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礼仪修养调查
大学生礼仪修养是个体之间的一种行为规范,它是在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普遍情感、传统、习惯、习俗等形式表现出来。大学生良好的礼仪能体现个人修养,国家魅力,民族气质。大学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提高大学生综大学生礼仪修养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现状不容乐观,甚至令人担忧,于是我们开展了这次对安阳工学院大学生礼仪行为和礼仪知识情况的调查。
一、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及分析:
据调查统计有14.83%的同学不了解甚至根本不知道还有礼仪知识,这是个相当严重的问题。大学生对他们自己当前的言行举止及其礼仪修养也是不满意的。从调查资料中得知,只有7.42%的同学对他们的言行举止非常满意和满意,而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却占到38.50%,其实有很多大学生平时很注重对自己的礼仪要求,这在调查结果中占了60.55%,还有19.82%的同学视情况而定,不注重和无所谓的占19.63%,说明大学生们对自己礼仪修养还是有要求的,但不能以一种行为习惯来面对广大民众,没有习惯成自然。从采访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能认识到礼仪修养在现代社会的实际意义,懂得提高礼仪修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向一个更高层提升的有效途径。他们希望系统学习礼仪知识,渴望能有礼仪修养方面的专门训练,很想让自己的形象、言行举止与众不同,能展现大学生的风采和气质。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认为目前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及相关的基本素质存在以下问题:
(1)礼仪知识的缺乏和提高礼仪修养的意识不强,这个问题的产生与我们国家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有关。
礼仪修养严格来讲应该是从小培养,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导向,很多家长只注重孩子专长的培养,而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培养和道德教育。只要孩子学习好,家长们就众星捧月,百依百顺,其他方面的缺失都无所谓,不在乎,这必然导致有些孩子心理不健全。有些成绩好的同学专横跋扈,骄傲任性;学习不好的同学平时不受重视,自卑、压抑、懒散、不思进取。这种对教育的曲解,这种只治标不治本的教育理念,必然会产生巨大的不良后果,回顾一下我国的教育历程,从小学到大学,就没有把礼仪知识和礼仪行为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来训练。这当然有客观存在的一些原因,但在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下,再不重视这样的问题,再不亡羊补牢,那是很让人担忧的事情。为数不少的大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好习惯,压根就没有提高礼仪修养的意识,认为这是小事情,没关系,造成修养意识薄弱。
(2)各高校的教育方式、教育目标存在差异,素质教育不能落在实处
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实施素质教育。而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有误区,造成素质教育不能落在实处,也不能取得实效。这也是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开展一些活动,也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一项专长,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更好的发展,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高尚人格的形成,促使其全面发展为最终教育目标。
(3)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影响,提高礼仪修养不能蔚然成风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经济建设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弊端,再加上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使很多人变得非常现实,显性利益驱使人更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对礼仪修养这样的隐性利益看不见、摸不着。因此,人们对礼仪修养不屑一顾,有的甚至讥笑、讽刺挖苦。再加上历史遗留的一些政治经济理念的影响,使得讲究礼仪修养、提高礼仪修养不能蔚然成风。
(4)就业压力,动摇了一些大学生成人成才意志,阻碍了礼仪修养培养教育的推进
当前新一轮“读书无用论”的思潮有些抬头,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社会上有“毕业就是失业”的说法,虽有些消极,但能说明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环境、就业岗位不容乐观。这种就业压力导致有些意志薄弱的大学生,成为不好好学习,不思进取,对什么都没兴趣的理由。因此有的学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想普及礼仪知识的教育和训练非常困难。除一些特殊专业外,一般开设此课程或有关礼仪行为的培养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当然这里也存在教学方法改进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男生对此更没兴趣。
