱导学生及时从自己的思维出现的异常中发现问题,从看似“没有问题”的状态中发现问题,使学生在新知识生长点上找问题。
   而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没有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教师积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置疑,从同中见异、异中见同,从一般人不易觉察的地方看出问题,对司空见惯的事物提出疑问。由于是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究,通过集体讨论,每个学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见解,大大拓宽了解决问题方法的范围,有时,一个学生的发言能启发另一个学生悟出或改进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在小组讨论中当学生看到其他同学积极发言时,自己也会积极去思考。通过研究性学习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对事物的洞察力,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我们做了一个关于《普职教相互沟通衔接》的调查问卷,在发出的200份抽样调查问卷中,对“在高中阶段,或在职业教育中,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一些问题吗?”的回答中90%的学生认为课题让学生自己讨论问题,以锻炼他们的应对能力;74%的学生对“在研究性学习中,老师要求你们能像科学家那样•••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的这种做法你喜欢吗?”的回答是“我很喜欢,这对我们创新很有好处”。
   同时,在我班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热情很高,积极投入到探究活动过程中,既有分工,又相互协作,同学间讨论非常激烈,各抒已见,甚至争得面红耳赤。当有两个小组提出的问题仅停留在ICQ与IBQ的改变时,我提醒他们注意ICQ与IBQ是我们学过的哪个方面的数据,他们马上想起是静态工作点的值,找准了问题。通过讨论,研究资料,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实验中进行验证、修改自己研究的结论。在探究中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思维面很开阔,能从多角度思考,提出了很多富有创意的问题。比如在讨论如何减小温度对三极管的影响时,有的小组就提出把三极管浸在水中,立即有其他同学提出好几个问题说明水浸法降温不可取:①水能导电,会引起三极管管脚之间短路,②水是液体会到处流,流到线路板上造成短路,③用什么来盛水,④水干了怎么办,⑤在线路板上如何安装,⑥会增加线路板的负担;还有同学提出加装风扇,给三极管的外壳开小孔,房间开空调••••••这些问题有的甚至是我们老师也还没想到的。再如在做分压偏置电路的实验中有同学发现当不要三极管发射极旁路电容时,同样电路,同样的输入信号,但输出信号电压的幅值却减小了,不知道这是什么;当我说明这个问题涉及到我们在后面章节负反馈中的知识时,有同学就说要下去看看书中关于负反馈的内容;通过探究实验,他们也明白了这个电容的作用。
   在学生的个人研究性学习总结评价中大多数同学喜欢分组讨论学习,认为通过研究性学习,同学之间有了更多交流想法的机会,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发表见解的平台,大脑也不象听老师讲课那样绷得紧,可以放松一下,能更好地过渡到下一个问题中去,思维更敏捷,易于发现问题,这样对很多知识理解得更清楚、记忆会更牢固,同学间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都有了提高。
   波利亚说:“要懂得学习的途径:学习任何东西的最佳途径就是靠自己去发现。”⑨“杜威更坚持,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没有思维,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没有思维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教育的质量。而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⑩因此,经常性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在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中,通过教师精心指导、启发,将问题贯穿教育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打破学生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势,使学生想问、敢问、善问,培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自己提问、思考、探索,学会创新性学习;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附:参考书目
   ①《研究型课程》•应俊峰•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②《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张华•载于2001年第5期《教育发展研究》
   ③《关于印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的通知》•教育部教基[2000]3号文件
   ④《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南》•教育部印发•2001年4月
   ⑤《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⑥《现代教育思想》•张卓玉等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⑦《外国历代一百名人传》•邓新裕编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
   ⑧《名人择业启示录》•李亚平•现代技能开发杂志增刊•2005年3月
   ⑨《名人名言录》•鲁拉•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⑩《现代教育思想》•张卓玉等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⑾《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⑿《现代教育思想》•邢永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