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求职技巧 >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四大关键点全面解读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四大关键点全面解读

日期: 2010/4/26 浏览: 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在实际带队辅导考生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学员不是不想表现自己,而是很想表现自我、彰显出个性来,之所以出不来效果,情形大致有二:一是腹内空空,无话可说;二是腹中满满,就是说不好。
   针对第一种情况我想说,考生不能仅仅靠掌握答题技巧来解决问题了。俗话说“功夫在诗外”、“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在面试场上取得佳绩,提高分析问题、认识世界的能力。因此,考生在面试备考过程中积累一些名言警句、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热点问题评论等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以增加必要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学习和琢磨这些内容,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已的修养和境界,内生智慧,而后使自己腰杆子硬起来、直起来,这样自信心自然也就有了,而自信是展现自我的基础。
   针对第二种情况我认为,考生要重点训练答题技巧和展示自我的能力,要在答题的内容和形式上达到和谐统一,要学会用完美的形式来展示你完美的内涵。因为面试是要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彰显你自己的涵养、才华和底蕴,那是有相当难度的。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勇者相逢智者胜”,要想在面试中取胜,就必须遵循面试活动的内在规律,希望考生能明白这一点。
   下面谈谈面试的几个关键点:
   让你的语言闪闪发光
   “做考官真的不容易!”这是考生在真实模拟考官身份后自己发出的感叹。一整天坐在那里,面对一个一个进来的考生,同样的言语索然,同样的老套观点,考官心中好想说“你怎么‘又’来了”……“唉,对了,我为什么说‘又’字啊”……看似有些搞笑,但这真的不是在开玩笑,大多数考生给考官就是这样千人一面的感觉,不想打瞌睡真的很难!考生想胜出也真的很难!
   偶然给人眼前一亮的考生肯定是那些观点犀利、妙语如珠的同学,她(他)的话语给人的感觉是闪闪发光!而仔细品味起来,那些闪闪发光的语言往往就是使用了名言警句、俗语或者巧妙地套用或改造了流行语,让人觉得她(他)的语言是那么的鲜活、生动和有趣!因为这些名言警句、俗语和流行语本身就是“思想的精华”、“情感的提炼”,内容高度概括而丰富深刻,以人启迪,一些精彩的名言甚至会给现场的考官以启迪,这样的考生能不让考官动心么?
   温家宝总理是比较喜爱和擅长使用名言警句来表达观点和感情的,可以做为我们大家学习的典范。下面的这段材料是2008年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的节选,大家可以品味一下他老人家的语言魅力和思想深度,关注一下如何让语言通过名言警句的妙用来闪闪发光。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答中外记者问节选(2008年3月18日)
   [凤凰卫视记者]:上届政府曾经有两次令全球华人为之牵挂的突发危机的发生。5年前,新任总理的您经历了“非典”,人们还不知道您当时的心路历程。5年之后,突如其来的南方冻雪灾害,人们又看到您走在抗击雪灾的前线,这场雪让您感受到了什么?未来5年您将还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温家宝]:5年已经过去了,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也是人民书写的。一个领导者应该把眼睛盯住前方,把握现在,思考未来。我脑子里在盘旋四件事情。
   [温家宝]:第一,要使中国的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同时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这就必须解决经济发展当中的不稳定、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目前最大的困难是物价过快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压力,隐藏的风险是经济可能出现的波动,我们必须在这两者之间走出一条光明的路。
   [温家宝]:第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这就必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需要勇气、决心和献身精神。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如果说前者是因的话,后者就是果。5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温家宝]:第三,要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如果说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那么公平正义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
   [温家宝]:公平正义就是要尊重每一个人,维护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在自由平等的条件下,为每一个人创造全面发展的机会。如果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天职,那么推动社会公平即政府的良心。
   [温家宝]:第四,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如果我们的国家有比黄金还要贵重的诚信、有比大海还要宽广的包容、有比高山还要崇高的道德、有比爱自己还要宽广的博爱,那么我们这个国家就是一个具有精神文明和道德力量的国家。
   [温家宝]:朋友们,我想对你们说:为了国家的富强,为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为了让人们幸福快乐地过得更好,为了让孩子们上好学,为了使我们的民族在世界赢得应有的尊严,我愿献出我的全部心血和精力。
   让你的论证雄辩有力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实事例证将使你的观点更加雄辩有力。已经发生的事情,无论认同与否,你都无法否定其存在的合理性与某种程度的必然性,不认同只能说明我们对规律的把握还没有足够全面,对事实真相的发掘还不够真切,对事物内在机理的认识还有待深入。所以对一个一时不太好用理论去说明的事情,用实事来证明显得是那么的必要和明智。即便是理论可以证明的问题,若用实事论据做为支撑,也可以使自己的观点显得更加严密和无懈可击。
   例如下面这道题目,从2007年到2009年在新疆公务员、吉林省事业单位和江苏省公务员考试面试中连续出现,既是一道高频常考试题,又符合“理念性问题不易把握、难以找准具体切入点”的特性,对它的解析也必须符合“以实事支撑观点”的定律,才能言之有据而令人信服:
   【问题】对“无规矩不成方圆”而又强调创新,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创新和守规矩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度”的把握,如何在规矩和创新间把握好这个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本意是说做事要讲究规矩、要有约束,否则就不可能做好。这是多年来人们总结出的一种工作经验,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它强调了做事和为人必须要遵循基本的原则和要求,现实中的许多事例都证明了这一俗语的正确性。比如,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就有严明的组织纪律约束,这种“规矩”的约束对我们领导干部的成长、对我党的事业发展都是有好处的,离开这种纪律约束,我们很多人可能就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们的事业可能就要受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再如参加本次面试,如果不按要求回答,不遵循制定的面试规则,面试就不可能顺利进行,圆满成功。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任何事物强调一方面就会走向极端,导致片面。这句俗语也是这样,如果过分强调规矩,就可能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紧箍咒,导致人们做任何事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毫无创新和发展。古人云“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奋然为之,亦未必难。”有些时候,我们也要勇敢地突破“规矩”的限制,坚持“与时俱进”,尤其是在面对开创性的、全新的事物的时候。我们目前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改革开放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规矩可循,但我们突破规矩所带来的巨大效益便是最好的佐证。
   所以处理好规矩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我认为,做任何工作,处理任何问题必须遵循必要的规矩,但是面对具体问题和工作中的复杂性,又要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创新,只要能促进工作进步、有利于工作开展的想法和做法都值得肯定和赞扬的,所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关键是辩证的运用,掌握合适的度,任何割裂两者关系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给出的回答大家感觉还是很有说服力的,推敲起来,这里面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回答中除了有理论辨析论证外,还有实事论证:
   一个是“现实中的许多事例都证明了这一俗语的正确性。比如,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就有严明的组织纪律约束,这种“规矩”的约束对我们领导干部的成长、对我党的事业发展都是有好处的,离开这种纪律约束,我们很多人可能就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们的事业可能就要受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再如参加本次面试,如果不按要求回答,不遵循制定的面试规则,面试就不可能顺利进行,圆满成功。”
   另外一个是“我们目前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改革开放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规矩可循,但我们突破规矩所带来的巨大效益便是最好的佐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