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关于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的调查和思考

关于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的调查和思考

日期: 2009-10-6 15:06:49 浏览: 1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成为一名“村官”已有两月。通过深入农村走访干部群众,我发现农村经济较之以前虽有较大发展,但总体上仍不富裕,经济发展基础还不牢固,老百姓最大的致富门路仍是外出务工。农业生产也多是靠天吃饭,农业自动化水平不高,依然停留在传统农业的发展阶段,诸如以人力和畜力为主要动力的耕作方式在农村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农业生产工具简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方式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农村和城市相比,无论是GDP还是“道格尔系数”,都有一个不小的差距,甚至这个差距仍有不段扩大的趋势,这已经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农民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水平不提高,光靠“输血式”的扶持解决不了“三农”问题,也建设不好新农村。如何尽快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资源配置,特别是利用好火箭村地处城郊,交通便利,通讯发达的优势,加快村域经济发展步伐。对于我这个刚刚进入村社成为一名村社干部的大学生来说,确实还存在相当的难度,但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现在把这些想法记下来,权当自己当“村官”以来的第一份心得体会。
   一、火箭村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火箭村地处城郊,位于县城至新店公路沿线,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它下辖12个社,农户536户,总农业人口1890人,丘陵与平坝面积各占50%,有效耕地面积1198亩,人均仅有0.63亩,农民人均年收入未超过4000元,有200多个的青壮劳动力长年外出务工。
   城乡结合部作为“农村之首,城市之尾”,是农村走向城市的重要窗口,是城市辐射农村的桥头堡,是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相协调的重要纽带。早期城市与乡村的景观差异明显,但是随着城市化过程,城市不断向外围扩展,使得毗邻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从农业转变为工业、商业、居住区以及其他职能,并相应兴建了城市服务设施,从而形成包括郊区的城乡交错带。
   现阶段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小规模家庭生产模式阻碍了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效益的提高。我国农业将长期以家庭经营为主,坚持土地家庭承包政策。但由于人均土地占有率较低,土地分散,耕作面积较小,排斥了大型机械化耕作的可能性,在现代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要求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通过专业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通过产业化生产,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现实情况是:农村生产成本过高,生产效率较低,农产品附加值相对较小。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另一方面,大中型企业、金融机构对农业投资缺乏积极性。农村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直接影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乃至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极大地制约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三是经济发展缺乏特色。许多农民从事农产品开发只随季节转,不跟市场走,缺乏信息引导,出现了清一色的单一产品,瓜果蔬菜花卉同类同质,反季节种植品种单一,缺乏特色。他们仍以传统的耕作为主,新技术学不到或学不会,老技术又不太管用,同时缺乏正确的市场信息来源渠道,不能及时了解外地市场的行情或销售信息,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效益。
   二、制约城乡结合部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
   农村经济总体落后城市,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地域的劣势,也有政策的差异。但总的来说,我认为如下几个因素才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1、观念
   城乡结合部毕竟还是地处山区或不发达地区,山区人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朴实肯干而又观念保守,这于沿海地区人的开放活跃的思维方式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对新鲜事物的迟钝是山区经济不发达的另一个原因。守旧的观念,保护了陈旧的管理观念、方法和制度,导致了思维的禁锢、目光的短浅和效率的低下,使得观念成为了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的一道屏障。只有敢于打破陈规和传统观念,经济才有可能获得发展的原动力。
   2、劳动力因素
   农村劳动力因素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们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导致接受新观念,学习新技术的能力不强。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尤其是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农村人口和劳动者整体素质高,对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经济发展又反过来刺激其它各业的发展,特别是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反之,人口和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没有财力去扩大再生产和对教育等事业的投入,特别是对农村教育投入不够,则不能有效培养人才和提高农民的素质,最终造成人才缺乏,制约经济的发展。
