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基于“三教改革”的《电子技术》教学设计探究——以“简易助听器的制作与调试”为例

基于“三教改革”的《电子技术》教学设计探究——以“简易助听器的制作与调试”为例

日期: 2023/3/11 浏览: 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陆莲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无锡 214200)
  
   摘要:在推行实施“三教”改革的大环境下,本研究是在落实教师、教材和教法的改革中,以“简易助听器的制作与调试”为例,探究《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融入课程思政、四位一体、产教融合、三全育人等理念,实现《电子技术》课程改革。
   关键字:三教改革;电子技术;教材;教法;教师;教学设计;助听器
  
   《电子技术》课程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通信电子线路课程的统称,实践性强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理论基础内容, 还需要提高实践能力。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产生,社会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如何保证《电子技术》课程的持续性、创新性,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迫切需要从“三教”方面尝试一些突破。本文以《电子技术》课程建设作为“三教”改革的集成点,围绕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最终目的,将从教师、教材、教法入手,进行《电子技术》教学设计探究。
   一、整合资源,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的发展可以称为是“三教”改革的内核,“谁来教”是育人根本问题。调研发现,职业院校电子技术教师队伍不同程度存在以下问题:电工电子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教师队伍双师型比例偏低,教师队伍学历、职称、专业、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学团队与梯队建设难推进等情况,尤其是同时具备企业实践经验和学校教学经验者甚少,教师缺乏“理实一体化”和“模块化”教学设计能力、实施能力。
   所以,借助产教融合的大力发展,电工电子专业的教师改革,一是应以“双向双融通”为主要途径,校企双方师资互兼互聘,同时探索教师和企业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学校教师和企业人才分别到企业、职业学校兼职的,学校和企业制定激励措施,给予流动人员一定薪酬。二是整合政府、行业、学校、企业资源,建立专业或者产业联盟,加强合作,为教师培养提供更多途径和平台,拓宽教师培养方向,更好地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三是可以整合多方教师资源,组建由教师、金牌选手、行业专家、企业专家组成的结构化师资团队,构建“功能整合、结构合理、任务明确”的结构化的师资团队,为《电子技术》课程“理实一体化”和“模块化”教学设计提供师资保障。
   二、升级教材,提高教材功能性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贯穿思政教育,培养有思想、有情操的学生。梳理出电子技术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而形成情感与价值观导向的目标,形成完整地思政体系。例如,在《电子技术》教材编写中,可以在“计数器”这一项目中渗透珍惜时间的理念,融入习语“不负韶华,只争朝夕”;在“助听器”这一项目中,融入爱老、助老、助残的爱心理念,激发学生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等。
   要对接行业标准、岗位规范和职业标准,体现新工艺、新技术、新规范,关注技术发展带来的学习内容与方式的变化。处理好当前岗位需求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教材可通过降低计算以及理论难度,由生活出发,从实际应用中帮助学生理解原理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在传统基础上革新。教材改革,可以采用“纸质教材+二维码平台+学习平台”,形成线上资源与线下教材密切配合的新形态立体化教材体系。针对教材中用文字描述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技能点,添加可直接扫描获取的二维码资源,以精炼的视频、仿真、动画等碎片化资源为主,着重破解教学中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更直观地让学生感受传统教学难以展示的一些工作过程。例如《电子技术》教材编写,结合电工的职业技能标准,对接企业实际案例及岗位技能要求,将企业项目转化为学习资源,把生活实用电路转化为教学项目,校企共同推进工作手册式教材开发,开发“二维码”碎片化教学资源,将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融入教材。
   三、激活教法,提高课堂效率
   教法改革,核心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了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相对接,必须改革传统的普通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大胆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教学模式,广泛采用项目制、情景式教学,深化校企联合培养。
   笔者将《电子技术》从生活需求出发整改成行业发展、老人需求、儿童身心、居民生活、自我成长五个模块,整合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建议助听器的制作与调试、简易电子琴的制作与调试等八个项目,以任务驱动的模式,以“三课”教学模式,探索电子技术教学设计。
   本文以其中一个项目“简易助听器的制作与调试”为例重点展开设计研究。以“简易助听器”的学习探索为主线进行项目学习,以“小步子”教学法引导学生剖析原理,掌握学习方法为内容亮点;借助Mulitsim仿真软件、学习通学习软件等信息化工具和校企深度合作教学团队,构建了“知识原理探析第一课堂+实践技能训练第二课堂+线上学习巩固第三课堂”的课程教学实践体系;以就业为导向,创设“校企实习车间——培训车间——实训车间——校企实习车间”循环流水学习车间环境,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对电路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下面将从教学整体分析、教学实施流程、教学实施成效、教学特色与创新四方面探究项目“简易助听器的制作与调试”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整体分析
   1.融入生活教育,重构教学内容
   本单元就以关爱有听力障碍老人的需求为主题,引导学生为爱传声,助听世界,围绕简易助听器的制作与调试展开教学,共分16课时完成。教学过程以解决助听器电路的实际问题为主线重新梳理教材内容,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2.分类调研,明晰学生学情
   本课程的学习对象是中职通信专业一年级学生,平均年龄为16岁,通过访谈、在线问卷等方式调研分析,我们比较具体地了解了学生的情况。学生从初中开始已经接触电路的知识,在职业体验中对趣味小电路功能探究有极大的兴趣;但整体来说,学生对电路的分析缺乏方法,部分学生对电路学习有畏惧心理。
   表1 学情调研结果及相应措施
  

