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谈学困生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

浅谈学困生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

日期: 2011-9-24 20:24:33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王庆廷

[摘要]新课程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如何使学困生达到规定的教育目标,应正确分析和掌握学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成因有个性心理差异、性格障碍、能力差异及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失误等因素;学困生心理问题预防和解决办法,可以从学校、家庭、社会及开展心理讲座和咨询等多方面着手,帮助学困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 学困生 心理成因 对策研究
   新课程改革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其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但由于生源素质、学生入学后自身发展的差异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环境教育产生的不同影响,导致同一年级、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学习产生分化现象,从而出现一部分学习困难并伴随品行等诸方面落后的学生(简称“学困生”),
   学困生是一种普遍的教育现象。如何使这类学困生的学习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符合教育的质量标准,是涉及到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行素质教育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类学生的转化。“学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学生包括差生的发展上下工夫”,优等生将来会成为科学技术人才,学困生走向社会后同样会投入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并将在基础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而且是现代化建设的大多数。对他们的关注实际上是对社会未来现代化建设的关注。现在的学习成绩并不能决定其未来!大家也可能不会忘记:当教师恶狠狠地叫妈妈把爱迪生领回家去时,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就是这个捣蛋鬼后来竟成了世界发明之王!当老师用恶劣的语言讥讽爱因斯坦那丑陋的小板凳时,他们也从未料到,正是这样一位笨拙的学生,后来竟成了大名鼎鼎的大科学家!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正确地分析和掌握学困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及形成原因,并研究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办法,帮助学困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形成健康心理,健全人格,推进素质教育。
   二、学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造成“学困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复杂而综合的,但概括起来主要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
   (一)、内部因素:
   1、学习心理的偏差引起的学习困难。
   这种学困生的特点是: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自制力、耐挫力而灰心丧气、得过且过。学习不专心,学习成绩差等。具体表现是:这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或兴趣保持不够稳定,因而在学习行为上不专心,注意力差,不愿动脑筋由此导致学习成绩不好,基础差,又会给今后的学习造成困难,学习成绩会更差。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使其智力发展受阻,学习成绩长期偏差。学生学习心理发展不完善,学习兴趣,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严重缺陷长期不能解决,是影响学生学习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个别的学生是由于智力低下造成的学习成绩差。
   2、性格障碍引起的学习困难。
   性格障碍是一种消极的个性心理,它的产生及发展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成因,或是挫折、或是压力都是形成的重要因素。从个人的主观认识来看:孤僻、羞怯性格的成因有性格过度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过强、身体异常羞于见人、学业上没有成就感、没有勇气面对现实、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自觉低人一等;嫉妒心的成因有自小养成气量狭窄,以及不能以容忍的态度为人处事,受家长影响,父亲或母亲常在孩子面前有嫉妒他人的表现,学习成绩差、倍受教师同学的冷落,感到自己的优势地位丧失,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表现不及别人造成自卑感而引起嫉妒;逆反、易怒性格的成因:常常受到过多的挫折与指责、心理承受了相当的压力,为了摆脱这种压力,需要通过情绪宣泄,没有给学生整理情绪的机会、当学生在做一件事又要他做另一件事打乱了他当时的情绪节奏使其无所适从,父母管教不当、父母管教孩子没有原则、任凭自己的性子、反复无常,使孩子对父母抱有成见,会产生抗拒心理。
   3、能力上的差异引起的学习困难。
   这种学困生的特点是:自学能力差,依赖性强,不善应变,不善独立分析。能力和技能是个人素质在接受事物的迅速程度、分析事物的深刻程度、判断事物的准确程度、处理事物的协调程度等方面的综合反映。能力和技能的缺陷,往往表现为心有余而力不足。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工作非常重要的方面,学生在校学习,虽有教师指导,但自学也必不可少。自学能力差,会影响学生在校学习的质量,也将影响到以后的继续学习,导致适应新生事物能力差,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差。因此,能力较差也是阻碍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内因。
   4、品德心理的偏差引起的学习困难。
   这种学困生的特点是:不诚实,不守纪律;意志薄弱,自制力差;自卑,不接受批评;不爱学习,不求上进等。具体表现是:这些学生品德认识方面存在问题,把纪律看成是约束人的条条框框,认为诚实守纪的人是“傻子”,因而行为上不守纪律,不诚实,处事不负责任,学习马虎,不做作业;这些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生活上贪图享受,爱吃零食,贪玩、泡网吧,欺善怕恶,在班级搬弄是非,唆使同学吵架、打架;这些学生品德情感方面存在问题,不接受教师、父母和同学的批评帮助,自卑、敏感而脆弱;这些同学品德意志方面存在问题,意志薄弱,自制力差,性格急躁,往往使他们不能克服自身的弱点,一旦受到挫折,便丧失上进心,甚至自暴自弃,严重影响自己的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品德心理不完善是导致学习上不求上进,学习成绩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外部因素
