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摘要:建设良好的高职学生干部队伍,首先要构建学生干部激励机制,要本着为学生服务的宗旨,遵循公开公正、精神激励为主、正面激励为主、分层分类激励、及时适度激励等原则,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关键词:精神激励 正面激励 分层分类激励 及时适度激励
随着高职院校的学生规模扩大,导致专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教师的数量相对不足,必须通过在高职学生群体中选拔和培养出色的学生干部来缓解这一压力,以最终实现高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因此需对学生干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研究学生干部工作激励机制,建设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一 、高职学生干部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学生干部由高职院校中学生先进分子组成,担任学生群体组织的领导和服务工作,承担一定职责,履行一定义务。他们兼负学生和干部双重角色,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得力助手,是学校与普通学生之间的联系纽带,是组织学习、搞好集体生活和开展各项活动的骨干和核心力量。
在高职院校中,有的学生干部工作不积极,工作来时只知传达,只为应付检查,有的学生干部学校布置什么就干什么,缺乏主观能动性,工作没有活力,这种情况大大影响了学生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学生干部队伍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热衷权力,有些同学不是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热心为同学服务赢得同学们认可,而受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通过拉帮结派、请客送礼、搞关系、走后门,解决自己选举、入党等问题;有的学生干部不能严于律己,违反校规,考试作弊等等;有的学生干部喜欢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各种会议和通知多,而不做实事;有的学生干部脱离群众,每日奔波于会场、老师、上级领导处,忙忙碌碌,惟独与同学打交道的少;还有的学生干部没有端正当好学生干部的动机,他们当干部的出发点不是为集体服务,为同学服务,而是认为当干部能获得不少好处和实惠,表现出较强的功利色彩。
因此必须通过研究学生干部工作激励机制,对学生工作积极性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原因,从而调动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二、构建高职学生干部激励机制的原则
1、公开公正原则
激励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需要做什么”和“必须怎么做”,对学生干部的激励,首先要做到奖惩有依据,激励措施要直观,以明文的形式先规定出来,要让所有学生干部知晓。同时应让奖励效应最大化,在一定范围内让尽量多的人知道;其次所有奖励惩罚措施要做到公正,要对所有的学生干部一视同仁;第三,奖励与惩罚力度要相当,甚至可以奖励的力度大于惩罚的力度。
2、精神激励为主的原则
人的需要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大方面,精神激励是通过对人正当精神需求的满足,引导、升华、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精神激励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各种形式的表扬、荣誉、职务升迁、关怀等。精神激励的力量有时能超过物质力量,而且比物质力量来得持久。调查表明,学生干部从事学生工作大多是为了得到自己综合素质的锻炼、能力的提高,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自己价值的实现,这都是精神需要。因此,激励措施应以精神激励为主,同时可给予适度的物质激励。
3、正面激励为主的原则
正面激励就是充分肯定受教育者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它能
使符合社会期望和组织要求的行为得以增强、保持、巩固和发展,是一种使先进更先进的激
励方法。负面激励是使后进变先进的激励方法。两者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奖惩、批评和表扬上。由于学生工作本身不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大多是牺牲自己为同学服务,而且许多同学都是自
愿加入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激励过程中,必须做到以正面激励为主,负面激励为辅,两
种激励相结合。因为负面激励虽然能激发人的动机,但始终会给人带来焦虑苦恼的内心体验。
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奖惩得当、宽严结合,使受教育者心悦诚服,使其他人得到教育和
启发。同时正面激励也不要过头,那样会使少数人产生优越感和骄傲自满情绪,从而脱离群众和集体。
4、分层分类原则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们的需要有多个层次。学生干部同样具有多种需求,从
调查得知,有的学生干部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有的希望取得被人认可和尊重的工作成
果,有的希望能够有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有的希望拥有良好的工作环
境和人际氛围,有的希望获得社会上的地位等等。针对这些需要,必须采取性质不同的多样
性激励措施。同时针对相同需求的学生干部,要根据学生干部自己的实情,实行横向、多样化的分类激励机制。对有的学生干部,我们可以运用短期的、多频率的激励,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而有的学生干部则可以运用长期的、意义深远的激励,让其对工作充满热情。也可以两者结合。
5、及时适度原则
及时强化的效果一般比事后强化效果好得多。对学生干部的激励,也应进行及时激励,在学生完成一项任务后、在工作中有了较好的表现时、工作有了进步时,就应给予及时激励。一般来说,如果工作学习性质比较复杂,任务比较繁重,激励频率应相应提高,反之,则相反;对于目标任务比较明确,短期见效的工作,激励频率应当高,反之则相反。不能把对学生干部的所有激励都放到每学期末甚至一学年末。
适度也就是激励程度,是指导激励量的大小,即奖赏或惩罚标准的高低。能否恰当地掌握激励程度,直接影响激励作用的发挥,过量激励或激励量过少不但起不到激励的真正作用,有时甚至有负面作用,造成对工作积极性的挫伤。对学生干部的激励也应做到奖励适度,应根据工作绩效的大小给予相应的奖励,不要过小,让学生干部产生不满足感、失落感,从而丧失继续前进的动力;也不要过高,让奖励助长了学生干部的骄傲情绪,也会使学生干部产生过分满足感,感到轻而易举,丧失上进的动力。
及时和适度是互相联系的,只有适度下的及时和及时下的适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的作用和效应。应根据具体客观条件,及时、灵活地选择激励的时机,采用适度激励的形
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的作用,调动学生干部对学生工作的积极性。
总之,激励的原则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学生工作者要根据学生干
部的不同特点和思想状况以及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增强学生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瑞春. 高校学生千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熊明亮. 浅谈高职学生干部的培养[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
3、邵明辉. 构建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的长效工作机制[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03)
4、陈慧敏. 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方式方法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04)
5、何等浩. 关于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世纪桥,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