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从公共服务市场化看我国高职教育市场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从公共服务市场化看我国高职教育市场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日期: 2010-3-6 3:58:06 浏览: 6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摘要:从教育改革特别是高职教育改革的角度,以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分析为切入点,可以说明高职教育市场化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并可以进而提出高职教育市场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育;市场化;思路;对策
公共服务市场化是当代世界特别是西方各国新公共管理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最受青睐的可选择的改革策略之一,在各国的改革实践中形成了多样化的创新形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改革过程中,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由于与企业、市场、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关系密切,因而市场化趋势日益凸显,同时也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方法与更加广阔的发展路径。
高职教育市场化的可能性
加入WTO,加速了我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随着各国教育市场的对外开放,使每一个成员国(无论是否愿意)都或多或少地消除了教育服务的封闭与限制,可以参与教育服务的竞争。高职教育更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特殊地位而首当其冲成为教育服务市场上竞争的主角。但由于高职教育具有的特殊性,使其供给与社会需求不能平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极力寻找规范与均衡高职教育供给与需求的途径和措施。人们发现,市场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市场,就有交换,有交换,就要有物品。按照经济学家P•萨缪尔森的观点,物品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又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是指完全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的产品,如外交、国防、政策环境等。准公共物品是指具备上述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具有较大外部收益的产品,如高等教育、公共设施、通讯等。纯公共物品由于具有投入大、非营利性的特点,只能由政府加以提供。而准公共物品由于其位于纯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虽具有公共性,但性质上更接近私人物品,因此,不必像纯公共物品那样由政府包揽。以市场的方式加以提供,不但可以还准公共物品原本的市场属性,而且往往比由政府垄断供给更具高效。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所谓“排他性”,主要表现在其供给(招生的规划、途径等)、生产(培养的过程和方式等)、消费(就业的途径等)环节及其运作的特色上。所谓“非竞争性”,主要是指它所具有的教育属性的价值不是以价格高低来体现,这就从理论上为高职教育的市场化提供了理论依据。特别是在我国市场机制还不很成熟,教育基本由国家包揽的情况下,公共机制与市场机制脱节,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投入产出不成比例,效益低下等。因此,实现公共机制与市场机制的有机融合,发挥政府宏观管理与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优势功能,就成为高职教育市场化实践的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与民主政治进程的推进,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且自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单一供应、垄断与低效的服务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多样化、高质高效、高水平服务的需求,使得高职教育必须面向市场、面向教育需求者提供多种多样的高质服务,这在现实的基础上为高职教育市场化提供了可能。
高职教育市场化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供求矛盾。
首先,供给不足,需求增加。
我国的高职教育虽然取得了新的成就,但仍不能适应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最近出版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中的数据表明,2001年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日本为12.33年,我国为9.47年;其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日本达28.3%,我国只有5.8%;具有高中阶段受教育程度者,日本达到52.8%,我国仅为22.8%。从技术工人的技术等级构成来看,我国高级技工正面临青黄不接的严重局面。原有技工年龄较大,中年技工为数不多。在我国的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仅占3.5%,而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50%,我国的高级工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新技术不断渗透,新行业、新工种、新职业不断孕育涌现,技术工人的内涵与外延进一步丰富和延伸,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结构的技术工人需求市场。社会需求不断增加,而供给能力严重不足的矛盾,仅靠政府是难以解决的,而市场化不仅可以使政府有效地协调和解决这种供求矛盾,而且还可以吸收多元的投资主体参加,从而改变政府提供服务的方式,实现服务的最佳供给与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
其次,传统供给模式的有效性不足。
高职教育是在人们并未完全接受的情况下应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产生的,是21世纪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应对WTO挑战的战略举措,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为经济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艰巨任务。然而,传统供给模式的有效性在这种新的环境条件下出现明显的不足。作为一种高成本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的学历文凭未被充分认同与接受,高职教育的质量不能得到保证,高职教育的投入与产出不构成正相关。因此,改变传统的供给模式,借助市场,提高供给的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
高职教育市场化发展的思路
增加供给,变单一政府供给为多元供给加入WTO、实行市场经济、所有制多元化以及政府行政体制的改革与政府职能的转变等,都为高职教育的市场化打开了通路。尽管我国无论在社会制度,还是在所有制形式以及思想文化传统等方面都与西方不同,但教育特有的功能对人民、对社会所产生的作用是共同的,只不过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办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不同阶段所选择的方式不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全球一体化的到来,这种作用与选择必然引发趋同现象。因此,借鉴西方成熟的教育市场化模式,打破传统的旧模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实现多元供给,应成为高职教育市场化发展的路径之一。
1.由官本位、行政化向市场本位与非行政化转变。即宏观调控、微观放权,增加办学者的权力供给。
2.重视利用高职教育的排他性特征,采取部分补偿的办法,支持、帮助、鼓励特色凸显且效益显著者参与市场竞争,当时机成熟时可实行半私有化。
