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城市广场与应急避难场所结合研究-以上海市广场公园三期音乐厅广场改造项目为例

城市广场与应急避难场所结合研究-以上海市广场公园三期音乐厅广场改造项目为例

日期: 2014/3/29 浏览: 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上海市地下空间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陈安治

摘要:城市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开敞空间,它具有的开阔空间,天然绿色植物屏障等是应急避难场所的首选。但是已有的城市广场建设简单,缺乏成为应急避难场所应当具备的设施和条件,近几年国内几次大型灾害的发生也让人们对逐步认识到应急避难场所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本文对国内应急避难场所现状和必要性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平灾结合的可行性,对城市广场与应急避难藏所结合原则进行了探讨。同时以上海市广场公园三期音乐厅广场改造项目为例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字:城市广场;应急避难场所;平灾结合
  
   城市是人口聚居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一个地区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与城市化进程,让城市建筑朝着高密度、高容积率发展,相应的公共空间与空间场地越来越少。然而现代城市面临灾害的危险系数却日益增加,如何完善城市功能,灾害后为人们提供合适的应急避难场所,避免灾害的再次发生成为重要问题。
   城市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开敞空间,它具有的开阔空间,天然绿色植物屏障等是应急避难场所的首选。但是已有的城市广场建设简单,缺乏成为应急避难场所应当具备的设施和条件。本文对国内应急避难场所现状和必要性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平灾结合的可行性,对城市广场与应急避难藏所结合原则进行了探讨。同时以上海市广场公园三期音乐厅广场改造项目为例进行了详细分析。
   1国内应急避难场所现状与必要性
   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利用城市空旷场地,经过科学的规划、建设与规范化管理,在自然灾害发生后或其他应急状态下,为居民提供安全避难、基本生活保障及救援、指挥的场所[1]。场地包括防灾公园、广场、体育场、操场、停车场、学校、寺庙、开阔空地等[2]。场地应当具备在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垮塌范围距离外,地势平坦空旷且略高,利于排水搭设帐篷等。
   我国根据城市地震应急避难的特点,将避难场所分为三种类型[3]:
   场地类别 服务半径(m) 面积(hm²) 作用
   I级
   紧急避难 500 1 供附件居民临时避震疏散,也是居民在住宅附近集合并转移到固定避震疏散场所的过渡性场所
   II级
   固定避难 2 000 10 供灾民较长时间避震避难和进行集中性救援的重要场所
   III级
   中心避难 2 00-4 000 50 规模大,功能全,其中一般设有抗震防灾指挥机构
   北京市在2008年基于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需要,建立了多个应急避难场所。另外在2008年南方雪灾及5.12地震发生后,人们逐步认识到应急避难场所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各个城市根据自身城市地质情况,人工环境及自然状况等自身特定,政府提出符合城市特点的意见和研究成果,积极出台各种法规和政策给予保障。
   2平灾结合模式-城市广场与应急避难场所结合原则
   城市广场绿地与应急避难场具备相同的空间性质,二者都属于城市公共空间,均考虑近远期城市发展,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符。并且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在用地属性上不具有独立用地性质,一般要结合城市道路广场、停车场、体育馆、公共用地、地下空间等进行布置[4]。根据以上应急避难场所要求,城市广场绿地由于具有较大规模、相对完善的设施和内部建筑密度较低的特性,能够有效的发挥防灾避险的功能,从而成为应急避险的良好场所。
