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通信技术简介史
光纤通信技术简介史
学号:20093335
姓名:王俊芳
学院:信息工程
班级:通信0901
光纤通信技术简介史
【内容摘要】
光纤通信符合了高速度、大容量、高保密等要求,但是,光纤通信能实际应用到人类传输信息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发展中经历了很多技术难关,解决了这些技术难题,光纤通信才能进一步发展。
本文从光源及传输介质、光电子器件、光纤通信系统的发展来展示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
【关键字】
光纤通信、光纤通信系统、信号源。
【正文】
光自身固有的优点注定了它在人类历史上充当不可忽略的角色,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越来越广泛,优点也越来越突出。
光纤通信是将要传送的图像、数据等信号调制到光载波上,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介的通信方式。作为载波的光波频率比电波频率高得多,作为传输介质的光纤又比同轴电缆或波导管的损耗低得多,因此相对于电缆通信或微波通信,光纤通信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
将优点突出的光纤通信真正应用到人类生活中去,和很多技术一样,都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
光纤通信技术的形成
早期的光通信
光无处不在,这句话毫不夸张。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已经开始使用光传递信息了,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打手势是一种目视形式的光通信,在黑暗中不能进行。白天太阳充当这个传输系统的光源,太阳辐射携带发送者的信息传送给接收者,手的动作调制光波,人的眼睛充当检测器。
另外,3000多年前就有的烽火台,直到目前仍然使用的信号灯、旗语等都可以看作是原始形式的光通信。望远镜的出现则又极大地延长了这类目视形式的光通信的距离。
这类光通信方式有一个显著的缺点,就是它们能够传输的容量极其有限。
近代历史上,早在1880年,美国的贝尔(Bell)发明了“光电话”。这种光电话利用太阳光或弧光灯作光源,通过透镜把光束聚焦在送话器前的振动镜片上,使光强度随话音的变化而变化,实现话音对光强度的调制。在接收端,用抛物面反射镜把从大气传来的光束反射到硅光电池上,使光信号变换为电流传送到受话器。
光电话并未能在人类生活中得到实际的使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没有合适的光源和传输介质。其所利用的自然光为非相干光,方向性不好,不易调制和传输;而以空气作为传输介质,损耗会很大,无法实现远距离传输,又易受天气影响,通信极不稳定可靠。
如此看来,这种光电话并没有太大的实际应用价值,然而,我们不得不说,光电话仍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它的出现证明了用光波作为载波传输信息是可行的,因此,把贝尔光电话称为现代光通信的雏形毫不过分。
现代光纤通信技术的形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传输与交换量与日俱增,传统的通信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为了扩大通信容量,通信方式从中波、短波发展到微波、毫米波,这实际上就是通过提高通通信载波频率来扩大通信容量的。
继续提高频率,达到光波波段,光波是人们最熟悉的电磁波,其波长在微米级,而频率则为Hz数量级,这比常用的微波频率高~倍。如此看来,用光波作为载波进行通信,通信容量将大大超过传统通信方式。
要发展光通信,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寻找适用于光通信的光源和传输介质。
1970年,光纤和激光器这两个科研成果同时问世,拉开了光纤通信的帷幕,所以我们把1970年称为光纤通信的“元年”。
光纤通信技术现状及其发展
从宏观上来看,光纤通信主要包括光纤光缆、光电子器件及光通信系统设备等三个部分。
光纤光缆
光纤本身所固有的优点及其技术的进步使其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传输的主要媒介。
图3展示了北美消费的光缆较多,占了全球近25%,其次为欧洲。全球光纤的消费额逐年增加,由此看出,光纤的市场需求量在增加,其应用越来越广。
图4展示了单模、多模光纤的消费额总体在增加,结合图5、图6又可以知道单模光纤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多模光纤的应用则变得较为广泛。
光无源器件
光无源器件是光纤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光纤通信向大容量、高速率发展的今天,光无源器件显得尤为重要。今年来,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品在不断涌现,光无源器件正面临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
光纤活动连接器
光纤(缆)活动连接器是实现光纤之间活动连接的光无源器件,它还具有将光纤与其他无源器件、光纤与有源器件、光纤与系统和仪表进行活动连接的功能。在进一步提高光纤活动连接器性能的基础上,使其向小型化、集成化方向发展。
光衰减器
光衰减器是光通信中发展最早的无源器件之一,目前已形成了固定式、步进可调式、连续可调式及智能型光衰减器四种系列。
光波分复用器
光波分复用器(WDM)又称为光合波/分波器,它是对光波波长进行合成与分离的光无源器件,在解决光缆线路的扩容或复用中起着关键作用。
无源光耦合器
光耦合器的研制、开发及应用已经历了近四十年,目前基本形成了以熔融拉锥型器件为主、波导器件逐渐发展的局面。随着光纤通信、光纤传感技术、光纤CATV、局域网、光纤用户网以及用户接入网等的迅速发展,对光耦合器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大。
光隔离器
隔离器是一种光单向传输的非互易器件,它对正向传输光具有较低的插入损耗,而对反向传输光有很大的衰减作用。
随着光纤放大器、CATV网、光信息处理、Gbit/s级高速光纤通信及相干光通信等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光隔离器也正向着高性能、微型化、集成化、多功能能、低价格方向发展未来的光隔离器很可能是一种微型化高性价比的集成器件。
光开关
