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析小城镇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及其对策思索

浅析小城镇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及其对策思索

日期: 2012-2-10 0:01:36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李章勇

[论文关键词] 小城镇 职业教育 发展出路
  [论文摘要]从小城镇的职业教育现状出发,探讨职教的困境,并提出促进职教健康、良性发展的举措,力图寻找职教发展的有效出路。  
   
   职业教育“招生难、教学难、就业难”,到底受什么因素制约?本文结合笔者从教的所见所识、所思所悟,从小城镇职业教育的现状出发,尝试进行剖析,并拟出可选可行的拙见。 
  1小城镇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近十几年来,我县小城镇职业教育从无到有,由小变大,迂回曲折,不断发展壮大:从踩着破旧木板办职高,学生寄宿在农户家,到拥有可容纳500人的学生住宿公寓;从只有一个财会职高,演变为设有计算机及应用、会计电算化、卫生保健、药剂、工艺美术、幼师等专业,还兼办“闽侯电大”的市重点职业中专学校。职业教育一路蹒跚走来,却实现了零的突破与质的飞跃!然而,时至今日,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与当今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比较而言,就显得很不相衬了。目前,职教健康发展的软、硬件“生态基础”仍然相当薄弱,主要表现在: 
  1.1 办学条件差,经费投入不足,校园校舍建设迟滞 
   小城镇职业教育办学起点较低,一般都是初中学校改制而成,或仍兼办初中校(或高中课程试验班),职校不过只是隶属关系而已,办学条件差,规模普遍较小,无论是学校占地面积,教学用房,还是学生宿舍、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实训场地等硬件设施都存在巨大的差距。学海网(www.xuehai.net)本来职教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但事实正好与此相反。社会有限的公共资源配置倾向于普高教育,财政经费资金投入相当有限,特别是实验室建设相对落后、实验实训科目不能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的需求,职业教育技能特色的物质基础极为薄弱,与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职业教育的教师实验实践能力不强,“双专型”、“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 
  1.2 社会认同度低,存在着鄙视职业教育的倾向 
  1.2.1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由于独生子女引发的对子女教育期望过高等因素,使全社会包括教育界对职教的认同感偏低,鄙视职业教育的现象随处可见:三等生入职高,职教汇集着太多的“落榜生”。这无疑影响了职教的声誉与质量,职校的收费又一般高于普高;家长也认为职教只是“次等”教育,“次品”教育,“学”的没有,“用”的没学。再者,这几年,企业转制、职工下岗、大学生难就业、学历高消费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致使职教遭受冲击,职业教育面临极为严峻的“重重困境”。 
  1.2.2中央文件没有很好落实,政府组织、教育职能相关部门重视不够。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具有深远的意义。2004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又联合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正是由于相关政策的指导和推动,大大推进了职业教育的进程,然而各地方对于文件精神的实施仍存在巨大的空间差异性和随意性问题,其结果往往是“口惠而实不至”。 
  1.2.3职业教育的层次定位问题,“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再升格为本科院校”。 职业教育也应该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目前已发展到博士教育阶段,我国台湾地区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级上移,现在已形成了中等职业教育、技术专科、技术本科、以及技术硕士和博士的多层次职业教育体系。我国对职业教育这样的定位,其结果是,由于继续深造无望,不少学子热衷于“专升本”,走继续升学的道路,侧重于基础理论学习,不重视专业技能训练,导致学生的理论基础不扎实,而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又大打折扣。 
  1.3 社会支持职业教育的服务体系薄弱、人才培养模式滞后 
   在归口管理方面,模糊不清,职能交叉错位。特别在县级教育行政职能部门里,普教掌管着涵盖所有的教育工作,职教机构形同虚设。 
   职业教育发展定位和目标不明确,盲目攀高升格,套用普高办学模式,重学历、轻技能,并参照传统的课程教材内容开展教学,没有体现出“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本位”的办学特色,没有紧密结合实际需要,未能形成适合本土乡情的、区别于普高、具有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2推进小城镇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2.1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 
   职教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定位培养目标,这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解决受教育者的就业问题。人才具有层次性,社会需求呈现多样性。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应该是职业教育的主流,职业教育必须改革单一的培养目标,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确立以就业为核心,就业、升学二者互相结合的目标模式。职业教育尤其应该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就业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 
  2.1.1实行弹性学分制 
   职校学生的职业理想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学到专长,快速就业,自谋发展,在社会广阔的天地里充分发挥自己的“一手绝活”;另一种继续升学,实现自己的大学梦。职校特别应该注重帮助学生准确定位学习目标,开展自我评估与职业生涯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职校的学制基本上都是2~3年,但实际上,许多职校都是在两年内就将学生推荐就业,学生就业后以实习生的身份保留学籍,等3年后再取毕业证。由此看来,普遍学生及其家长都认为当前的“3年制”太长,从经济、时间上都不合算。但如果只是2年,对于想参加“高职单招”考试的学生来说,又可能时间不足。所以,职业学校应该实行弹性学分为妥,“留得住、送得出”。在校期间,学生只要修完规定课程的学分,取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即能够获得毕业证书。 
  2.1.2 重视就业推荐工作 
   搞好毕业生的就业推荐,解决学生的出路问题,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关键一环,学生的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职校的命运。因为大多数学生就读职校的目的就是学会一技之长,将来能够外出谋生。学生就业受挫,必然导致学生及其家长对职校办学的不满意。因此,职校必须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生就业网络,使学生这一学校“产品”出口通畅,使职校办学朝着“订单式”的教育方向发展。 
  2.2 政府及职能部门加强立法、统筹管理,形成合力,加大资金的投入 
   职教就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与“数以千计的专门人才”的结合部,加强职校实验实训场所、器材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关键措施。 