   2.1安全优先原则
   应急避难场所是灾后救援和安置的据点,安全是城市广场绿地设计的首要保证,保证避难场所原理地址灾害易发区,选择有利地形。同时也应避开人工灾害源,优化设计减少此生危害。避难场所作为疏散人群集中生活、获得医疗救助的地点,广场绿地也应当具备提供应急救灾物资的能力。因此结合设计应当首先考虑在安全优先原则[5]。
   2.2多功能原则
   城市广场绿地在在爱发生时承担极其重要的角色,但是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城市广场还是以其设计功效的主要功能为主,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因此结合设计不单单是考虑应急避难需求,也要同时满足休憩与城市活动举办的功能[6]。
   2.3统筹规划原则
   城市广场与应急避难场所具有相同的空间属性,因此在城市规划时统筹考虑,综合考虑两个系统的和谐共生。目前缺乏应急避难场所的城市可以将已有城市广场进行改造,这也是应急避难场所构建的首选方式。
   3 案例分析
   3.1 工程背景与建设意义
   上海市广场公园三期音乐厅广场改造项目位于大上海中心腹地(图1)。是大上海人民广场中心绿洲(延中绿地) 的东侧门户。其周围不乏林立的顶级商务中心和政治、文化建筑群。本轮规划为延中三期绿地广场,是上海音乐厅的西侧入口。
   本项目为广场公园三期音乐广场改造工程,拟在上海音乐厅西侧原下沉式广场内改建露天音乐广场,整个广场在原有面积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往西南方向适当扩大,建设面积约为5418平方米,东西长约60米,南北长约81米。露天音乐广场地下有已建人防车库工程,面积约为7915平方米。本工程的改造涉及原地下人防车库及变电所工程的一个疏散楼梯和两个排风井移位、地面景观改造、应急避难场所及配套设施建设等。
   本工程为利用上海音乐厅以西的下沉式广场改建为露天音乐广场的公益性项目。露天音乐会在欧美已经成为文化艺术城市的品牌,从纽约的中央公园到柏林的胜利音乐会等等都成为了现代文化艺术城市的标志。露天广场的音乐等演出是市民近距离接触音乐的最好方式,其过程对听众而言是一种独特的视听享受,对城市而言是一种文化艺术内涵的演泄,项目的改造建设对提升民众的音乐文化素养有着积极的意义(图2)。
   图1:项目区位图 图2:整体鸟瞰图
   3.2设计理念与思路
   因此本项目改造设计为以历史建筑为载体传承文化,建设成为具有生态景观的音乐活动交流场所、可承办国内外顶级室外音乐会的场所,打造上海标志性音乐文化广场。结合原有地形,进行场地改造,增加公共服务设施,体现人性化服务。
   景观改造设计,根据目前场地现状取消原下沉硬质广场,并对此区域内及周边的苗木进行移植或移除,形成大面积绿化广场,可作为日后市民休闲娱乐及露天音乐会举办场所。原音乐厅西侧,下沉广场东侧的舞台区保留,对舞台上的两个风井构筑物分别进行拆除及移位,以提升今后音乐会举办的视觉效果,同时更有利于舞台的使用。
   应急避难场所设计,项目利用广场公园三期音乐广场工程改造(核心区改造面积约为5418平方米,东西长约60米,南北长约81米)之机,根据《关于推荐本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意见》及相关部门意见等要求,拟在规划改建的露天音乐广场内设置Ⅲ类应急避难场所,为周边居民提供应急保障服务。
   3.3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条件
   音乐广场地势平坦,位于周边建筑物倒塌范围外,周边人口比较集中,距周边居民区和地铁8号线、商务楼、商厦、酒店等公共建筑较近,四周无易燃易爆、危险化学源,交通便利、停车条件较好、疏散通道宽阔。遇突发事件,周边居民步行10分钟即可进入音乐广场,现有的音乐厅水电等配套到位,灾难发生时也可作为应急指挥场所。由此可见,本项目的位置符合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要求,建设条件非常好。
   3.4应急避难场所设计总体布局:
   本项目在满足音乐广场功能的前提下,总体布局应确保应急避难场所功能设施的落实。根据选址要求,结合方案中的广场空地面积2000平方米左右,确定音乐厅广场的应急避难场所设置等级为Ⅲ级,可容纳避难人数约800人,人均避难面积为2.5㎡/人。Ⅲ级应急避难场所为紧急避难场所,用于紧急疏散居民,避难时间一般在10天以内,具备必备的生活保障设施;应急避难场所的分区由人员避难区、综合保障区和出入口交通集散三个区域组成,各个区域与广场内的主要道路贯通,并在应急篷宿区北侧设置临时指挥所,面积约100平方米。;应急避难场所四周交通便利,外部连接场所的应急疏散通道在不同方向上至少有2条,宽度均大于6米,改造后,东西两条轴线贯通广场与音乐厅,游客可从基地四面通过步行系统进入广场(图3);竖向及种植:项目所在位置排水通畅,满足景观及安全防汛要求。应急避难场所竖向设计的最大坡度为4%,满足≦8%要求。广场中央为开阔的大面积绿地,以满足应急棚宿区设置要求,便于架设帐篷,周边以乔木种植方式为主,适合临时服务设施的搭建(图4)。
   图3:交通流线分析图 图4:改造后苗木图
   3.5设备与设施配套方案
   为保障应急避难场所内人员基本生活需求,确保本应急避难场所在紧急状态下及时启用和安全运转,根据本项目应急避难场所的类型、分级和容纳避难人数等情况,并结合实际需要,建立应急避难场所基本设施配套措施方案。在广场范围内广播系统全覆盖,设置固定电话;设置应急篷宿区,中央广场以露天避难为主,部分区域可搭设帐篷,数量考虑10顶;医疗卫生方面,在广场的南侧设置面积≥300㎡医疗救护1处;供水、供电等基本需求方面,应急避难场所由市政给水管网直接供水,在应急棚宿区、应急医疗区等区域分别设置应急供水点,同时在普安路配置应急供水车停车位1~2辆,满足应急掩蔽人员1天的临时生活用水和饮用水需要;广场由市中供电所供电,辅助配置应急供电车(发电机),满足“应急避难场所内道路和篷宿区均可设置安全照明,且照度值不低于50Lx”;生活配套方面,利用广场室外移动式厕所,满足“应急厕所位于应急避难场所下风向,距离篷宿区30~50m”要求,并在距离篷宿区30m以上设置指定垃圾收集点;另外,利用原地下车库内战备物资库储存物资。
   应急避难场所指示标志在灾害发生时具有关键性作用,本广场标志设置和图形符号应按《应急避难场所标志设置规范和要求》项目规定执行,在应急避难场所周边、入口处和各功能区设置明显指示标志,并在入口处悬挂1:1000的应急避难场所平面图及周边地区居民疏散通道图。主要标志有:应急避难场所方向、距离道路指示标志、应急供电标志、应急棚宿区标志、应急供水点标志、应急物资供应标志、应急指挥中心标志等。标志设置与周边环境、景观和相关标志牌相协调。
   3.6设备与设施维护
   除设立应急避难场所所需设备外,对设备与设施维护也建立严格的规范标准:每月检查一次供水设备,设备运行正常,水质符合饮用水标准,以备日后满足避难民众饮用及生活用水的需求;每季度检查一次食品、帐篷、药物,确认保存完好,无发霉损坏、变质,并在保质期内。若有损坏、霉变、过期物资应按规定手续上报、销毁后立即补足标准数量,保证突发灾情时能正常使用;至少半年检查一次广播、通讯、监控设施,平日必须运行正常;至少半年检查一次各类建筑、构筑物及物资储藏场所,结构坚固,无渗漏,满足使用要求。
   4 结论
   本项目城市广场与应急避难场所结合利用,减少了新开辟应急场所的土地需求,大幅度减少了投资;同时城市广场兼具应急避难场所,改善了公共场所的安全条件。二者结合解决了城市用地紧张,实现了集约化土地资源利用,真正做到了平灾结合。
   我国是地质多样性,地震频发的国家,近几年的灾害发生无时无刻不提醒着我们一个完整安全的避难场所的重要性。城市广场与应急避难场所的结合不仅仅是两种模式的简单叠加,需要在规划设计中充分掌握其各自的特点,与城市所在地区实际条件相结合,才能发挥出二者的双重功效。但目前我国合格的应急避难场所屈指可数,城市广场与应急避难场所结合开发还需要多更力量的参与。
  
   参考文献:
   [1] 王秋英,城市公园防灾技能的研究[D],唐山,河北理工大学,2005
   [2] 李延涛,苏幼坡,刘瑞兴,城市防灾公园的规划思想[J],城市规划,2004(5)
   [3] 杨培锋,尹贵,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总体规划方法研究-以攀枝花市为例,城市规划,2008(9)
   [4] 魏博,刘敏,张浩等,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初探,西北大学学报,2010(12)
   [5] 李静,张浪,陈艾洁,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与城市绿地建设结合途径的探讨,中国园林
   [6] 聂蕊,城市公园绿地的防灾设计,重建思考,2009(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