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辩症施治 对症下药

辩症施治 对症下药

日期: 2006-11-15 21:26:15 浏览: 11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钟世昌

一、父母离异学生的心理与对策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加之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导致不少家庭父母离异。在做班主任工作的几年中,我认为父母离异学生的心理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不安全心理
那些不被父母所爱或爱若有若无的学生,会时时怀疑自己是否可爱,是否有价值,从而没有安全感。我们班曾有一位女同学,原来积极活跃。有一学期我发现她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也不积极发言了,课下也不和同学玩耍,成绩直线下降,经过调查得知她的父母正在打离婚。
(二)自卑心理
一旦父母离异孩子会认为自己失去了亲人,整天忧心忡忡,感觉自己在其他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和动力。XX同学的父母离异后和奶奶生活在一起。他成绩很差,不遵守纪律,有时甚至做出违法的事。
(三)防御心理
有些父母离异的学生过度注意琐事、担心失败、回避责任。有的同学因父母离异不会调整自身的情绪,总是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别人交往。
(四)、对立心理
有些离异的父母总想在孩子面前显示自己的绝对权威,使孩子对父母甚至周围的人产生对立情绪。XXX同学父母离异,母亲过度严厉,爷爷奶奶过度娇纵,他对家长的要求极端反感,和家长形成对立。
针对上述几种情况,我采取以下四种对策:
(一)耐心教育,帮其树立信心
针对第一种情况,我告诉那个同学,父母离异怪不得自己。父母离异对孩子来说是不幸的,但对父母未必是坏事,父母有父母的选择和追求。平时努力捕捉她的闪光点,及时的给予表扬,保护她的积极性。
(二)给予关爱,用爱心抚慰
针对有自卑心理的同学,应尽可能启发他们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完善。针对XX同学的情况,我在班级活动中,竭力激发他的内在动力,使他感到温暖,对老师产生信赖感,让他在集体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中淡忘家庭不幸带来的忧伤。
(三)积极帮助,持之以恒
针对有防御心理的同学,应首先帮助她稳定情绪。对她不懂不会的问题,耐心讲解,当她取得好成绩时,及时给予表扬,让她尝到成功的喜悦。慢慢地,她会自信、开朗起来。
(四)严格要求,坚持协同
针对有对立心理的同学,教师对父母离异学生不能出于同情而无原则地照顾。针对XXX同学,我不仅经常找他谈心予以引导,而且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他,让他当代理班干部,使他从一点一滴开始确立自尊,改变行为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能够用平常的心态去对待学习、生活了。
二、如何对网络依赖者进行心理干预
在现在信息社会里,网络也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如何趋利避害的应用网络,是我们应思考的问题,但现在的问题是:部分学生上网成瘾,严重的影响了学习,如何对其进行心理干预?以下是我的体会:
(一)温吞青蛙式的心理干预
温吞青蛙的经验,是将一只青蛙放在水中,然后慢慢加热,青蛙会很舒服地呆在水中,一直到这只青蛙被煮熟为止。而当你将一只青蛙一下放入烫水中,青蛙会立刻跳出水面逃逸。针对青少年逆反心理较强的特点,最好采用这种方式,对其进行心理干预。
老师应该积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关怀、理解。家长可经常与孩子聊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参与他们感兴趣的有益的活动,尊重孩子的认知。如有条件,还可经常带孩子外出旅游度假等。以此来消除与孩子间的隔阂,满足孩子对精神之爱的需求,减少孩子上网的欲望。
(二)转移式心理干预
青少年求知欲强,对新事物大多具有好奇心,以致于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所以,老师应积极采取措施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将求知欲引入正确的轨道。从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心理特性出发,帮助其树立起远大的目标,培养高尚的情操,加强自控力。如学校经常性地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智力游戏、竞赛,长期主办各种兴趣小组等等。
(三)淡化性的心理干预
青少年学生之所以迷恋黄色网站,根本原因是他们对性的渴望欲、神秘感,而由于我国性教育滞后,未对他们及时教育疏导,常常导致其性苦闷,借助黄色网站宣泄。因此家庭与学校应开展正常的性知识教育,淡化他们对性的神秘感,消除他们对性的神秘感和性苦闷。对此家长和老师可通过适当方式进行一些性知识的教育讲解,使他们对性有个正确的认识,以消除其对黄色网站的心理需求。
(四)趋利避害的心理干预
对学生上网,老师不能一味地指责与干预,对于学生上网寻求健康有益的内容应给予满足,以利于取得学生的信任,与学生建立沟通渠道。如果上网时间过长、上网次数过频、上不健康的网站,家长和老师就应该对他们进行引导与制止。这种心理干预是很容易让学生接受的,也不会诱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五)强化式心理干预
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波动期,自控力较差,极易受新事物吸引,投入其中而往往不能自拔。对此,老师与家长应对其进行强化式的心理干预,加强青少年的控制力和心理品质,使其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上网欲望。为此,首先应使其树立一个坚定正确的奋斗目标,以此为动力培养青少年的控制力与忍耐力。加强他们情操的陶冶,对一些生活中的困惑,积极与他们进行沟通,给他们以积极的外部支持和心理干预。
当学生想上网时,可有意识地转移目标,如让他找本书看看,参加一些喜爱的活动。如不能立即戒掉网瘾的话,可要求他们逐步减少上网的次数与时间等。通过这些心理干预,一般都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如何对“差生”进行转化
由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还没有走出困境,生源质量较差,致使在班级管理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纪律“差”、基础知识“差”的“差生”(注意,“差生”这个名词本身具有歧视性,本不应该从老师嘴里发出来)。如何实现“差生”的转化,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以下是我的一点体会:为“差生”设计一定的竞赛。
竞赛是一种短兵相接的显型竞争。创造让“差生”成功的竞赛活动,成功就会成为他们转化的契机。无庸置疑,竞赛可以使参赛者加足马力去争、去夺。但将竞赛法运用于“差生”的转化要有一定技巧,否则可能适得其反。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但由于“差生”也“爱面子”,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取胜的机会,便会自动退出竞赛,这就达不到激励其志的目的了。怎样运用竞赛法激励后进生呢?我们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通过这些竞赛活动让“差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闪光点”,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因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就可以捅破那包裹在身上的“伪装”,使其多方面优点显露出来,也就起到了转化作用。
这样的竞赛法所产生的效果有时是出人意料的。如某同学学习成绩一直上不去,自己十分苦恼,整天忧心忡忡,感觉前途无望、找不到出路,但通过一次书法比赛,他突然发现,自己还有如此长处。从此,他积极、乐观、既努力补习文化,又潜心练习书法,由被同学蔑视而变为被同学称道,这不正是妙用竞赛法所结出的硕果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