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会课的变化—班主任教育随笔
我是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更是一位年轻的班主任,在带班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说,班会课将如何开?学校规定:每周一最后一节是班会课。刚开始的时候,我基本上每次都能找准一个主题,展开讲述讨论,让学生满意,自己也找到了感觉。可时间一长,似乎成了每星期必须应付“差使”,确实让我颇费心思。于是,我便经常向一些经验丰富的老班主任请教,想方设法,实行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班会形式,结果,每次一到班会课,我班都进行的有声有色,令别班同学羡慕不已。总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请老师参与。这里的老师主要指平时与同学接触较多的任课教师与管理员等等。当然,也欢迎其他有兴趣的老师。在职业中学带班的老师都知道,我们中的大部分同学对学习并不十分感兴趣,甚至与任课教师产生抵触、逆反心理。如此一来,学生很容易放弃某一门或某几门课。但是相反,如果学生对这门课的教师有好感、印象好,那么上这门课时他似乎不便于做小动作,会给足你“面子”,耐心听下去,如此一来,他也就会“爱屋及乌”,喜欢上这门课。因此,我们请来了专业课老师与学生谈论一些实际应用问题,又请来了政治老师与学生讲述、讨论时事政治、国际政治,比如伊拉克问题、伊核问题等等。这与平时上课又不一样,学生更能放的开,可以随时提问,随时参与讨论。不仅提起了学生的兴趣,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也间接为上好其他课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这样的班会课,就更具有实效性,不会走形式化。
请学校领导参与。学生对于学校的管理制度、学校各方面的规章制度,一般都会有自己的看法,甚至是不理解,对着干。比如说,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他翻墙出校门的原因就很简单,他说翻过墙,到了那边我即使什么事不做也感觉舒服,呼吸空气都感觉比校内的好,心情也好了许多。所以,学生的这些看法想法如果得不到重视,就很有可能导致学生对学校产生错误的看法或偏见,而这些偏见的存在往往就是由于学校在管理上不理解造成的。请学校领导参与到班会中,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更多与领导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无规不成方圆”的道理,也让领导倾听同学们的意见,对于改进学校工作,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让学生走上讲台。现在许多同学似乎有“多动症”,上课好讲话,注意力不集中。但真正遇到一些正式的场合,说话时总结巴着说不上来,面红耳赤,特显紧张。为了更好的锻炼学生的胆量,在班会课上我们组织了形式多样的上台演讲。有提前自己准备主题的演讲,也有即兴发挥演讲,小型辩论赛等,请一些任课老师或团委会老师做评委。这样既能锻炼学生多方面能力,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力。也让学生调换角色多上台体会体会,那么在课堂上老师上课时他们也能逐渐遵守纪律了。如此做法,岂不是一举多得?
请部分家长参与到课堂上。家长是我们教育好孩子的伙伴,班主任工作更是离不开家长的积极配合。再则,让家长参与班会,也可以树立一部分同学的自信心。因为当他们看见自己的家长与自己的同学,像老师那样与同学交流时,自豪感会油然而生。当然,我们不可能把每位家长都请到课堂上,那样做既不合适,也不现实。我们作为班主任可以有选择的请一些某方面有特长或在某一领域有所成就的家长。把他们请进教室,让他们现身说法,这将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比如:我们有这么一位家长,年近六旬,虽读书不多,但口才较好,心肠更好,我班这位学生就是他领养大的,不仅如此,在生活较困难的情况下仍资助我校的一些贫困学生。开班会时,我们把他请来了。当这位家长把自己对生活的追求,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与同学们交流后,学生们竟非常感动,效果大大出人意料,也给同学们尤其是那些条件优越的同学们上了很好的一课。
在实行了多种形式的班会课后,我班的班会课开展的非常成功,真正成了一堂思想品德教育课。学生们都颇有感触,班集体也比原来更具凝聚力了。
当班主任的过程中我们总会不断遇到许多新问题,但我们只要有责任,而责任就是对自己要去做的事情的一种爱,有了这份爱,我们就会懂得:办法总比困难多,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也是我的带班词典里的最重要的一页!
作者简介:
蒋春兰,女,大学本科,中学二级教师,现任职于宁国职高,担任机电专业课教学,并从事学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