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湘江风光带设计方案

湘江风光带设计方案

日期: 2012/12/16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学海网

湘江风光带设计方案

美术系 艺术设计专业

学号:06840122 姓名:颜世琦 指导老师: 黄国和

1、市场调研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自己的生活、工作环境越来越有新的要求。湘江风光带的规划设计原则,是为在满足现代生态学、美学和场所的精神特征的理想生活家园外,探索生活空间环境与景观文化意境结合的表达方式,使之不仅满足市民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更为市民提供广阔的沟通平台和人性化的情感空间。

根据自然结构的完整性,沿江历史、文化的特异性,沿江居民出行的方便管理性,总体规划分期实施的持续性来设计。主要以休闲长廊和雕塑为主景,配以形式各异的小广场、景观小品、灯光亮化等配套设施,组合种植了多品种乔木和灌木,体现了江水两岸相互映衬的独特景色。全线风光带充分体现了湖南自然风光,环境优美,是游人观光小憩的好去处,也是市民晨练晚游的佳境。湘江风光带设计成为雁城的历史文化走廓。凸显衡阳历史文化景观,提升城市品位,再现湘江之秀美。湘江风光带设计方案规划充分结合了湘江两岸的现状,对道路的断面和护坡进行了重新设计,增加了市民的活动场所,提高了风光带的亲水性。同时规划均注重了雕塑和小品设计、照明和背景音乐的规划,同时对绿化和植物配置都进行了详尽的设计,根据自然结构的完整性,沿江历史、文化的特异性,沿江居民出行的方便管理性,总体规划实施的持续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正确处理“人—山、山—水、水—城”之间的和谐统一,挖掘了衡阳的文化内涵,体现了衡阳地方特色。增加其通透性和观赏性,形成都市文化风情廊道。

该方案设计以城市道路为依托,兼有防护、公共游憩绿地、滨河绿地功能的综合型城市绿地——生态景观绿地。湘江风光带的设计大大改变了周围的社会环境、生态环,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活、休闲的自然环境。

2、设计定位

湘江风光带定位为:城市的生态绿轴;历史文化轴;亲水休闲轴;旅游观光轴。 内设垂钓、休息、交流、静思、散步等休闲场所;群体音乐、舞蹈、健身等活动场所和儿童游乐场所等。

2.1、因地制宜,创造新特色。利用地形起伏,结合大树林与周边建筑交相辉映,创造一种积极的城市景观。

2.2、“科学性、艺术性、人文性”的完美结合。该风光带建设是为了提高和改善市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不但注重物质性的硬环境,还要注重精神文化的软环境,要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使之成为市民放松身心、融合自然关系、享受城市生活的场所。

2.3、尊重自然生态,尊重人文文化。针对此风光带所处的自然与文化的双重特质,对场地内现有的植被、地形、及文化底蕴予以逐一详析。尊重现有的地形、地貌特点,文化底蕴,来引导风光带的景观建设。

3、设计方案及创意说明

该方案设计力求设计出宜人的生活居住环境,引人的商务投资环境;良好的旅游休憩环境;浓郁的历史人文气息。并提高湘江防洪标准为100年。

3.1构思上整体全面考虑:

3.1.1、保持水体岸线的连续性,在堤岸边,通过林荫步道、植被及景观小品、城市雕塑等将滨水区域联系起来。(见右图)

3.1.2、以滨水空间为纽带,沿线适当地布置一些公园绿地、林荫步道、步行街,并对适当的地点进行重点处理,放大成广场、公园,在重点地段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标志或园林小品。将与主要水道相交的河涌沿线进行改造,形成景观网,这样可大大减少开发密度,改善城市景观,增加其通透性和观赏性。

3.1.3、将这些广场、公园、步行街、景观廊点线面结合起来,使整个滨水空间向城市扩散、渗透,形成一个有趣的疏密有致的空间系统,使整个滨水景观也得到渗透贯穿,这样使滨水地区真正成为所在城市的景观、商业和文化的枢纽,成为都市的文化风情廊道。

再在平面构图(见左图),运用自然曲线与直线相结合的形式,既表现城市严谨对称的布局特色,又体现了自由流畅的现代风格。充分利用现已形成的带状地形加强景观层次序列。

3.2创意说明:

