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创造力培养初探
[摘 要] 开发人的创造性、培养人的创造能力是教育的本质功能。本文着重论述了高职院校如何通过开设创造学课程来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造力课程、创造力培养
[作者简介]王爱春(1972—),女,江苏宿迁人,江苏宿迁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社会服务系教师,研究方向 素质教育(江苏 宿迁 223800)
21世纪是经济竞争的世纪,是科技竞争的世纪,更是人才竞争的世纪。而培养人才的关键是提升人的素质。作为为社会培养一流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以学生的核心素质——创造能力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因此研究和探索高职院校如何通过开设创造学的课程,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以高职院校作为研究和探索的基地,希望对职业教育改革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 创造学课程概述
教学是所有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课程则是教学活动中内容和实施过程(或方式)的统一,因而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人们常说,课程居于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的“心脏”[1]。因此,有必要对创造学课程作一番说明和了解。
1、创造学课程的涵义
创造学(Creative Study)是研究人们在科学、技术、管理、艺术和其他所有领域中的创造发明活动并探索其中创造发明过程、特点、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以人类的创造发明活动及其创造能力为主要研究对象。它不仅研究人们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规律、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技法,同时也研究创造的环境及创造者创造性人格。其目的即把探索出的人类创造发明规律及其方法尽快地交给普通人,从而有效地开发普通人的创造力,提高其创造性,增加其创造力,使得普通人也能够进行创造活动并不断提高其创造活动的质量和创新价值。
2、创造学课程的培养任务
通过创造学课程的开设,应使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培养和锻炼:
(1) 创造性个性及相关心理品质
与创造性个性相关的心理品质包括:好奇心和探究欲、独立性与自主性、敢于怀疑和富于冒险等品质。虽然独立自主是决定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现今及以后社会,合作能力逐渐体现出在创造性活动中的巨大潜力,也应成为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的一项素质。
(2)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脑所特有的功能,也是人脑功能的最高表现。其训练旨在通过科技活动使参与者初步掌握创造思维方法,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具体操作定义为思维的流畅性和广阔性、思维的求异性与批判性、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和精细性。
(3)创造技法及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
创造技法是创造学家根据创造性思维发展规律和大量成功的创造与创新的实例总结出来的一些原理、技巧和方法。通过对创造技法的学习,可以启发人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人们的创造力,从而提高人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造学课程实施的具体措施
既然开设创造学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在讲述创造学课程实施具体措施之前,必须对创造力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高职院校的学年通常为五年10个学期,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贯穿于整个五年教学的始终,因此可以把创造学课程和专业课程相结合,概括为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首先,第一学期对新生进行有关创造方面的入门教育,以提起学生对创造的兴趣,这样就可以开设一些有关创造历史的课程。由于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创造兴趣和创造意识,对学生的考核可以是读书报告或创造人物小调查等,而不宜用考试的方式。
其次,第二学期到第五学期就可以开设一系列的有关脑开发和创造方面的理论课程:右脑开发、创造学、创造思维训练、创造思维技法、创造原理、科研训练方法、创新设计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既掌握了有关创造的知识,懂得了创造的方法,同时训练了自己的大脑,其创造的欲望也就产生出来了。
再次,以下的学习时间内就可以开设创造技能等实践课程,同时还要开设一门知识产权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实作方面的训练,在实验室或实践基地或企业产生出自己创造成果,并通过一定的程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总之,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其应用不只是继承性应用,而且是创造性应用;不只是对现有知识、技术、方法的应用,而且是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2];不但能胜任现实职业,而且能胜任将来的新兴职业。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陈伏琴.大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未来与发展,2000.4,P58~61.
[2] 王丽华.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目标定位分析[J].职业与教育,2005.12,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