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数控车床可靠性增长技术的应用探讨

数控车床可靠性增长技术的应用探讨

日期: 2020/1/28 浏览: 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 仓宁宁

摘要:在我国工业生产的过程之中,数控机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我国当前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性准备,其技术的高低更是我国现代化水平高低衡量的一个重要性标志。本文对于可靠性增长技术进行分析探究,探究数控机床出现故障进行的机理检测,从而提出当前可靠性增长技术的故障纠正,以及保障性措施。从而推动我国数控机床设备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数控机床;可靠性增长技术;故障检测;保障措施
  
   引言:近些年来我国数控机床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而根据目前的研究表明,数控机床技术的不断在提高,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而本文对于其故障机理检测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希望能够为推动我国数控车床技术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可靠性增长技术分析
   所谓的可靠性增长,其实就是通过对于产品设计。制造以及装配之中出现的缺陷逐步进行改正,将产品的可靠性不断进行增高的一个过程。所以对于产品的可靠性或者出现故障的产品来说便是可靠性所主要针对的对象[1]。所以便需要不断加强试验,对于产品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以及研究,找出其中出现故障的原因,并且根据当前故障机理所检测出的信息,进行相应的纠正,最后达到减弱出现故障的原因,甚至消除出现故障的内部以及外部的因素,从而达到提高设备使用效率的效果。所以可靠性增长其实就是对于产品不断进行试验,将其中的故障进行暴露,分析出故障的内部以及外部原因,并且找出相应的有效措施,进一步纠正改进出现的故障。而比较常见的可靠性增长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一班兄弟可靠性;可靠性增长试验和可靠性增长管理[2]。
   二、数控机床故障机理检测
   (一)可靠性考核规范与考核方案
   可靠性增长在初期阶段,需要对于前期的产品进行可靠性的摸底,从而将前期产品的可靠性以及故障分布的情况进行评价,所以需要收集相应的故障信息。而为了保障故障信息保持真实性以及可靠性,达到企业所规定的标准化以及规范化的标准,最主要的便是要制定相应的可靠性考核规范[3]。例如引用标准、机床运行记录表以及数控车床故障模式代码表,对于故障有明确的定义以及判断,并且还需要有故障计数的原则等。
   (二)建立可靠性数据库以及数据处理的软件
   可靠性数据积累并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任务,是一个长时间、艰巨性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之中,最关键的便是对于数据进行最为有效地管理以及组织,而这单纯通过手工完成起来比较困难,需要根据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来完成。所以当前建立可靠性数据库是企业需要重视的问题,而建立可靠性数据库不仅可以为之后数控车床的可靠性水平进行评价提供有力的隐居,还能够对于数控车床故障的机理检测提供更加重要的信息数据,便于数控车床设备进行相应的管理以及维护等工作[4]。
   而目前可靠性工作最关键的一项技术,便是对于可靠性数据进行处理。数控车床的可靠性在进行初期工作的时候,数据处理最主要的内容便是要对于故障的时间数据,进行相应的数理统计分析,对于可靠性水平进行相应的评价等。
   (三)可靠性指标的评估
   在进行可靠性增长工作的时候,为了将可靠性增长技术在实施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便需要保障前期产品的可靠性水平能够做粗响应的评价。所以当前在利用可靠性评估软件对于数控车床的故障间隔时间,进行相应的参数估计以及拟合优度检验,从而通过计算可以得出分布函数、故障概率密度函数以及可靠性函数等,并且对于平均故障间隔时间进行相应的电荷区间估计,从而得到该产品在进行可靠性增长基数之后,初期产品的可靠性水平。
   (四)故障分析
   当前所进行的故障分析,主要有故障模式。故障影响以及故障致命度分析(FMECA)和故障树分析(FTA)。而在进行FMECA分析的时候,重点内容便是要对于数控车床的故障部位分布情况,故障模式分布情况、,故障原因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并且需要根据故障的部位计算出故障的致命度[5]。
   而FTA则是要将数控车床故障作为分析的七点,并且逐渐向下进行推动,从而将可能出现的故障原因进行推断,找出目前数控车床中有可能会出现的零部故障,或者由于环境。认为等因素和当前数控车床出现故障的逻辑关系,并且通过树状的图像进行呈现。使用FTA可以更加全面的将系统出现故障的原因以及部位进行反应。
   所以当前通过进行故障分析,可以将产品可能出现故障的多发位置,以及可靠性的薄弱环节寻找出来,例如电气系统或者冷却系统等,为之后将故障进行纠正,指出来明确地的指导方向,更有利于提高数控车床的可靠性。
   三、可靠性增长技术的故障纠正以及保障性措施
   为了保障在数控车床中可靠性增长基数的使用效果,在进行故障检测之后,需要对于出现的故障问题进行相应的纠正,从而将可靠性的保障策略进行提高。
   (一)改进设计系统