随着密集波分复用系统和全光通信网的使用,各结点上的信号交换直接在光域中完成,这就需要光开关。由于这些结点上进行交换的光纤和波长数量很多,所以这种光开关应当是大端口数的矩阵开关。因此,光开关的矩阵化和小型化是光开关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光纤通信系统
光纤通信系统已经历了四代变更:
第一代光纤通信系统是在1973~1976年研制成功的45Mbit/s、0.85多模光纤系统。其光纤损耗在0.85处为4dB/km,在1.06处为2dB/km,LD(Laser Diode,激光二极管)寿命达到小时。此外组成系统的其他各个部分在性能上已基本满足要求。1978年投入使用的第一代光纤通信系统的速率范围在50~100Mbit/s,中继距离为10km。
第二代光纤通信体统于1976~1982年研制成功,它可以传送中等码速的数字信号。其工作波长为1.30,损耗为0.5dB/km,色散的最小值近似为零。
目前正处在大规模实用化的是第三代光纤通信系统。其工作波长为1.31,使用LD可传输140~600Mbit/s的高码速信号,中继距离达30~50km。
第四代光纤通信系统目前还处在实验室研制阶段。其主要思想是将零色散波长移到1.55,这样可以使光纤损耗更低,色散为零。
目前,人们已经涉足第五代光纤通信系统的研究和开发,称之为光孤子通信系统。光孤子通信系统具有超长距离的传输能力,其应用潜力是巨大的。但是光孤子通信系统目前尚处于研究开发阶段,要真正进入实用化还需要解决一系列实际应用问题。
我国光纤通信的发展
在国外光纤通信的研究起步不久,我国从1974年就开始了光纤通信的基础研究,并在几年之内就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20世纪70年代末进行了光纤通信系统现场试验。80年代主要进行光纤通信系统的实用化攻关,完成了武汉市话中继实用化工程,武汉-荆州多模光缆34Mbit/s省内干线工程以及合肥-芜湖140Mbit/s单模光缆一级干线工程等,为大规模推广应用打下了基础。9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了光纤通信系统的大量建设,光缆逐渐取代电缆,并完成了“八纵八横”国家干线。这些干线主要是采用PDH140Mbit/s系统。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以及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渐采用了SDH622Mbit/s和2.5Gbit/s系统。郑州-洛阳-开封的16×2.5Gbit/s和上海-南京的32×10Gbit/s的波分复用数字光纤通信系统的研究开发与投入商用等工作正在加速进行之中。此外,国产的光器件产品在国际市场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由此可见,我国已具有大力发展光纤通信的综合实力。
1982年建武汉市话中继光缆(0.85窗口、3.5dB/km,多模、8Mbit/s、13.5km),1988年建第一条国产设备长途直埋光缆兰州至武威工程(1.30窗口、1.2dB/km,多模、140Mb/s、286km),1989年起大量用单模光纤建线路。至2000年底,光缆总长度达125万公里(其中长途干线光缆28.6万公里,中国电信23万公里、中国联通5.6万公里),通达250多个地市,总用光纤约3000万公里。上述线路基本上是G.652单模光纤(只有京九光缆放了六根G.653光纤),且1995年前只开通1310nm窗口,1995年后才开通1550nm窗口。传输速率九十年代末期才开始从622Mb/s提升到2.5Gb/s。这两年新建线路用到10Gb/s,波分复用最高达32,总传输容量达320Gb/s(32×10Gb/s)。1999年开始较多使用G.655光纤。
在光纤研制方面,我国对国际上现有的光纤类型都在跟踪研究并有了成果,武汉邮科院和长飞公司研制的非零色散位移光纤已经实用。其他如色散补偿光纤、偏振保持光纤、掺饵光纤、数据光纤、塑料光纤等均能达到生产阶段。光有源器件的研制在掺饵光纤激光器、主动锁模光纤环形激光器、被动锁模光纤环形激光器、光纤光栅激光器、增益平坦EDFA、高增益低噪声EDFA、掺饵光纤均衡放大器、DFB-LD与EA型外调制器的集成器件等方面都有显著进展。
结束语
总的说来,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都是要与人类生活相适应的。目前社会,很多产品都在向小型化、集成化方向发展,光纤通信领域的设备也不例外,而其技术则在向越来越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这些技术、设备的进步都是在我们的研究中不断进步的,我国的光纤通信技术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发展。
【参考文献】
1、 穆道生主编.现代光纤通信系统.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9
2、刘增基,周洋溢,胡辽林,周绮丽编著.光纤通信.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8
3、 Joseph C,Palais著;王江平等译.光纤通信(第五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
4、对光纤通信现状与未来的思考?;?【期刊】现代电子技术;王海潼; 孟杰2003-08-25;
5、浅论我国光纤通信的现状及发展出路;?李业?;?【期刊】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09-25
6、光纤通信技术在国内通信中的地位初探汪侃 ; 张兴亚;【期刊】激光通信;1982-07-02
7、衢州电力光纤通信网智能光网络研究?;?陈虎;【硕士】浙江大学;2009-06-01
8、基于光纤通信网的传感信号调制与解调方法研究?;??张力方;【硕士】燕山大学;2009-04-01
9、光纤通信实验系统;沈涛、黄金哲、姬广举、刘广朴、董伟吉、丁永朋、 陈骁、王宁;?【期刊】物理实验;2010-09-20
10、“光纤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究?;张淑娥; 李永倩??;【期刊】中国电力教育;?2009-09-20
11.、光纤通信专业国内国际标准概况及发展??;?陆英杰;【期刊】光通信技术;1997-09-30
12、光纤通信的过去和未来;人民邮电;【报纸】人民邮电;2006-12-05
13、光纤通信技术发展动向评析?;张煦;【期刊】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14、光纤通信与移动通信的发展?;唐玉麟;【期刊】广西通信技术;1996-06-30??
15. 光纤通信前景展望?; ?谭生树;【期刊】电子世界?;1996-07-15??
光纤通信技术简介史.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