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对文化全球化与我国文化安全战略的思考

对文化全球化与我国文化安全战略的思考

日期: 2009-6-27 8:42:47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各民族的文化都会汇入文化全球场中,在相互碰撞、渗透、交融中存续和发展,并产生新的文化范式。文化同质化与文化异质化反向运动的张力所产生的五种文化效应是文化全球化的主要特征。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国家从意识形态的渗透、倾销文化产品、控制话语权等三个方面极力推行文化霸权。针对这一态势,我们要制定出一套既能积极推进我国文化建设,又能与西方文化霸权相抗衡的文化发展战略,从进行文化创新、发展文化产业、对外文化策略三个方面,努力提高文化执政能力,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 文化效应 文化霸权 文化安全战略
   文化执政能力
   作者简介:刘本锋(1952——),男,南昌市人,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文史部副教授,从事文化学研究。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加快了人类各民族思想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碰撞、渗透和整合。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强势文化凭借其经济、科技优势,正在对其他文化产生挤压、侵蚀。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制定文化发展战略,建立文化安全体系,抵御文化霸权,维护文化主权,是个重要的现实理论课题。
   全球化是一种超越国界与国家主权的在全世界范围内所展现的沟通与联系、交流与互动的趋势,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世界范围内流转、交汇、组合、重新配置的历史进程。它以经济全球化为先导,以信息全球化为推动,覆盖人类活动各个领域。全球化意味着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压缩,在这压缩过程中,必然会加剧世界各种文化体系的冲突、渗透和嬗变。各民族的文化,不管是否情愿都会汇入文化的全球场中,在全球文化的碰撞互动中存续和发展,进而生成新的文化范式、文化关系。正像罗兰•罗伯特所说的“全球化包含了这样的压力,它迫使社会、文明和传统的代言人转向全球性文化场景,寻求被认为与他们的认同相关的思想和象征。”[1]P67,在这一过程中是否会出现文化的全球化是学界争论颇多的问题。笔者认为,文化全球化是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进程,但文化全球化并不意味着世界各民族文化混合成一种单一的同质的全球文化,更不是以西方为中心、惟西方文化价值和政治经济制度马首是瞻的文化,而是既有趋同,又存差异的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全球化场景。因为在全球文化的互动、整合过程中,一方面,体现人类普遍价值观的文化因素会进一步扩展;另一方面,体现民族个性的文化因素也会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并加以传承。这样,文化同质化诉求与文化异质化诉求在文化全球化整合过程中就会形成巨大的文化张力,并决定不同民族的文化走向,这种文化张力在文化全球化场景中往往通过五种效应表现出来。
   1、捆绑效应。在全球化条件下,文化与经济日益一体化,二者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相互渗透、日益融合。经济优势往往衍生出文化优势,政治强权往往衍生出文化强权,而西方文化正是借助其强大的经济、政治、科技等优势,而成为强势文化并向世界输出,进行全球扩张的。
   2、马太效应。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中,文化也遵循强胜弱汰的“丛林法则”,文化“马太效应”会进一步放大,加剧原有的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既强势文化会获得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弱势文化的话语权会日渐消失甚至被彻底剥夺,沦为被文化殖民的危险。
   3、洼地效应。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中,以往的文化交流日益蜕变为文化单向输出、进口关系,强势文化会与商品、资金、信息等裹挟在一起,流入弱势文化的国家或区域,对其本土传统文化产生挤压,消解和改造,使其逐渐空心化、边缘化,逐渐丧失文化主权。
   4、鲶鱼效应。从另一角落看,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挤压和威胁,又会刺激弱势文化的强烈反弹,就好象把鲶鱼放入挤满沙丁鱼的鱼舱,激发出沙丁鱼求生的活力,产生“鲶鱼效应”。弱势文化在强势文化的冲击下,文化异质化诉求更为强烈,对传统文化进行变革与创新的动因会进一步加强。
   5、蝴蝶效应。麻省理工学院E•N•洛伦兹提出:巴西丛林中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州形成一场风暴,这是混沌学原理的形象表述,意为在表面混沌无序中,蕴含着深层次的规律性和联系性,在全球化语境中,文化与政治,经济的互动性更为强化,也会呈现出这种蝴蝶效应,弱势文化的文化异质化诉求有时会通过政治或经济的非常手段激烈地喷发出来。
   二
   文化全球化在现实展开的过程中,突出地体现为两种力量的博弈:一种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体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扩张力量,一种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文化主权的维护力量。冷战后,一些西方理论家反复论证:谁的文化成为主流文化,谁就是国际权力斗争的赢家。西方国家加强了对世界文化的控制权、话语权。1995年,西方七国集团在布鲁塞尔召开“七国信息技术部长会议”,确定“全球信息社会”的构想和方向以来,互联网上的无限开放性的、无国界的“赛伯空间”(Cyber Space)已成为各国政府争先抢占的文化制高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强国凭借其经济和技术优势,占据电子信息的主导权,着力推行文化扩张和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g)策略。以非暴力的文化意识形态控制手段,通过文化接受国大多人的认同来谋求对该国思想文化的控制权。正如美国国际主义专家J•劳埃在《美国的领导权》中所鼓吹的“仅仅依靠美国文化的普及,就足以奠定美国的领导地位”[2]P33。
   这种文化扩张策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意识形态的渗透。西方国家将西方文化中的基本价值观念简化成以政治民主化、人权保障、市场经济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一套意识形态教条,并把它作为一种普世的行为准则加以推行,甚至鼓吹“人权高于主权”的新干涉主义,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干预;二是倾销文化产品。在大众文化领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通过各种现代传播手段,如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书籍、刊物、广告等,进行文化产品的倾销。以美国为例,2000年,仅影视、录像、音乐出版的总收入就达700多亿美元,成为出口第一大产业,仅《坦泰尼克号》一部影片就创造18亿美元的利润。这正如美国学者约翰•耶马在《世界的美国化》一文中所说:“美国的真正的‘武器’是好莱坞的电影业、麦迪逊大街的形象设计和马特尔公司、可口可乐公司的生产线……这是使这个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美国化的重要因素。”[2]P57美国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每年向国外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30万小时,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电视节目往往占到60-70%。美国电影现已占据世界总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占据世界电影市场总票房的三分之二。“美国电影就像恐龙一般,正把它的利爪伸向世界公园”[3]P157;三是话语权的控制。二战以后,随着美国国际影响的增加,英语在世界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成为国际政治、科学、技术、国际贸易、国际互联网等方面的公共语言,英语的主导地位在国际互联网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全球网上信息资源中,80%是英文,虽然我国上网人数已近亿,但包括整个华语区在内,中文信息仅占4%[4]P3,在“赛伯空间”中,英语话语权已占据统治地位,并还在进一步扩张,西方文化霸权的扩张态势,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并制定出有效的文化战略,构建文化安全体系,抵御文化霸权。