   对于数控车床设计进行改进,不仅可以降低当前生产线出现机床故障的情况,还能够将用户的满意度有所提高。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之中可以选择使用CAD软件,从而达到优化主轴结构设计的效果,提高当前数控车床在运行使得可靠性。另外通过保障主轴的回转精度和刚度,也能够起到提高使用性能的作用。
   例如,对于整机的可靠性来说,前期产品中的转塔刀架系统有着较大的影响,所以主机厂在进行改进设计的时候,可以选择使用进口名牌的刀台,或者可以选择印迹技术的国内的名牌倒台。通过实验考核不难看出,当进行改进之后,产品的可靠性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可以使出现的故障率得到明显的降低,提高用户满意度。
   除此之外,排屑器也是之前经常出现故障的一个部位,这主要是因为主机厂生产的批量较少,所以比较难以控制质量,所以这时可以选择使用其他等排名较前专业进行排屑器生产厂家的产品,同样能够达到领好的效果[6]。另外,将专用的CAD软件使用在主轴设计中,便可以实现对于主轴结构的优化,保障其在十年的大修期之间不需要进行替换,能够保障运行的可靠性。
   (二)引入可靠性设计方式
   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实际人员需要严格按照设计的规则来完成,对于故障模式影响的分析以及可靠性的检查表要保障质量的完成,并且还需要对于出现故障的分析案例及时进行总结以及归纳,找出其中的规律。一般情况下,设计规范的时长期都是通过长时间进行总结之后而得到的结果,对于对产品稳定性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可靠性检查表则是设计人员,在进行故障潜在发生情况过程之中所制定的模式表,其最主要的目的便是要将数控车床的可靠性设计标准进行加强提升。当前在日本,很多的企业都认为,产品可靠性设计有着三个重要工具,及产品可靠性设计规范,和故障模式影响分析以检查表,和最后一个十分重要的依据就是故障分析案例集。只有将这三种工作人员可以在长时间发展过程中做好记录,在之后提高产品可靠性时,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7]。
   (三)增强配套设施以及外购件的可靠性保证对策
   对于配套的产品设施,企业需要加强其质量保障,因为对于主机的可靠性水平来说,配套产品设施的质量有着直接性的影响意义。而当有人针对相关的配套件以及外购件都需要机械能十分严格的审批手续,来进行规范,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可靠性影响比较大的配套件,需要有长时间的数据进行积累,才能够切实达到提高质量的效果。
   (四)故障试验分析
   为了将数控车床的效率进行提高,所以在当前进行制作的过程之中,需要对于产品进行故障实验分析,对于产品之中看会出现的故障进行研究探索。除此之外,还需要在进行总装之前,对于关键部分的部件进行可靠性的试验检测,保障可以及时准确的发展其中出现的问题,从而选择高效的措施来进行解决,避免出现一些潜在的安全风险,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五)针对关键性工序以及装配过程中的可靠性技术进行分析研究
   在数控车床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工序进行精加工的时候,需要保障装配工艺一定要完全符合工程之中的相关要求,并且要加强对于技术的规范性操作,才能保障数控车床可靠性增长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结论
   当前对于数控车床的可靠性增长技术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探究,不难看出,不仅能够将数控机床的可靠性进行提高,还可以将维修的费用进行减少,并且有效的避免出现停机的情况。除此之外,通过可靠性增长技术,还能够降低设备出现废品的概率,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增长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所以当前在数控机床上使用该技术,对于推动数控机床的生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能够提高企业的社会以及经济效益,使现代化的工业技术得到较快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帆, 曹巨江. 数控机床回参考点故障诊断及解决措施[J].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18(1):71-73.
   [2]李辅翼, 高宏力, 钱桃林,等. TwinCAT数控系统在CAK6136数控车床改造中的运用[J]. 机床与液压, 2017, 45(8):184-186.
   [3]苗恩铭, 徐建国, 吕玄玄,等. 数控机床工作台误差综合补偿方法研究[J]. 中国机械工程, 2017, 28(11):1326-1332.
   [4]张敏. 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教学中不能忽视的几个问题[J].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17(5):187-188.
   [5]胡志刚, 余隋怀, 闫红玲,等. 基于案例知识的数控机床感性配色研究[J]. 机械设计, 2017(3):121-124.
   [6]王民, 曹鹏军, 宋铠钰,等. 基于OPCUA的数控机床制造数字化车间信息交互模型[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8, v.44(7):84-90.
   [7]王谦, 王伟, 石照耀. 面向数控机床的多通道传感数据采集卡设计[J]. 制造技术与机床, 2017(8):42-4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