基于“三教改革”的《电子技术》教学设计探究——以“简易助听器的制作与调试”为例

   3.对标岗证,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基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结合岗位能力分析和职业技能标准等,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表2教学目标
  
基于“三教改革”的《电子技术》教学设计探究——以“简易助听器的制作与调试”为例

   4.以学定教,制定教学策略
   (1)情境创设,情感升华涵养企业文化
   学生在养老院志愿服务,产生要制作助听器帮助老人的意愿;在独立电路学习中,创设电路医生探究情境,构建工程师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在电路的制作与调试中,依托学校合作企业、电子工作室,岗位模拟企业情境,感受企业文化,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电路制作成功后,再回到养老院生活情境中,助听器赠送给有需要的人,让知识与技能学有所用。
   (2)以学生为中心,问题导向建构认知路径
   课堂以学生自己生活发现和电路调试中的现象为起点,提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空间。以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借助Multisim仿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逐步建构探究型课堂认知路径,不断探索新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3)精准定位,小步子教学落实任务实施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学习任务有机分解,由易到难,运用小步子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启发学生思考,逐步落实任务的实施,在小目标的成功体验中激发学习动力。
   (二)教学实施流程
   1.单元教学实施路径
   单元教学以简易助听器电路的优化过程为主线:“认识助听器→稳定Q点→提高带负载能力→扩大放大能力→优化性能→制作助听器→调试助听器”,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掌握电路的识读、分析和应用能力。
   2.课堂教学实施步骤
   教学设计关注学生发展、坚持学用贯通、促进知行合一、培养学生能力。教学过程依托“学习通”教学平台,推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理论—实践”的资源整合和系统化学习,进行“五环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这既顺应碎片化学习时代的要求,也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线上学习提供有力支持。
   (1)课前:线上平台启思,激发动力促学
   思: 依托教学平台,通过回看已学电路的制作和测试视频,发现测试中的问题,思索现象的本质;通过课前测试,在温习旧知中思考现象原因;通过微课、引导文、交流讨论等进行预习,带着对方案的思考进入课堂,激发学生“我要学”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
   (2)课中:线上线下结合,理实一体生智
   设:结合生活实际及电路调试中出现的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和“电路医生”引导、企业生产线岗位模拟等探究情境。
   探: 课堂探究学习中,任务有效分解,小步子教学,“二维码”碎片资源辅助,以“合作探究→分享经验→闯关助学”形成循环实施,逐步达成子任务学习目标。
   任务一,由教师“带着学”。从“识放大器→识电路组成→识Q点”三个层面对电路进行初步认识,从“动态分析→原理剖析→失真辨析”三个层面对电路进一步分析,着重培养识图能力。
   任务二、三、四,由学生“合作学”。借助仿真、实物测试、专家访谈等手段,在“电路医生”的引导下完成“原因→方案→原理”三个层次的探究学习,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重点培养电路分析能力。
   任务五和六,由学生“自主学”。借助交互式软件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课堂中小步子教学答疑解惑。如正负反馈的判别中,将整个判别过程分解为“明→找→判”三步;然后通过三个问题引领,分三步运用瞬时极性法,小组合作探究,寻找规律,最终形成“概念—方法—案例”的自学思路,逐步实现分析、判断、归纳、迁移、实施等能力的培养。依托企业生产车间,模拟企业岗位分配任务,在自主参与中增强了对电路的应用能力,获得知识、能力、素养的提升。
   评:评价结合总结进行。学生利用MindMaster软件梳理课堂学习内容,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课堂知识主线,关注课堂中的智慧生成。学习成效从线上基础能力和线下拓展能力两个维度加以评价。教学平台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视频观看、课堂互动和闯关助学等方面直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速度和效果,形成线上基础能力评价。课后,教师、教练、企业师傅实时评价,形成线下拓展能力评价。
   (3)课后:课内课外延伸,运用智慧练技
   拓:课后,作业分层布置,从以下三个层面加以拓展:知识整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明确重点;知识拓展协助学生举一反三,培养知识应用和创新意识。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教学实施成效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专业知识内化率