3.高职教育以满足职业发展需求为核心,而职业岗位的确定和需求量与经济发展相关,经济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企业的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命脉,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指数。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竞争中是讲求效率和效益的。因此,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高职教育投资供给的主体不能缺少企业。目前,投资主体中企业的缺失以及由此引发的办高职耗资大(国家、个人均是如此)、效益低(就业难等)等问题,迫切需要增加办学投资的主体。4.办学的兴与衰,生源入口与出口的多与寡、优与劣是一个重要标志。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给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的支持与发展的氛围。高职生入学人数的增加部分地解决了国家办教育资金的压力、国家体制改革与社会转轨过程中人员就业等问题。但大部分高职生就业难,入口与出口(即产与销)不对路(尽管近年有了一些好转),一些企业在招不到急缺人才的情况下,宁要高学历不对口人才(导致资源浪费)的现象,迫切需要高职教育打破传统的垄断供给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面向企业需求,面向市场,产学结合,产教结合,借助企业,提高学校对社会供给的质量和能力以及办学的效率与效益,凸显学校特色,打出品牌。
提高资源使用效果精简机构、规范管理、整合资源是提高资源使用效果的有效措施。对于一种理论的认可与运用不仅需要顺向的理论思维,必要时也需要一种反向的甚至是反传统的思维与理性的俯瞰。经济学上的市场化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渗透到各个角落(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因此,整合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果,是一个管理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以管理的思维,经济的手段,借助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不仅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1.满足社会,特别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地对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新的要求,一些传统单一的职业被淘汰,而代之以新兴的职业及职业岗位群。在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信息社会环境中,改革培养模式已成为满足人才需求的重点和核心。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与产业大国,不仅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而且需要的数量极大,高职教育市场化可以弥补政府办教育的不足,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2.满足求学者对优质高职教育的需求。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主要面对社会各行各业一线高层岗位人群,对求学者在知识结构、素质培养与技能训练方面的要求比较高,而目前高职教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培养实践的运作以及学校定位和发展上,都存在障碍,甚至陷入困境。笔者认为,实施高职教育市场化,给求学者以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充分满足学生对优质服务的需求,是走出困境,发展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最佳选择。
高职教育市场化发展的对策
开放高职教育市场根据高职教育准公共物品的特性,其生产产品的原材料供给市场已逐渐打开,但管理体制,如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资金的投入、资源的合理配置等缺乏力度。产品市场(即服务市场)几乎未开放。与之相对照的是民办高等教育、国外教育的乘虚而入,并劲力挺进。因此,开放高职教育市场势在必行,这是实施高职教育市场化的前提。
搞好政府宏观监控与社会各级组织的微观监管高职教育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复杂性,离不开政府的宏观监控以及社会各级组织的微观监管。宏观上要监督其与产业部门的联系方向及其所建立的管理运行机制,并适时干预其市场运作中的“失灵”现象;微观上要充分利用社会各级组织,包括与产业企业部门共同建立的董事会、社会中介组织、评估监管机构等。
拓宽资金引进途径,改进资金运行方式(1)政府应给予政策支持,如提供必要的低息贷款、税收优惠等,并在征地、基建、教学设备进口等诸多方面给予优惠政策。(2)政府应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企业承担起相应的任务,如技术指导培训、学生实训等;个人要敢于投资并在获得投资收益的基础上再投资以适应新的形势的需求,形成良性的资金运行方式,使个人、企业、国家三方受益,提高资金利用的有效性。(3)合作办学是高职教育市场化的必由之路,不同的合作主体应施行不同的投资方式,如公私融资、民间资本投资、社会捐赠、出租合同、凭单制等。投资主体的变化将促进资金运行方式的改革,改变投资与收益分离,资源配置不合理,如重置、闲置、急用不能置等现象,减少资金浪费,形成投资—消费—收益—再投资的资金运行模式,降低政府的运作成本。
公共服务市场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改革的主题。在全球一体化、信息化的强劲推动下,新公共管理改革与我国管理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相融合,在管理和服务领域引发了市场化趋向。加入WTO,开放教育市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高职教育市场化发展开辟了路径。准确把握经济、科技发展脉络与社会需求的发展趋势,以培养目标的技术应用性、办学主体的多样性、办学形式的开放性、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基地建设的丰富性等特色占领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席之地与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首先,实施高职教育市场化将打破传统的高职办学理念,突破传统的理论思维,使高职教育与市场挂钩,还其“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其次,按物品性质满足其供给与需求,将从根本上改变政府管理中越位、错位、缺位的状况,对深化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具有现实意义。再次,高职教育市场化将在实践意义上促进校企、校社及产学研的结合,有利于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最后,高职教育市场化将大大提高高职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可以充分发挥其特色,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加速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黄亚均.微观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黎诣远.西方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李贵鲜.公共行政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陈上仁.高等教育市场化概念的若干理论辨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5,(3).
[6]马金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欠缺与对策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2005,(4).
[7]谢丽惠.职业教育市场的发展空间初探[J].职教论坛,2005,(2上):50.
[8]蒋国华.西方教育市场化:理论、政策与实践[OL].徐江教育信息网,教育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