   ㈠ 家庭教育有严重缺陷。家庭是教育的第一个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是有的家长严重忽视家庭教育,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老师,完全忘记了“养不教,父之过”的古训;有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不是过分溺爱、百般呵护,就是严加管教,大声训斥,稍有过错,便是责骂甚至体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还有的家长品行不端,父母沾有酗酒、赌博、偷盗、吸毒等恶习,或夫妻不和闹离婚,致使孩子得不到正常的教育和应有的家庭温暖,心灵受到巨大的创伤。
   (二)学校教育失误
     学困生之所以是学困生,首先是在学校中表现出来的。应该指出,在学困生形成的诸多因素中,其中关键因素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促进大多数学生得到发展的同时,也造就了许多学困生。
   长期的应试教育,片面追求高分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优、中等生,忽视甚至会歧视学困生,对那些优、中等生有着很高的期望,而对学困生的期望值普遍较低。在不同期望下产生的教师对不同学生在教学教育态度上的差异,造成了学习机会的不平等。在课堂上,教师总希望叫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而对学困生往往只要求不破坏纪律、不影响别人学习就行。教师对学困生的消极期望影响了他们的自我概念、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
   教师无法有针对性因材施教,缺乏对学困生的深入了解,忽视了学困生的学习潜能。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脱节,学生理解上出现困难。只好生吞活剥,前面理解不透,后面自然就跟不上趟。教育教学方法不当,’把知识嚼碎了喂学生,多次重复同样的东西,不能充分发展学生的能力,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学校教学活动主要围绕升学考试的指挥棒运转,而极少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对学生、教师、学校的评价,基本上按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必然加剧学生学习上的两极分化,使一部分学生不断产生学习困难,成为学习困难生。由于老师对学困生产生的各种歧视,学生对老师便有了一种模仿,他们也疏远、歧视学困生,不跟他们交流、玩耍,这样无形中更让学困生增加了各种不健康的心理。
   3、社会的困扰。
   日益进步的社会也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弊端。社会现状对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高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工作岗位的竞争,要求学生有更多的才能,信息时代的来临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机会,也使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如社会竞争力的增强,从某一角度看,使得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出现人对人的信任度在降低。同时,对人的 焦虑度在不断上升。又如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诸如枪杀、盗窃、拐骗、桥塌、火灾、交通事故等也同样困扰着他们,使他们对整个社会充满了一种恐惧感。
   社会风气不正,同伴群体的消极示范,使学生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虽以进入学校接受教育,但社会这个教育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一些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社会文化规范失调,社会信息污染,黄色书刊、录像,黄色网站禁止不力,会严重侵蚀学生的心灵,浪费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从而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下降,进而产生对现实认识不足和不能正确定位自己。  
   二、 解决学困生心理障碍的对策
   (一)尊重学困生,维持学困生心理平衡。
   心理学指出:自尊心是差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秘诀就是只要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他还说“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研究证明:教育者期待和热爱的情感,能唤起受教育者的幸福愉悦的感情,从而乐于接受教育,产生自强不息的强大内驱力。学困生的自尊心特别脆弱,又极其敏感,所以教师要善于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使其趋于平衡。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对待学生的自尊心要象对待花朵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谨慎,稍有不慎,就会损害他们的自尊心,更不要去讥笑,甚至体罚他们,以免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卑情绪或对立的激情。必须坚持积极引导,加强正面诱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与他们交朋友,帮助他们寻查落后的原因,克服自卑感,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心理疏导,巧妙的诱导、激发,使之建立较为稳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唯其如此才能使差生潜藏着的内在动力和学习热情以及美好情感迸发出来,从而引导他们走出“阴暗地带”,获取积极主动的主体角色,培养他们的自尊心是转化工作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培养学困生自强能力,挖掘学困生的潜能。
   在学困生有了较好的思想基础和心理准备后,倘若再具备了足够的自强能力后,差生就将脱颖而出。教育教学中任何教育方法的应用决不是孤立的,转化差生的策略也是如此,在培养学生自尊意识的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地让其在已经获得的自尊心的支配下去积极探索“脱困”的轨迹,掌握足够的自强能力。自强,是一个人奋发有为的开端,是攀登成功的天梯,是自尊心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是一个社会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在学生初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即自尊的同时,教师应结合学困生的实际及时地给他们设置与之相适宜的目标,也可理解为要学困生翻越的且专为之精心设计的障碍,令其负重前进,这是培养学困生掌握自强本领的起点,能否实现这些目标,便是检验这个学困生转化是否成功的标尺。根据目标,布置阶段性任务,制订详细的实现阶段性任务的计划,以增强辅差工作的针对性和指导调控作用。目标是学生看到光明前途的望远镜和探照灯。