三、礼仪修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途径:
针对当前大学生礼仪修养现状,我们认为加强礼仪修养的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途径。具体办法如下:
(一)礼仪修养教育从儿童抓起,进课堂、进课本
礼仪从“礼学”的角度理解,其涵盖面很广,包括社会规范、文化制度、行为方式、风俗习惯、宗教活动,等等。进行礼仪修养教育,必须从儿童抓起。因为礼仪修养从某一侧面分析就是一种习惯,既然是一种习惯,就必须是良好的,那么良好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逐步培养、熏陶、修炼而成的。所以一个高明的家长,从小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把良好习惯的养成放在首位。曾经有位成功人士在与大学生对话时,当问及其成功的原因时,他回答是得益于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有了良好习惯,实际就是人的基本素质有了扎实的基础,人的本质有了良好的定位,成人成才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可靠保证,就像医生治病,不是治标而是治本,成长中的烦恼和问题很多都会迎刃而解。
(二)高等教育要加大专项礼仪、专业礼仪学习和培训的力度
各高校要实施素质教育,并落在实处,礼仪修养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课。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可结合社会需要、未来岗位和学生自身特点,主要是对一些专项礼仪和专业礼仪的培养和训练。例如,大学生要学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相处,要有一定的交流、沟通能力,这就需要学习人际交往方面的礼仪知识和专门的技能训练。大学生要有一定的表达能力,那就要进行语言表达礼仪知识的学习和专门训练。现在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沉迷网络,有的甚至在网上从事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活动。同时,网络陷阱、网络诈骗也时有发生,这就是网络礼仪失缺的一个有力证明。网络礼仪是礼仪知识中新的内容,是科技发达的产物。大学生必须要懂得网络礼仪,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形象,同时还关系到我们这个社会乃至国家的国际影响。因此各高等院校在大学生基础课程教育中,要开设礼仪修养教育课,至少要以讲座的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礼仪知识教育和礼仪行为的培训。对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更应该将礼仪修养的培训学习作为必修课,并占一定的教学时间,不能削弱。各高校要以礼仪修养的学习和培养为切入点,全方位推进素质教
育,将素质教育落在实处,取得实效。
(三)加大社会宣传力度,逐步形成学礼仪、讲礼仪、用礼仪的社会风气
现在各行各业各个城市都在积极组织争创文明单位、文明城市、争做文明市民的活动。绿化城市、美化城市蔚然成风。但人的文明程度是否真正提高了呢?这其中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我认为创建文明,硬指标重要,软指标更重要,而且必须让软指标不软,才能让硬指标更硬。人的文明程度就是一个软指标,我们怎样让人更加文明,人的礼仪修养、综合素质如何得到更大提升,这是问题的根本。因此全社会要加大宣传力度,要持之以恒,要有激励人们做文明市民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让人人都很自然的、自觉的来学礼仪、讲礼仪、用礼仪,形成社会风气,让一些不良行为、不文明现象没有条件、没有土壤、没办法滋生。
(四)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难”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就目前我国就业形势来看,就业再难也不至于造成很多大学生失业。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是大学生自身存在问题。有些大学生摆不正自己位置,对就业岗位期望值太高;有的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太陈旧,仍然处在计划经济时期,在就业市场自己不主动,等的思想严重;有的大学生过分强调岗位的对口、职业的对口;有的大学生面对人才市场的招聘,由于自身知识文化水平和素质的限制屡聘屡败,挫伤了积极性。高校有指导大学生正确就业、择业、创业的义务。目前每个高校都有就业指导中心,或者就业指导办公室,一方面指导大学生就业,另一方面帮助大学生就业。但仅仅依靠这一个机构是解决不了根本性问题的。因此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实际上还是一个思想问题,一个人的礼仪修养问题,一个人的素质问题。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大学学习阶段,一方面要考虑怎样把知识、技能学好、学活;另一方面要在积极提高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上下功夫。不要那么现实,不要对以后的就业考虑太多,更不能因就业问题影响了自身的学习、生活。相信只要自身素质提高了,知识、文化齐备了,不仅就业不成问题,而且还可以找一个自己十分满意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