   3、信息
   现代农业是农业生物与工商业相紧密联系在一起,农业的市场化、商业化发展趋势,决定农业信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越来越举足轻重。农业领域中信息之间的交流愈来愈频繁,信息优势在“三农”中逐渐显现,可以说掌握了信息的主动,就掌握了优先发展的契机。但对于农民而言,脸朝黄土,背朝天,全身心投入传统农业生产,社会信息的掌握程序明显受限,他们既无时间也无能力在如此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中掌握信息的主动,在农村市场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
   4、发展模式
   由于受传统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火箭村的农业生产者多数处于分散、小规模经营状态,市场带动力不足,表现在单枪匹马,独自一人从事经纪活动的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具有组织化、规范化、特色化的少,甚至几乎没有。这就有几个不好的影响,一是影响发展的速度,个人的力量毕竟是微薄的,农业经济没有形成规模,发展很容易受到技术、资金和宏观政策的影响。二是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个体的经济对于可能出现的旱灾、洪灾、虫灾等受技术和经验的影响,抵御能力弱。三是不形成规模,农产品更容易受市场价格的影响,无法把握市场信息,及时准确预测市场价格的变化,使农民的经济利益受影响。
   三、打破瓶颈,促进城乡结合部经济腾飞
   城乡结合部的毕竟位于城郊,有其他农村地区所不具备的信息、资源等许多优势,我相信只要转换观念、利用资源、统筹安排,城乡结合部的经济发展大有可为。我认为应该做好如下几点:
   1、典型带动,技术引路,促进观念的转变
   要转换城乡结合部的村民的意识。一是主动意识,较为封闭的意识和行为是城乡结合部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加快发展,城乡结合部必须主动迎接城市辐射,采取各种措施,从思想到行动上主动学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思路和实践经验,放手放胆发展经济。二是科学发展意识。城乡结合部在发展经济时,要深入研究,认真吸取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经验和教训,以科学发展的眼光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各种经济发展战略,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长远利益。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城乡结合部的经济发展,后来局上。
   2、优惠吸引,促进劳动力进一步活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而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培育新型农村人才。因此,加强农业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新型农村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程,对推动农村、农业持续快速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意义。
   创造舆论环境,做好引导工作,树立新型农村人才形象。一是舆论引导,通过广泛宣传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带头作用的先进人物,宣传农村人才在促进农业开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奔小康中的巨大作用。使人们更加认识到人才对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作用,让人才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和重视,从而使他们扎下根来,尽展其能,为农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再创佳绩。二是典型引导,鼓励农村人才采取多种形式对周围农民进行"传帮带",把自己的知识、技术、致富经验扎扎实实地传授给周围群众,让更多的农民掌握新技术,推广新品种,走上共同致富路。
   3、开放信息,资源共享,以信息资源带动经济发展
   现代农业市场,信息日新月异,我们村干部所要做的就是要掌握大量的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对市场的需求变化进行剖析、筛选,及时预测市场价格的变化,帮助农民减少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向农民提供正确的信息,告诉农民该种什么、该养什么,该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产量和质量,该怎样才能销路畅通并取得高额回报。把大量生产资料、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来,推广到农民兄弟中去,帮助农民增收,有效地使农户与市场相衔接,推动和完善农村市场服务体系。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性和经济效益,为农民致富作好向导。
   4、找准项目,科学发展,提升品牌和规模效应
   加大对农业的技术和资金扶持,以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带动经济的发展。一是发展农业产业化,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企业或中介组织的带动,将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组成农民的联合体,进行一体化经营,形成一种新型的、现代的农业经营形式。依托城市资源,加大对农产品加工综合利用。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它既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化农业的竞争不仅取决于初级农产品的质量,更取决于整个产业链条、整个生产体系的发达程度。将原始的农产品加工为半成品或者成品,农民所能得到的利润将数以倍计。没有农业产业链条的延长以及产品在各个生产环节的多次升值,农业经济效益就难以从根本上提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