   成功是一个人在前进中努力追求的目标,对于差生来说,更是他们不可多得的精神力量。成功动机是激励人克服困难,达到优异标准,获得有效行为的内在动力。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不断地尝到甜头——即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实践证明,这是促进学生转化的一个有力杠杆,是其他转差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过:“只要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时间,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学会他们所学的东西。”学困生缺乏学习的意识,与他们在学习以及活动中缺少成功体验有密切关系。多组织学生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其特长,有意识地让学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并对他们的正确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表扬和鼓励,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教师要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去发现挖掘学困生的优点和闪光点进行适度的表扬,肯定其点滴进步,激励学生继续努力,不断发展,使学生感到成功且被尊重的愉快,并从成功中树立信心。
   (三)、开展心理知识专题讲座,消除学困生心理障碍
   人的行为总是在心理支配下的行动,结合学困生实际开展心理知识讲座,使他们掌握一些心理科学知识,有助于心理发展,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行动。如:开学时进行“首因效应与成功”、“目标、进取、成功”、“成就感与成功”等专题讲座,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立下壮志;学习中,介绍预习、听讲、作业、复习等学习心理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进步;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不满意,悲观气馁时,进行“挫折、容忍、成功”等讲座,教导他们振奋精神,克服困难,取得新成就;当班级出现许多小团体,影响集体团结时,可作“小团体与集体”的讲座,教育他们处理好小团体与班集体的关系,关心班集体,同学间团结友爱,鼓励同学之间大胆交往,建立融洽的同学友谊。还可以作些有关心理咨询的知识讲座,帮助他们理解心理咨询的含义和实质,以揭开心理咨询的神秘面纱,引导他们大胆地进行心理咨询,消除各种心理障碍。
   (四)、做好心理咨询和辅导,引导学困生健康快乐成长
   人的心理活动有其隐蔽性的一面,学生还希望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来解决心中藏而不露的一些心理问题。教师可利用个别谈话、个别教育的时机,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对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诱导,从而加强学生的个别教育。以平等、热情、友善、诚恳的态度关心咨询者,给咨询者以安全感、亲切感与信任感。
   弗兰克•戈布尔指出:学校教育促进学生发展,最终应让他们获得三种知识:一是实际体验,二是理论知识,三是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的理解。前两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得到,第三种必须通过心理辅导,尤其是学习困难学生,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正确评价,更需要教师对其进行辅导。心理辅导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我们在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时候,就要紧紧围绕与学生成长与发展有关的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掌握一定的心理调控技能和学习技能,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志向、特长、兴趣,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他们就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n(五)科学的家庭教育,建立各和谐的家庭氛围
   要为子女的成长创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在敬老爱幼,团结邻里等方面率先垂范,注重对子女的正确引导;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关注子女的身心和生理变化,加强交流和沟通,变教育方式的严格僵硬为灵活机动;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只是分数,指导孩子提高创新动手能力而不是包办代替;与孩子一起研究探讨,共同感受失败的烦恼,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重视与子女情感交流,做到对子女尊重、理解、关心、民主,“严之有度,爱之有方”。
   加强与学校老师的联系,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协助学校、教师教育孩子,使其能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健康发展。必要时,家长最好向那些理解并善于消除学困生心理障碍的专家、医生咨询,以提供帮助。教师是联系家庭和学校的桥梁和纽带。教师应协调好家庭和学校的关系。要逐渐转化学生消极情绪,与家长一同分析查找学生消极情绪产生的原因,共同商讨、研究转化策略,尽早改变学生现状,一同为学生创造和谐温馨的氛围,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尊重信任。
   (六)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
   社会应积极配合、关心学困生的成长教育,清理整顿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图书、音像制品、娱乐场所等。建设和改善适合未成年人成长的文化活动场所,搞好社区服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给学困身心发展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空间环境。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
   总之,学困生人格的和谐发展是在学校、家长、社会的共同教育下,逐步完善和形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朝夕之功。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心理发展的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用宽厚之心、博爱之心、敏锐之心去理解研读学困生的心理。我们要通过个别谈话、个别家访、分片集中家长会等与家庭联系,还要联合社会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转化氛围。教师是转化学困生的主力军,要协调做好家庭、学校、社会、学困生四者的关系,不能偏废任何一个方面的作用,使他们处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塑造起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心理学教程》第三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3、《学校教育科研全书》九洲图书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返回顶部