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谈语文导语设计艺术

浅谈语文导语设计艺术

日期: 2010-3-8 17:20:31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史红梅

浅谈语文导语设计艺术
   黄龙县职业中学 史红梅
   导入新课是课堂艺术重要的环节之一,是一堂课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高尔基在谈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它。”教学也是如此,一堂好课如果没有成功的开端,教师会讲的索然无味,学生也很难进入状态,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也就很难进行。因此,良好的导课艺术是现代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下面谈谈几种常用的导课方法。
   1. 悬念导课法
   悬念是戏剧表演常用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运用悬念式导语,是利用学生的期待、渴望和乞求等心理状态,吸引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邹忌讽齐王纳谏》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封建专制社会,皇权威威,不可冒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史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可是邹忌却敢于批评齐威王偏信谄言,教育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的是什么本领?这个导课使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情境,从而为课文的成功教学创造了条件。运用此法需注意的是,设置悬念要做到三个字,即‘新’、‘精’、‘奇’。要能一下子击中学生的兴奋点,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引人入胜。
   2. 创设情境导课法
   所谓创设情境导课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利用语言、音乐、绘画等,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获取知识。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是这样设计情境导入新课的:老师采用低缓、深沉的语调说:“1976年1月8日,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敬爱的周总理与我们永别了!群山肃立,寒风悲鸣,全国人民都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周总理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鞠躬尽瘁,贡献了毕生的心血,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衷心爱戴。”接着,老师出示挂图,继续动情地说:“这就是当时首都人民挥泪送总理的感人场面。让我们带着对周总理的崇敬、热爱和怀念的感情学习这篇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在这里,教师采用挂图以及低缓、深沉的语调、感情充沛的语言,共同营造了一种肃穆、悲伤的气氛。这种气氛与课文的情感协调一致。这样,就为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作了感情上的准备。整个导课先声夺人,具有一定的震撼力。
   3. 故事导入法
   这是在导课时适当运用故事、传说创设一种情境引入新课的导课方法。由于故事、寓言生动活泼,富有一定的趣味,所以故事导课是学生比较喜爱的一种方式。这种导课形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引起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作文说话断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时,为了使学生了解其严肃性和准确性,便讲了这么一个故事:相传,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在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簿。当时,教书先生一口就允,并写了一张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一看欣然签了字,哪知,吃一顿饭时,教书先生说:“你太不守信了,我们不是约定‘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富翁目瞪口呆,无言以对。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后,深深明白标点符号的重要性。这样的导入令学生兴趣盎然,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再如讲《愚公移山》时,一个教师生动形象地讲述李白小时候“铁杵成针”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个故事中同学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回答:‘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决心,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由此导入课文,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容易使学生的动机激发起来,积极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索中去。
   4. 设疑导入法
   思维起于疑难,这种疑问是启迪学生思维的“启发剂”,它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潜伏转入活跃,处于积极探究状态。教师在导课时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达到启迪思维,增长智力的目的。如高二语文《门槛》一文中有这样的语句:“正面一道窄门敞开,门里一片阴森黑暗,高高的门槛前站着一位姑娘……”这句话有着深刻的含义,学生往往理解不够深刻。对此,有位教师这样导入:一道窄门,里面阴森黑暗,寒气袭人,门槛很高很高,一位俄罗斯姑娘却不顾一切,执意要跨进去,她心里想到了什么?这样设疑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兴趣、思维一下子吸引到所提的核心问题上来,并促使学生围绕核心问题阅读、思考,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了基础。
   5. 解释题目导课法
   教材中有些题目经过了作者精心的构思,能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或通过分析题目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就可以借助于题目,通过解释题目来导入新课。从标题导入新课,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如一位小学老师教《将相和》,板书课题后这样讲解:“这是一个有名的历史故事,记载在西汉时候司马迁写的《史记》里。‘将’,将领,率领军队的人,这里指赵国的大将军廉颇;‘相’古时辅助国王掌握政权的最高官吏,后来也叫‘宰相’,这里指蔺相如;‘和’是和好。将相和好,说明他们原来有矛盾。廉颇和蔺相如为什么有矛盾?后来又怎样和好了?我们学了课文就知道。”[8]这样开讲,简要地补充一点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了课题的意思,然后从“和”这个词引出两个统领全文的问题,初步提示了课文脉络,有助于学生抓住作者的思路,指向性强。
   6. 新旧知识联系导课法
   新旧知识联系是教师在教学常用的导课方法。它要求教师在导课时,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出新的知识之间的结合点,利用旧知识搭桥过度,引出新知识。如有位教师在教《记念刘和珍君》第二课时时这样导入:明明是爱国青年,却被污蔑成“暴徒”;明明是自觉的请愿,却被造谣者说成“受人利用”。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先生能不义愤填膺吗?他能不挺身而出来揭露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吗?鲁迅先生就是带着这种悲愤的感情来写这篇文章的,悲愤的感情就构成了本文贯穿始终的线索。这节课,我们将重点学习悲愤的感情线索。这段导语可以说是用火热的激情写就,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给人一种“忘了自己,进入角色”的感觉,还归纳总结了上一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既是旧课的“收场”,又开启了新课,过渡自然。这种新旧知识联系导课方式,使上下课之间互相勾连,自然的体,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
   由此可见,一个好的导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课堂在轻松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取得较理想的效果。教师只要能够因文、因时、因人设计出一些优秀的导语,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为课堂创设一种美的意境,虽然导课的方法多种多样,形式不拘一格,无一定之规,但有一定之妙。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运用教育艺术,精心设计,努力优化课堂导入环节,促使学生语文素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