湘江风光带堤岸线为防洪堤,在竖向规划时,解决最高水位时期外侧遭遇洪水时的景观问题,通过层层跌落的设计,创造不同水位时的不同景观形式。既满足防洪,又具有可观赏性。见(图一、图二)

( 图一) ( 图二)

3.3、各功能分区的设计说明

3.3.1、滨水步道

各级滨江步道及平台均自然贯通,且各级之间用台阶相联,方便了游人的游玩。(见右图)

3.3.2、亲水平台

在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今天,人们对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河道湖泊已不仅仅具有“泻洪、排涝、蓄水、引清、航运”等水道的基本功能,而且还应具有“景观、旅游、生态、对周边环境的呼应”等功能。人们渴望见到水清天蓝、绿树夹岸、鱼虾洄游的河道生态景观。亲水平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赏水生动植物、和水环境亲密接触的场所,使环境生态化、人性化,达到实用且美的目的。

3.3.3、风光带沿线的景观设计

滨水空间视野开阔,空气清新,在滨水沿线应形成一条连续的公共绿化景观带,并沿景观带设置一些供人们休憩、游戏的场所及适当的亲水空间,创造出人们乐意滞留的休息场所。 可通过设置沿河步道、座椅、小型健身场所、林荫小道、观景台、休息廊、文化广场等空间,营造出一种温馨迷人的气氛,以林荫步道为线,以不同的场所空间为点,以大片的绿地、公园、广场为面。(见右上图)   亲水是人的天性,但很多城市的滨水区往往面临潮水、洪水的威胁,可采用不同的错落式的设计手法,设置防洪堤、防洪墙,即起到防洪的目的,又达到自然合理的效果。也可以考虑自然式驳岸的设计。   在植物配植方面,应注意植物的多样性,增加软地面和植被覆盖率,种植高大乔木,开花乔木,以提高遮荫的效果。在设计中尽量采用自然式种植,植被的搭配分地被花草、低矮灌木、高大乔木三个层次进行设计,尽量符合自然植物群落结构。在道路铺装上,尽量采用环保的透水材枓。植物景观设计在整个风光带设计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整个环境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见左上图)

3.3.4、 植物设计原则

(1) 文化性原则。通过植物配植和群体寓意,强化园林空间的景观感受,提升整体景观空间的文化品味。

(2) 因地制宜,塑造多变景观。注重人在不同空间场所中的心理体验与感受的变化,从多方面着手,形成疏密、明暗、动静的对比,创造出丰富的植物空间围合形态。

(1)注重物种的多样性。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的林木的生长习性,形成乔、灌、地被、草的多层次,常绿与落叶树种相结合的多样绿化景观。(见右图)

(4)树种选择以适地适树为原则。注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结合,强调近期与远期兼顾的绿化效果及特色景观空间的形成。

(5)有效地减少日后的维护成本。

3.3.5、设计目标:

美化、彩化、香化、净化;四季有花,四季常绿,春花秋叶。

3.3.6、分类

(1) 车行道:以常绿乔木为主,下植耐荫常绿开花灌木,营造浓郁的带状景观。以香樟、广玉兰、杜鹃、金叶女贞等植物为主。

(2) 地被花卉:采用可上人草坪与缀花草地相结合的形式,增加人们亲近自然的机会。主要景观植物有:百慕大、黑麦草、高羊毛、马蹄金、过路黄、萱草等。

(3) 人行道:以落叶开花、观叶的大乔木为前景树种,常绿乔木为背景树种,营造人行景观路,达到春季观花,夏季遮荫,秋季观叶,冬季有充足的阳光的效果,以樱花、银杏、白玉兰、马褂木、合欢、榉树、栾树等为主。

4、结语

湘江风光带建设在挖掘文化资源的同时,更多的是为市民提供又一个休闲栖息地,因此,在景观带设计上独具匠心。该方案按“过去、现在、未来”的走向,将湘江沿岸流域的地域特色,风光等以多视角、多角度来组织体现。

主要参考资料:

[1] 张庭伟.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2] 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 李浩年.风景园林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 赵超.解析城市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当代建设.[M].2002.

[5] 李金娜.生态园林与城市发展.[M].太原:山西建筑.2002.

[6] 葛静.桂林市“两江四湖”滨水景观分析与评价.[M].广西:广西大学.2007.

[7] 刘艳红.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研究.[M].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8] 曹仁勇.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滨水空间景观标识系统规划究.[M].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湘江风光带设计方案.do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