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农村金融通过机制创新走出困境的观察

农村金融通过机制创新走出困境的观察

日期: 2009-9-11 19:19:17 浏览: 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带着对金融专业的浓厚兴趣,借寒假回农村老家的机会,作者接触了许多农民和农村金融工作者——体察着农村生活,了解到农民心声,诊视了农村金融的现状。
   很久以来,作者一直思考着在全球经受着金融风暴冲击的严峻形势下,农民工的问题和农村金融机构如何适时转变观念、积极应对挑战、更加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从耳闻目睹中,感觉到农村金融机构面对金融危机下农民工返乡的新形势,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出击的明显转变。各类农村金融机构,通过机制创新,在短短半年时间里,从“慎贷”、“惜贷”,甚至“拒绝”涉农贷款,到“帮贷”,“促贷”、“送贷”,主动上门为农民服务,发挥着农村经济发展的“加油站”、“催化剂”作用,也使自身的业务不断扩展,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一、民工潮背后的金融因素分析
   2008年末和2009年初,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不少企业纷纷关停、倒闭,极其脆弱的农民打工族,首当其冲地成为失业大军的主力,大量农民工不得不从城市返回农村,由此也引发出不少社会问题。2009年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透露,“目前我国农村外出就业的农民工已超过1.3亿人。为此该部建立了劳动力主要输出输入省份的‘就业情况快速调查制度’,同时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了‘2009年度部分城市企业招用农民工需求调查’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情况调查’。由于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今年返乡农民工中因各种原因已离开原工作企业的人数有所增加。考虑到部分返乡农民工暂时失去工作,加上农村部分新成长劳动力,节后需要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在2000万人以上(《京华时报》2009年2月29日)”。
   资料显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少农民进城打工,大大的增加了农村居民的家庭收入。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势头强劲,还涌现出了不少规模可观的农村大公司,在这些有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的光环下,就有人认为:工业化已成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有些领导“深入”农村视察,看到的也多数是“亮点”,针对这些“亮点”制定了不少的优惠政策。
   座谈中发现,人们往往忽视那些占绝大多数的、还没有条件从事中小企业的农民,他们或者仍把土地当作糊口的工具;或者一年中只需十几天在仅有的一亩三分地上耕作,而大部分时间则在打麻将、晒太阳、侃大山中度过。他们没有资金去投资,没有人愿意为他们担保去金融机构贷款,只得进城到处去找打工的门路,从而形成了浩浩荡荡的农民工大军。
   有时,他们也曾想走出农村去城里安家,但可怜的几亩地还需要像照顾孩子一样不断地去“喂奶”,早想把这点累人的土地抛去,但没有积蓄又没有贷款,“大买卖做不成,小买卖看不起”,不知道哪天没有饭吃了,还要靠这点土地养活一家老小。于是农村中不少的居民,只能在前思后想和犹豫不决中苦苦挣扎。无奈之下,只得留下老、弱、病、残的家庭成员,大部分壮劳力都去城里打工。另一方面,农民是现实主义者,看不到可靠的结果就不会轻而易举的去冒险,他们没有多少积蓄,没有本钱去冒风险。而投资就会风险,要让一部分农民在家门口投资做企业,从而减少进城打工的数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宁可不创业也不去贷款。“怕风险不贷款、想投资贷不到款、贷了款不能还”的现象同时存在,造成了农村贷款难、难贷款、收贷难的三重问题。
   农民工在城里大量失业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企业效益不佳,就业机会减少造成的,但实质上却是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的不发达所致。这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环境差、创业政策滞后,农村产业无法安排众多的剩余劳动力,农民不得不去城里打工。如果农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民创业能力不断增强,在农村就业的农民不断增加,民工潮和失业潮就会逐渐消失。因此我认为,通过城市对农民工的维权,从而减少农民工失业的数量只是权宜之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针对农村具体问题,有计划、有组织的金融支持和通过其他金融配套服务措施的落实,有效化解贷款难、难贷款、收贷难的问题,促进农业产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使农民在农村就业的数量不断增加,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二、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压力
   在和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交谈中了解到,一段时间以来,大批农民放弃在农村的投资转而到城市打工,并没有减小农村金融机构的各种压力。农村金融机构没有分到房地产开发的蛋糕,也没有分到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美羹,农村经济的缓慢增长,放贷数量停滞不前,经济效益一直不好。
   一是由于农村的农业和非农生产经营风险较大,回报率又比较低,而农民比较分散,贷款管理成本高,在各种金融风险的威胁下,以农村信用社为主的涉农金融机构不得不“慎贷”、“惜贷”,甚至拒绝涉农贷款,存贷比例失调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
   二是由于没有从法律上明确农户为市场法人,而农民以自然人贷款又没有担保单位,农民想贷款用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金融机构很难批准,农民经营的为数不多的一些农业产业,没有办法依法人身份取得贷款,农民意见很大,也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
   三是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手续严谨,经营自主权受到限制,对于农民需要的服务感到无所适从、“爱莫能助”。
   四是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不明确,没有其他充足的资产做担保和抵押,影响了农民贷款的信用程度,出现了收贷困难的问题。
   因此,即使许多农户有进一步改变产业结构、扩大经营规模的愿望和需求,因缺乏相应的金融支持和服务也难以如愿。
   三、通过机制创新走出困境
   近一段时间,面对农村金融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农村金融部门和地方政府密切配合不断探索,经过机制创新,走出了一条逆势而上的新路子,逐步呈现出金融机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带动金融机构经济效益提高的良性循环的可喜局面。
   把一些经营效益较好的企业组织起来,入股组建农村信贷担保公司,专门为有发展前景的农村新建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提供有偿的担保服务,由于是企业间的入股经营,每个企业都选派行家里手参与担保公司的决策,相对于农村金融机构而言,对新建企业的投资方向进行的评估更加客观,也更加准确,既满足了企业的贷款需求,也保证了入股企业资金的保值增值,还有效控制了贷款风险;组织农民建立了联户担保制度,对于发展高效农业或非农产业的农户在5万元以下的小额度贷款,只要有5个没有不良信贷记录的农民担保,就可以在农村信用社得到贷款。这种农民之间分担风险的模式,解决了不少农民的资金短缺问题,也保证了农村金融机构能按时收回贷款;随着《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出台,农民有了可以用于抵押的土地使用权,利用土地使用权可以抵押贷款,这也必将成为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四、思考和启示
   对于农村金融机构而言,通过机制的创新,不但增加贷款投放量,调整了存贷比例关系,支持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保证了贷款质量,分散和弱化了信贷风险,自身的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对于农民而言,“贷款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解决了农民的资金短缺问题,增强了农民创业的积极性,拓宽了农民就业的选择渠道。对于农村经济而言,新建项目不断增加,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更多地在当地就业,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对于城市而言,减少了城市的就业压力。
   然而,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只靠农村金融机构的作用是不够的,只有各级涉农行业、农村职能部门都能够站在关心农民生活、支持农业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的战略高度,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切实转变观念,改进工作作风,调整经营机制,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农民的生活才会得到改善和提高,农村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和稳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