   学生在情境探究过程中产生兴趣、动力,课后走进工作室、合作企业,100%参与了电路的制作和调试,促成了兴趣链条式滋生,在课前测试、调查问卷、课堂问答、闯关测试、拓展训练环节成绩有明显的提高。
   2.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教师团队申报关于电子技术专业的实用型专利。在助听器功能的不断完善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如:利用旧耳机,变废为宝,增加助听器穿戴的舒适度;在输入端采用驻极话筒拾音和手机输入两种模式,方便老人在不打扰旁人的情况下,日常交流和收听新闻等。学生在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获得江苏省多个奖项。学生检测能力、焊接水平、调试能力、仿真软件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3.提升了学生专业认同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电路制作和调试成功后,学生在志愿服务中走进养老院,将助听器赠送给有需要的老人体验使用,获得了老人们的认可和赞扬。学生充分体会到了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老人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认同感。
   (四)教学特色与创新
   1.小步子教学,碎片化资源,促使共同发展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本单元实施小步子教学,将每个任务分解成三个子任务,由易及难,逐层深入,缓解学生畏学心理,在小步子教学引导下获取成功学习的体验,“二维码”碎片化资源辅助,提升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2.问题导向,五环教学,提升核心素养
   问题导向式的课堂探究,充满趣味和新奇,正符合中职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以问题为导向,形成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串接各个教学知识点,引导学生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路径,不断探究新知。课程学习采用 “思-设-探-评-拓”五环教学法,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3.为爱助听,弘扬美德,确立职业梦想
   “为爱传声、助听世界”,项目设置以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心为核心,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健康使用耳机,将“德智体美劳”五育渗透入课程教育中。课堂探究过程培育学生刻苦钻研、热爱专业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电路制作与调试在企业生产线上完成,学习企业的职业规范,践行工学交替理念,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本文以《电子技术》课程建设作为“三教”改革的集成点,围绕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最终目的,将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有机结合,研究教学模式改革,突出了学生创新意识及工程素质的养成,体现了“内容综合、面向工程、紧跟时代、激发创新”的特征,促进了电子技术创新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可持续发展,以期将《电子技术》建设成依托“互联网+”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将思政教育、产教融合理念等融于课程建设,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职业能力的优质课程。
  
   参考文献:
   [1]徐国庆.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与教师[M].上海:上海教 育出版社,2016:47-55.
   [2]王成荣,龙洋.深化“三教”改革 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 养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35-40.
   [ 3] 姚青梅, 李辉, 林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实践[ J] . 天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 2006 , 16(4):40-42.
   [4]庄西真. 职业学校的学与教[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 社,2015:27-43.
   [5]庄西真.中等职业学校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举隅[J].职 教论坛,2008(08):32-36.
   [6]汪忠明.深化“三教”改革 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 7) : 108-109.
  
   作者简介:陆莲(1987-),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江苏宜兴,学历本科,职称讲师,研究方向电工电子专业教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