   三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们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这一论断提出了在全球化语境中,如何进一步提高文化执政能力、抵御西方文化霸权的侵蚀、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大课题。文化安全属于非传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执政党的执政安全和社会稳定。近年来,中亚“颜色革命”都与西方文化霸权的渗透、扩张密切相关,是由文化安全问题演化为执政安全问题。这为发展中国家文化安全、执政安全敲响了警钟。
   因此,维护文化安全,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维护生存和发展的最后底线,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扩张,我们要制定出一套既能积极推进我国文化建设,又能与西方文化霸权相抗衡的文化发展战略,努力提高文化执政能力,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第一、在先进文化的引导下,积极推进文化创新。
   要切实提高文化执政能力,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我们就必须高扬中国的文化理想,高举中国的文化旗帜,在世界文化交流和竞争中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5]P38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从思想上、精神上极大地解放和激励了广大群众,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形成凝聚人心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进入新世纪,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全球化语境中,我们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引领我国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繁荣健康文化,改造落后文化,荡涤腐朽文化。在先进文化的指引下,对我国由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马列主义文化组成的现存文化模式进行综合创新,诚如张岱年先生倡导的“中今为体,古洋为用”,批判地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先进的文化成果,兼收并蓄东西文化的优点而创造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国新文化,当前尤为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弘扬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传统文化,因为中华文化至今仍是全体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的精神家园、情感纽带和身份认同。如果一个国家丧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特点,那就失去了这个民族的真正根基。而综合创新则民族传统文化吐故纳新、与时俱进的唯一途径。
   第二,在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的一切问题只能 通过发展来解决。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促进经济发展,占领科技制高点,增强综合国力。这是提高文化竞争力,维护文化安全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6]P37。我国文化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远远高于同一时期GDP增长率,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还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如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8%—25%,400家最富有公司中,有四分之一是文化产业公司,其音像业已超过航空航天工业居出口贸易首位。[7]P273我们要奋起直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一是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逐步改变文化产业的资源配置方式,鼓励社会不同主体的资本向文化产业流动,迅速壮大文化产业;二是注重文化资源的开发。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蕴藏着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和积累的丰厚文化遗产。我们要加强对这笔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不让迪斯尼公司制作动画片《花木兰》、日本电脑游戏公司开发网游《三国演义》的令国人痛惜的事情重演,实现我国由文化资源大力向文化产业强国的转变。
   第三,在“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的统摄下,推行“拿来”和“送去”互动的对外文化战略。
   世界文化大会原则宣言指出:“每一种文化都有必须得到尊重和维护的尊严和价值。”[8]P156。我们要坚持文化多样化的“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既反对文化殖民的文化霸权主义,也反对狭隘的文化孤立主义;既尊重文化的民族性,又重视文化的开放性,切实保护多样性的世界文化生态,因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文化存有的基本形态,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起源、地域环境和历史过程各不相同,而色彩斑斓的人文图景,正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解读、辨识、竞争、对话和交融的动力”。[8]P123
   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与西方的文化对话,主要是以“拿来主义”为主,西学东渐。季羡林先生提出,现在我们不仅仍然要坚持“拿来主义”,继续把西方的和其他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引进我国,同时我们还应提倡“送去主义”,也把中国的优秀文化主动向国外传播,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在文化交流中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互补性。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如同宇宙不能只有一种色彩一样,世界上也不能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应本着平等、民主的精神,推动各种文明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以求共同进步。”近年来,中国文化节、中国文化年在很多国家举办,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正日益被世界了解,得到世界的认同。
   总之,在多元并存的文化全球化时代,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文化的互动,切实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在文化创新中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在和平崛起的同时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罗兰•罗伯特.全球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 刘伟胜.文化霸权概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3] 徐非光.“文化例外”:精神产品不等于牙刷[J].北京:新华文摘,1994,(11):157.
   [4] 赵启正.努力建设有利于我国的国际舆论环境[J].北京:新华文摘,2004,(11):3.
   [5] 江泽民.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研究出版社,2004.
   [6]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C],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51.
   [7] 孙晶.文化霸权理论研究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8] 欧文•拉兹洛.多种文化的星球[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9] 许嘉璐等70人.甲申文化宣言[C].李导、陈建平.再奏风雅:2005年.中国文化年报[C].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123-12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