   政府组织及教育职能等部门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立法、统筹管理,采用政策引导、专项资金直接补助或贷款贴息补助、建立职业教育公积金等宏观手段,经费上适度倾斜,切实改善职校的办学条件,扶持城镇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当地政府牵头,联合教育、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共同形成合力,开创多部门合力解决职教发展问题的格局,在县城依托职校进行结构布局调整,整合优化职业教育的资源,建立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资源共享的“县级职教中心”,实施“阳光工程”,实施紧缺人才培训,扩大县级职教中心的幅射力度,以加快职业教育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教育主管职能部门应研究出台一系列优化技能人才培养,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并发挥其作用的政策措施。包括:⑴大力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风尚,形成尊重技能人才,争当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⑵加强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并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改变对技能人才重使用、轻重用的倾向。⑶尊重、提升职教专业课教师的地位,吸纳优秀的毕业生充实职教队伍,实现构建人才库,沉淀适合职业教育工作的优秀人才。⑷健全、规范激励机制、奖励制度。在职称评、聘上打破条条框框,鼓励具有真才实学的技能型人才脱颖而出,使得各类人才迅速成长。如每学年的年度考核,应侧重对教师的敬业态度(诚信、操守)、教学教育能力、学习和创新能力(教研、课改、进修等)、学生评教等方面评价,并与职称晋升相挂钩。⑸着力机制创新:鉴于县级职校专业课教师人数少,其所教学科的技术更新快,业务进修、培训、教研、课改等活动又没有与职称、工资挂钩,职教专业课教师的管理机制不够顺畅,可考虑将专业课教师的人事、职称、业务考核等纳入省(市)级职教中心统一管辖,以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技术的前瞻性、时效性与统一性。  学海网(www.xuehai.net)  2.3 办学模式上突破 
   技能、技艺、技术是职业教育的主线与主轴,职业教育与技术永远是紧密相连的,可以说技术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职教脱离了技术,则行将成为“空壳”。所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一定要由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贯彻“够用、实用、能用、会用”方针,充分利用实验实训场所及器材、器具,根据就业岗位和职业适应能力的要求,制订出一系列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学历证书和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2.3.1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实践性教学的关键。职校的实践教学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时效性,要针对专业的特点,分析学生未来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本着“必需、够用”为原则,删“繁”就“简”,确定每学年(学期)实践教学大纲的具体内容。每学期适时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重在实训,逐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3.2搭建竞赛平台 
   技能竞赛是各类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载体。开展技能竞赛,既向社会、广大的学生展示各类技术人才的精湛技艺,也为技能优异者脱颖而出提供一个岗位成才的平台。职校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技能比赛(每一学期最少一次),使一些技能能手脱颖而出。 
  2.3.3建立有效的学生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构筑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改变传统的以卷面考试为主要手段,以考试分数为指针的应试教育评价体系,建立起与理论教学评价等值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一是推行实验考试制度,每一课程的成绩以实验考试结果为主,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场所、时间、按项目要求内容测试实验实训操作技能。二是加大实验实践课的时数,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单元到综合实训逐步展开、着力提高实训效果。 
  2.4 加强职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资人才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建设一支学科专业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办好学校的根本,注意创造宽严适度、人人奋上的人事管理制度,形成尊重各类人才的良好氛围。建立一整套适应中职教育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可涉及教师资格认定、遴选任用、职务聘任、进修培训、工资待遇、考核奖惩、教师流动等环节),发挥教育教学评价的导向性、诊断性、激励性等功能,促进学校教学教研改革的正常进行,使广大教师都能安心教学,乐于育人。正所谓“三尺讲台,能者居之” ,继而“名师出高徒”,职校才有勃勃的生机与活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注意培养“双师型”教师,注意聘请有实际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发挥技术人员的优势,改善教学方法。此外,还应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的培养。选调心理健康专业的专职教师,充实职业教育师资队伍,针对职校学生普遍存在的自卑、狭隘、封闭、缺乏诚信等不良品格,对职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课教育,校正职校学生不良的心理阴影,并适当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到达“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2.5 不断扩大职业教育宣传,努力培植生源 
  2.5.1加大招生宣传的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开展职教师生技能大赛、职校生风采展示、宣传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组织文艺宣传队,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宣传,深入开展咨询、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转变其陈旧的观念。 
  2.5.2调整招生政策,实行宽进严出,推广对初三分流学生实行“整体移动、集中培训”等措施。 
   此外,把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标准相挂钩,“迫使”从业人员走进课堂;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壁垒”,使职教与普教实现“互通”,发挥“县级职教中心”幅射作用,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发展多种多样的职业培训,开创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格局。 
  3结语 
   职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构建和谐社会,给我们描绘出区域性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经济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千千万万有素质、有技能的劳动大军。职业教育顺应时代的召唤,方能昭示崭新的希望。然职教渴望汲取养分,企盼着社会、政府、有识之士的呵护与人文关怀,职教自身也须不断求实创新。惟有如此,职教方能吐露幼芽,萌发新枝,终成大树。 
   
  参考文献: 
  [1] 叶华.福建省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6,(11):4-5. 
  [2] 邢晖,杨文尧.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J].职教论坛,2001,(9):18-21. 学海网(www.xuehai.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